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队返回青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9-29
  • 2019年9月27日,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队克服天气恶劣、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完成主体考察任务,返回青岛。本次考察2019年8月10日开始,历时49天,航行10300余海里,最北到达北纬76°02′。

    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是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负责牵头实施的一次科学考察,也是“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首次在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

    本次考察紧密围绕北极海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实施长期原位观测与科研项目考察相结合的海洋综合调查,9项业务化海洋环境监测和22项国家科技计划支持项目提供了保障支撑。考察队开展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地质与地球物理等学科的海洋业务化监测为主的综合海洋调查,共完成58站次海洋水体综合观测、29站次底质沉积物采样、21站次底栖生物拖网、18站次浮游生物垂直拖网、11站次生物水平拖网、10站次微塑料拖网、16次海雾探空观测,回收和重新布放2套锚碇潜标,布放1套冰-海浮标,布放3台水下滑翔机。共获取基础数据152 G和各类样品逾6640份,完成了主体工作任务。

    本次北极考察为完善北极业务化监测体系做出了贡献。成功利用“海燕”水下滑翔机实现在北极海域的水体与生化要素组网观测,为提升我国对北极环境的观/监测能力提供助力。在东白令海和北太平洋开展调查,拓展了我国对北极地区和大洋的考察范围。以拖网样品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多金属结核成因机理调查研究,为揭示楚科奇边缘地的演化过程和评估极地多金属结核结壳的成因机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开展了北极海洋酸化、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等调查,为更全面地评估北极海洋酸化演变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和微塑料含量、认识北极海域微塑料对生态系统潜在危害提供科学支撑。开展了北极重点海域生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环境调查,为评估北极生物群落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响应方式和过程,评价北极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提供基础。

  • 原文来源:http://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9122.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第十三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北极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9-10
    • 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 考察队在北极点重点围绕大气、水文、生物及海冰情况开展了冰站调查和海洋综合调查作业,填补了我国北冰洋考察在北极点区域调查数据的空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海冰和洋流变化过程,加深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认识,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科学考察是党的二十大后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活动,也是我国科考船第一次抵达北极点区域开展综合调查。考察队于今年7月12日从上海出发,预计9月下旬返回国内。
  • 《北极考察队进入冰站作业阶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7
    • “雪龙”船时8月11日10时,21名科考队员携带多箱仪器设备,乘“黄河”艇前往浮冰区域,开展首个短期冰站作业。这标志着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进入冰站作业阶段。8月12日、13日,考察队分别开展了第二个、第三个短期冰站作业。短期冰站作业共进行13天。   登上浮冰后,记者看到,考察队员有的测量冰面光照反射率,有的钻取冰芯,有的实施大气观测,还有的队员趴在冰雪上,测量融池的面积、温度、盐度等。据首席科学家助理、冰站作业组组长雷瑞波介绍,在11日8个小时的作业时间内,队员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学科项目所需的现场观测和样品取样。现场布放了1个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2个温度链浮标,开展了2个200米测线的航拍,获取了34根冰芯,观测了2个100米的冰厚剖面,获得冰站微塑料积雪样品1个,采集了50升积雪样品,获取了3个点的融池水。当天18时,队员安全返回“雪龙”船,继续向北挺进,寻找下一个适合短期冰站作业的浮冰。在12日进行的第二个冰站作业中,队员共布放了1个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1个温度链浮标,获取了33根冰芯,采集了30升积雪样品、2个点的融池水和4个层位的冰下水。   据悉,依据《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现场实施计划》,本次考察期间,将设置长期冰站1个、短期冰站7个。冰站作业涉及海冰物理、冰面气象、水文、光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其间,队员将全面观测海冰融化过程中大气、海冰和上层海洋的多要素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完整科学数据,同时开展与冰下生态过程及其变化有关的化学、生物等参数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