《青海省P型掺镓单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2-14
  • 2月5日,记者从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获悉,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承担的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专项“P型掺镓单晶研发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该项目针对P型掺硼太阳能晶体硅电池因自身硼氧复合体造成衰减导致光伏电池效率差异较大的技术瓶颈,通过与青海大学产学研协同攻关的合作模式,依据理论上掺镓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稳定的原理和特性,利用单晶炉热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通过对设计热场系统结构以及材料选型的进一步仿真分析,探索出适合掺镓单晶生长的热场系统和掺镓单晶制造工艺,在原有的单晶炉生产线上,对单晶炉热场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工艺参数等进行了验证实验和优化调整,提升了P型掺镓单晶硅转换效率并降低了能耗,完成了年产600余吨合格P型掺镓单晶硅产品,生产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P型掺镓单晶的研发与示范有利于青海省光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为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单晶热电纤维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3
    • 单晶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机械稳定性、低光学损耗和优良的导电性能,在高性能光学和半导体工业中应用广泛。譬如具有优良热电性能的SnSe单晶材料,能够实现热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在温差发电和热电制冷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单晶生长方法由于生长速度慢、制造条件严格、加工成本高等因素,限制了单晶SnSe材料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为此,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联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纤维热拉法和激光重结晶效应的单晶SnSe热电纤维制造技术,突破了高品质单晶柔性热电纤维的制备困难,实现了纤维单晶材料的大规模生长,为研发复杂而高效的热电单晶纤维及其织物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称未来柔性可穿戴热电纤维与织物可以方便地从体热中收集能量,利用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为小功率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也可以用来热电制冷控温,维护人体温度的舒适性。   整个联合团队通过紧密合作,展示了一种通用可行的基于激光热效应的再结晶方法,可制造从微米到纳米尺度直径的超长SnSe单晶纤维。实验证明了SnSe单晶体,除常见的Pnma和Cmcm相外,还存在稳定的单晶岩盐Fm-3m相。在862 K时, Fm-3m相的单晶SnSe纤维的ZT值高达2,远大于多晶SnSe纤维的ZT值,与Cmcm相的单晶SnSe相当。并且首次制备了具有高密度p型和n型SnSe微/纳米线阵列的单根热电纤维,实现了纤维内柔性热电器件的PN结构。为大面积、轻质、透气、高性能的柔性可穿戴热电织物器件提供了新途径,展示了单晶热电纤维织物利用人体与环境的温差持续发电的概念性演示。   该研究受到了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No. E02907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No.51888103)的支持,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顶级材料类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影响因子27.398),并被选为Frontispiece。(文章题目:Single-Crystal SnSe Thermoelectric Fibers via Laser-Induced Directional Crystallization: From 1D Fibers to Multidimensional Fabrics. Adv. Mater. 2020, 2002702.)。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2702 。
  • 《肖伟烈研究团队在天然活性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20
    • 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肖伟烈研究员团队综合利用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以及药物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从事天然活性分子的发现及新药研发工作。长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研究团队以及云南大学张洪彬教授合作,已在抗艾滋病活性分子的发现、结构优化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最新的研究发现,经过天然分子结构优化得到的抗HIV活性分子SJP-L-5是一个特殊的逆转录酶抑制剂,它不是通过抑制逆转录酶的R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发挥其作用,这与现有的逆转录酶的作用机制不同。通过定量PCR、ELISA、FRET等手段,发现SJP-L-5不抑制逆转录的早期过程(即R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但却能有效抑制逆转录的晚期过程(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采用高灵敏度ssDNA探针进行Southern Blot杂交实验,证实了SJP-L-5抑制PPT为引物的正链病毒DNA的合成,导致下游正链DNA出现5个片段化的复制产物。由于这些复制产物缺少病毒入核的关键结构——flap,导致病毒逆转录过程中断,脱衣壳过程受阻,病毒DNA无法进入细胞核。基因型耐药和表型耐药实验均表明,Val108和Try181是SJP-L-5与逆转录酶结合的重要位点,是导致该化合物新机制产生的结构基础。 该研究成果以“SJP-L-5 inhibits HIV-1 polypurine tract primed plus-strand DNA elongation, indicating viral DNA synthesis initiation at multiple sites under drug pressure”为题于2018年2月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0954-5)。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和云南大学肖伟烈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同时肖伟烈课题组目前已构建了一定规模的天然产物及类天然产物信息库和化合物实体库,结合药物设计及化学结构改造等手段,进行后续的生物功能信息挖掘和实验验证。近期在天然分子的发现以及抗炎免疫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RSC Advances, 2018, 8, 6425 - 6435上(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8/RA/C7RA13309J)以及Phytochemistry, 2018.1(12), 167~183上(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94221730417X),并申报了2项专利。 与深圳大学的陈玮琳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了具抗炎活免疫的活性分子Teu F,作用机制研究发现Teu F通过抑制NF-κB基本调制器(NEMO,也被称为IKKγ)K63位泛素化影响NEMO的激活而抑制LPS诱导的NF-κB磷酸化过程,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和NLRP3的mRNA表达。此外,我们发现Teu F能通过下调NLRP3的表达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及IL-1β/IL-18的成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Teu F能够明显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以上研究提示Teu F是一个潜在的能够通过抑制NEMO 的K63位泛素化过程来治疗炎症和NLRP3炎性小体相关疾病的新型天然小分子。以上研究成果以“Teuvincenone F Suppresses LPS-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Attenuating NEMO Ubiquitination”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上(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ar.2017.00565/full),深圳大学陈玮琳教授与云南大学肖伟烈研究员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814220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0914, 81322042),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3ZX09103001-010)、云南省重点新产品研发(2015BC002)以及云南大学的人才引进项目(YJRC3201602)等项目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