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获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4
  •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在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上获得新突破,经日本电气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JET)权威认证,稳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4.2%,首次将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写进太阳能效率世界记录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为目前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世界记录效率,这也是我国叠层太阳能电池成果首次被《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收录。

相关报告
  • 《南京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组件的制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31
    • 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是一种重要的获取清洁能源的途径。 光伏发电成本依赖于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有研究显示,转换效率每提升1%,发电成本可降低7%,但目前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出现瓶颈,因此,研发制备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是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关键,也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近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课题组和英国牛津大学学者,运用涂布印刷、真空沉积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组件的制备,开辟了大面积钙钛矿叠层电池的量产化、商业化的全新路径。 经国际权威第三方测试机构认证,该组件稳定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1.7%,是目前已知的钙钛矿光伏组件的世界最高效率。该成绩被最新一期的《太阳电池世界纪录表》收录,相关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 研究团队研发的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组件。课题组供图 制备工艺和结构不稳定制约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产业化 发展清洁、低成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与技术保障。2022年一季度,我国光伏发电量8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2%。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晶硅单结太阳能电池也遭遇了两个发展瓶颈,一是现有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逼近晶硅单结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极限,二是成本高、能耗大,将石英砂提炼为工业硅,制成单晶硅的过程,需要超过1000℃的高温,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大约需要100℃。”作为此次研究的通讯作者,谭海仁坦言,生产成本更低、更节能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视为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而钙钛矿叠层电池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将加速光伏产业实现降本增效。 此前,谭海仁课题组提出了新型隧穿结构,突破了全钙钛矿叠层制备难题,发展了增强钙钛矿晶粒表面缺陷钝化的新方法,创造了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光电转化效率26.4%的世界纪录,并在国际上首次超越了单结钙钛矿电池的最高认证效率,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虽然实验室小面积钙钛矿电池已取得很高的转换效率,但大面积钙钛矿光伏电池块的商业化进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谭海仁并不讳言,此前的研究虽然已经制备出1平方厘米左右的高效钙钛矿叠层电池,但量产化的制备方法和电池块中互连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是产业化的关键瓶颈。 增加铯含量,采用涂布印刷、真空沉积等技术让材料均匀成膜 要实现量产化制备,首先需要解决宽带隙钙钛矿薄膜大面积均匀制备的难题。 “宽带隙钙钛矿中含有较高的溴化物组分,其溶解度较低,溶剂选择空间较小,结晶调控不易,难以获得高质量均匀致密的薄膜,国际上对其量产化制备技术研究几乎是空白的。”谭海仁指出。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可量产化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方案,他们采用涂布印刷、真空沉积等制备技术替换实验室常用的旋涂成膜工艺,制备了20平方厘米的全钙钛矿叠层电池。 “此前我们使用的是旋涂工艺,即先把钙钛矿溶液涂抹在玻璃基底上,再用机器快速带动整块玻璃基底旋转,利用离心力让溶液分布在基底上形成薄膜,但这种方法会导致薄膜不均匀。此外,旋涂工艺的机器转速很快,所以很难带动大面积的玻璃基底旋转,这决定了它不适合量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谭海仁说。 为了让钙钛矿溶液能大面积均匀成膜,研究团队首先使用了刮刀涂布工艺。谭海仁解释,他们将溶液滴在透明的导电玻璃上,然后用刀片向前刮过去,这就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湿薄膜,用这种方法,他们完成了空穴传输层、钙钛矿层的刷涂,再用真空沉积的方法制备电子传输层和隧穿结构来保护第一层钙钛矿,然后再涂空穴传输层和第二层钙钛矿,真空蒸镀电子传输层和金属电极后,一个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块框架就像搭积木一样“出炉”了。 仅搭好“房子”还不够,它还得“身材”匀称、结实。谭海仁说,最初制备钙钛矿叠层电池块时,因为溶液结晶时间久,薄膜还是不均匀,“后来想到,如果能像打印纸张一样,打印出来的瞬间墨水就干了,也许就能提高薄膜质量和生产效率。” 针对宽带隙钙钛矿在涂布过程中结晶调控难题,团队几经尝试后,将钙钛矿组分中A位阳离子的铯含量提高到35%,再结合气吹辅助结晶的刮涂方法加速溶液挥发,终于得到了一个结晶性最好且平整致密的宽带隙钙钛矿薄膜,这为量产化制备全钙钛矿叠层组件打下基础。 铯为何会成为“天选之子”让电池快速稳定成型?谭海仁介绍,“铯是无机离子,不易挥发,会提高器件的热稳定性,还能减小晶格应变,提升器件的光稳定性,也能降低结晶势垒,加快器件成核速率。” 制备特殊的电子传输层,既导电又避免不同材料互相“伤害” “从理论上说,当前单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最高仅为约33%,而双层结构最高可达45%,发电效率越高,成本就越低。”长期的深入研究,让谭海仁发现,想实现钙钛矿电池内部结构“从一到二”的跨越,还要考虑器件材料间如何“和谐共处”。 “在串联型钙钛矿光伏组件中,每两个子电池的连接区存在复杂的互连结构。互连区内由于钙钛矿吸光层与背面金属电极间直接接触,钙钛矿中卤素离子会与电极中的金属相互扩散,导致金属材料被腐蚀、钙钛矿材料的电学性能下降,影响电池块的光电转换效率。”谭海仁说,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团队在钙钛矿吸光层与背面金属电极间,采用原子层沉积的方法,制备了一层二氧化锡电子传输层。 “二氧化锡是半导体材料,可以低温度环境生长,导电性比较好。不会影响互连区域中金属电极与前表面透明导电氧化物电极间的欧姆接触。同时,二氧化锡电子传输层可以保形沉积于子电池间的互联区域,阻隔了钙钛矿与金属间的直接接触。作为电池活性区域中的电子传输层,它还阻止空气对窄带隙钙钛矿的氧化,实现大气条件下组件的互联制备、测试和封装等操作过程。”谭海仁解释。 基于此创新性的组件结构设计,显著提升了组件的制备重复性、光伏性能以及稳定性。经日本电器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测定,该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块的光电转化效率21.7%,是目前报道钙钛矿光伏组件的世界最高效率,这一成绩被最新一期的《太阳电池世界纪录表》收录。 大面积钙钛矿叠层光伏组件展现的潜力激发了团队更大的斗志,谭海仁表示,如果要推动该技术的产业化,还要在印刷、制备钙钛矿的工艺上,做更多研发,制备20平方厘米墨水相对简单,但如果扩展到一平方米大小,还需要创新哪些技术条件,需要持续验证。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应重“叠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21
    • 近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异常火热。刚刚过去不久的3月份,《科学》连续刊发4篇有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论文,其中关于钙钛矿与硅的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文章就有3篇。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热点科学问题是什么?受关注的解决策略有哪些?近期发表的文章对热点科学问题有什么贡献?带着这些问题,4月15日,《中国科学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 “3篇采用叠层技术的文章值得重视,将来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商品化硅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但这一方向目前国内开展研究的不多。”李永舫指出,“国内研究者应该重视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尤其是在现有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技术的基础上开发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同时需要研究叠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后对原来的硅太阳能电池产品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 《中国科学报》:为何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么受关注? 李永舫: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利用一种新兴的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进行光电转换的光伏器件。最近几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得到快速发展,能量转化效率已经超过25%,并且具有低成本溶液加工的优势,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在潜在应用领域中,它的竞争对手是硅光伏电池。当今商用光伏市场份额主要被硅光伏电池占据,因为它可以稳定提供超过18%的组件能量转化效率、25年以上的使用寿命以及0.3美元/瓦的低成本,接近于电网平价的水平。 《中国科学报》:要与硅光伏电池竞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科学上还需要加强哪些工作? 李永舫:相比之下,新兴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然需要在各方面更加成熟,除了效率以外,还应关注稳定性、大面积器件的生产工艺、材料和器件制备的成本等等,才能真正形成产业竞争力。现在提升稳定性应当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点,因为这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否实现实际应用的关键。 《中国科学报》:近期的3篇《科学》论文有哪些特点?对上面提到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李永舫:我花了一些时间,仔细读了近期3篇《科学》上发表的前沿工作,都是针对钙钛矿光伏材料的另一种潜在应用方式: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叠层技术是进一步提高效率从而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有效途径。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比硅太阳能电池,能更有效地利用高能量的紫外和蓝绿可见光,而硅太阳能电池可以有效地利用钙钛矿材料无法吸收的红外光,因此,通过叠层方式组合这些高效的单电池,可以突破传统纯硅光伏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进一步提升硅光伏电池的效率。 比如,3月6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团队发表的这篇论文,获得了截至目前文献报道的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27%的最高能量转化效率。这项工作重点围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氯元素在混合钙钛矿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人员利用一系列材料学表征手段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钙钛矿组分以及氯的调节,加上电池制备集成工艺上的经验积累,得到了如此高的效率和较好的稳定性。 同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等团队合作发表的论文,创新点集中在叠层电池连接技术的有效精简上,尤其是在复杂的纹理化硅电池表面制备叠层器件的连接技术。对于商品化的硅太阳能电池,为了提高太阳光的吸收和利用,在硅电池表面大多会制备成纹理化结构,因此该项研究工作对于与商品化的硅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接轨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实用性。 3月26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韩国首尔大学团队合作发表的论文,思路仍然集中在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中的宽带隙钙钛矿材料本身的调控上,创新点是通过调节钙钛矿中阴离子添加剂工程,达到了26.7%的高效率,这也是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国科学报》:这些工作有哪些不足之处? 李永舫:这3篇文章都没有特别关注如何解决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问题,报道的器件效率也都源自实验室的小面积器件,还没有把握能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商业化硅太阳能电池中。 除了效率以外,还应关注稳定性、与现有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的匹配、工艺精简程度、材料成本,还有大面积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是否可以同步提升等。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研工作者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李永舫:这种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是进一步提升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有效手段,它可以结合传统硅电池成熟的生产技术优势,在其基础上对能量转化效率作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国在整个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处于前沿水平,有一些公司已经开展了大面积器件制备和应用研究。但是,国内有关硅和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不多。 国内相关研究者应该重视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我国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商业化硅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应该在现有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技术基础上开发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商品化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需要研究和解决叠加钙钛矿电池后形成的叠层器件对硅太阳能电池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5074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343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