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环形染色体重排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10-09
  • 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研究论文 “Ring Synthetic Chromosome V SCRaMbLE”,证实了人工合成环形染色体在基因型和表型上的连续进化能力,显示与天然线性染色体相比,人工环形染色体具有更复杂的重排变化规律。该研究是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基础上,由天津大学元英进牵头的团队取得最新突破性进展。

    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表型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以含有环形5号染色体的单倍体酿酒酵母菌株为模型,利用合成型酵母染色体特有SCRaMbLE系统研究基因组结构变异和进化,揭示了环形染色体可以连续产生复杂的基因组变异和表型优化。

    (PDV)的生物合成途径作为基因组重排的筛选标记,通过诱导环形染色体的基因组重排获得了非整倍体酵母菌株,PDV产量提升约7倍,并且检测到1、3、6、12、13和环形5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加倍。

    与线性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相比,环形染色体发生基因组重排后产生了更多的结构变异,包括DNA片段的重复、插入、易位和反转。该研究检测到29种非天然存在的新型结构变异,其中有11种和PDV的生物合成提升相关联;同时,发现未表征基因YER182W的缺失与PDV的产量提升有关(见下图)。

    本研究基于前期人工构建的酿酒酵母环形染色体,利用SCRaMbLE重排进化系统开展环形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功能分析研究,证实环形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可以改变染色体数目、结构和组织形式以推动基因组的进化。他们建立的DNA基因型与生物表型关系的研究新模型,有望用于染色体重排、微生物细胞工厂性能提升、生命快速进化和人类染色体异常疾病等研究。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8429.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在纳米晶闪烁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2
    • X射线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国防工业、核技术和辐射安全检测等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应用。闪烁体材料是X射线技术应用中的核心器件。然而,常规闪烁体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煅烧合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对X射线光子能量的转化效率有限,同时其辐射发光波长也不易调控。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纳米晶闪烁体有望克服X射线检测与成像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挑战。   在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钙钛矿型太阳电池的基础研究”的支持下,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福州大学杨黄浩教授合作,制备了一类含有Cs和Pb的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对X射线具有非常高效的辐射发光响应。与传统无机闪烁体不同,这类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通过溶液制备,合成温度较低,因此可以产生X射线诱导的激发,通过对合成前驱体中阴离子的改变可实现在可见光区的可调谐。研究人员利用此特性制造柔性和高灵敏的X射线探测器,探测极限最低可达13 nGy s-1,是传统医学成像辐射剂量的1/400,大幅降低X射线在医学诊断和X光机安全检查等方面的辐射使用剂量,使得基于X射线的应用更加安全。   该研究成果对X射线闪烁体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为实现闪烁体材料的性能调控提供了全新思路和途径。这类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能够促进X射线检测技术与成像原理在医学成像、国防工业、安全检查和高能物理研究等众多传统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在基于纳米发光材料的新领域如光动力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8月2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 《突破 | 我国科学家研究分布式光量子计算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0-09
    • 能不能用量子通信网连接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凝聚出“超级量子算力”?记者10月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近期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式的多伊奇-乔萨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量子计算是当前国际科研的重要领域,多个国家都在研制性能更为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一个思路是在一台量子计算机上实现越来越多的量子比特,但随着量子比特的增加,会出现信号串扰以及布线、制冷等方面的技术限制。因此,研制多台量子计算机,让它们远程互联合力实现分布式量子计算,近年来成为量子计算研究的新思路。 但是,分布式量子计算存在一系列技术难点,之前的非局域量子门运算只能在数十米距离中实现,无法满足在大尺度量子网络中整合算力资源的需求。 近期,郭光灿院士团队基于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建立两个量子节点之间的非局域量子门,这两个量子节点分别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和合肥市大蜀山东侧,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公里。 研究团队首先在两节点间使用通信波段光子和专线光缆,进行量子纠缠态的远程分发。随后,两个节点分别执行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操作。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是,他们采用掺铕硅酸钇晶体材料,实现了纠缠态的长时间存储,从而支持了两个远距离节点间的量子通信与同步,进一步的本地单比特操作即可把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隐形传送为远距离的两比特量子门。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节点的光子之间完成了两比特非局域量子门操作,其中受控非门的保真度达88.7%。固态量子存储器的纠缠存储时间相比前人工作提升近2倍,并且纠缠存储的时间模式数达1097个,使得非局域量子门的生成速率获得了线性的提升。基于非局域量子门,研究团队进一步在这两个远程节点间演示了两比特的多伊奇-乔萨算法以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成功实现了量子算法的远程分布式执行。 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首次在城市距离上实现分布式光量子计算演示,展示了基于量子存储和通信光缆构建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的可行性,为实现规模化量子计算提供了新思路。 《自然·通讯》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在实现量子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它开辟了一个新的实验方向去实现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 图1: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a.量子节点分布地图和实验装置图; b.量子门隐形传送的逻辑线路图 图2:分布式量子计算算法的演示。a-e.Deutsch-Jozsa算法的逻辑线路图和实验结果;f-j.量子相位估计算法的逻辑线路图和实验结果 图1: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a.量子节点分布地图和实验装置图; b.量子门隐形传送的逻辑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