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攻克水稻“癌症”的“利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24
  •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夏季到来,位居水稻病害之首的稻瘟病逐渐进入高发期。稻瘟病又称水稻“癌症”,严重时可致颗粒无收。因其危害巨大,我国水稻新品种审定实行稻瘟病抗性“一票否决”制。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希望认清稻瘟病的发病抗病机制、寻找稻瘟病的抗性基因,从而最大限度控制稻瘟病发生,以及获得抗稻瘟病优势水稻品种。

    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立煌团队发现,在水稻中由稻瘟病抗性蛋白Pid3直接引发的抗病防卫信号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对稻瘟病抗病机制提供了新认识。近日,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学伟团队应邀撰写稻瘟病广谱抗性综述文章,评述了国内外水稻稻瘟病广谱抗性相关遗传基础和分子机理等研究进展。上述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主流期刊《新植物学家》和《当代植物生物学观点》。

    变化多端的“黑势力”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最具破坏性的水稻真菌性病害。”朱立煌告诉《中国科学报》,水稻几乎所有的生长阶段都可能会感染,可致水稻减产10%~35%,甚至“全军覆没”。按照发病部位,稻瘟病分为叶瘟和穗瘟。其中,穗瘟发生于谷粒上,直接影响产量。

    稻瘟病菌“黑势力”强大。受害对象不仅是水稻,近年来在南美洲发现小麦也染上了与稻瘟病基本为同一属病原菌的麦瘟病,并一度造成毁灭性损失。

    在植物体内,稻瘟病菌生长扩散过程“简单”又迅速。陈学伟解释道,稻瘟病菌利用自身特性能够先附着在植物细胞表面形成侵染结构,进而使病原菌穿透寄主表皮细胞壁,在寄主细胞中生长发育。之后,被侵染的细胞又产生菌丝,并再次传播侵染到附近其它细胞。3~5天内,植物便可出现病症。

    此外,稻瘟病菌的生长还受外部环境诱导,中国的四川、湖南等盆地地区通常为稻瘟病高发地,尤其在夏季,当相对湿度高达90%以上,且温度大约25~30摄氏度时,稻瘟病易发和流行。

    “农药是控制稻瘟病的必要手段之一。但首要手段,也是最经济、绿色、有效的方法,是依靠稻瘟病自身的抗病基因。”朱立煌说。

    然而,稻瘟病菌是一个“大家族”,有着种类繁多的小种。由于水稻品种和种植的生态区域不同,水稻抗稻瘟病的基因类型、各个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抗谱范围也各不相同。

    此外,稻瘟病菌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变化多端,即便是今年在当地具有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次年或者过几年,也会因为出现新的稻瘟病菌小种,加之致病优势菌群的变化,导致原有的抗病基因不再有效。

    “就像每年流行的感冒病毒都不一样。”朱立煌说,“这也是稻瘟病的防控难点所在。”

    克服稻瘟病“两手抓”

    高产和抗病是作物育种的两个重要目标,但同时也是两个相互拮抗的生物学过程。在防控稻瘟病的道路上,科学家们必须“两手抓”,一手寻找抗病基因并认识抗病机制,一手挖掘病原菌致病机理以切断致病过程,以期实现“鱼和熊掌兼得”。

    随着水稻基因组图谱的揭示,研究人员广泛挖掘了天然的抗稻瘟病水稻资源,迄今已鉴定出100多个抗病位点,克隆了30多个抗病基因。

    陈学伟介绍,抗病基因主要分为病原菌小种特异性抗性基因和非小种特异性抗性基因。前者的功能很专一,抗性效果强,但缺点是“一个抗病基因只抗一个或几个小种”,且在小种变异过程中抗病基因会失去效果。虽然在这类抗病基因中也有抗谱相对较广的,但也会因为稻瘟病菌的小种变异而失效。

    此前,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激活”的方式使小种特异性抗性基因效果更强,但其结果往往会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非小种特异性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兼具持久广谱的抗性特点。陈学伟告诉《中国科学报》,此类基因是更普适性的“武器”,对绝大多数小种都有抗性,含有这样遗传基础基因的水稻,能够避免不同稻瘟病菌小种的侵染,但不足是抗性能力稍弱于上述特异性抗性基因。

    “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病斑,但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总体上利用价值很高。”陈学伟说。

    此前,陈学伟团队挖掘了对稻瘟病的新型广谱高抗的水稻遗传资源,并阐明了其分子机理。另外,他们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合作发现了水稻抗稻瘟病的一个关键因子IPA1,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稻瘟病抗性。这一机制打破了单个基因不可能同时实现增产和抗病的传统观念,也为高产高抗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途径。

    抗稻瘟病基因与病原菌之间的“斗争”向来是一个复杂过程。了解抗病机制,有利于更精准的调控基因发挥作用。

    朱立煌解释道,当病原菌侵染含有抗病基因的植物细胞时,其所分泌出的特殊蛋白——效应子便会激发植物一系列的抗病反应,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应过程是细胞过敏性坏死,“一部分细胞质自我牺牲,与病原菌‘同归于尽’,从而抑制它们生存”。

    然而,基因多种多样,究竟是哪些基因在抗病过程中发挥主力作用?抗病基因究竟如何激发一系列抗病反应?我们了解得非常有限。

    已有研究发现,编码NLR蛋白的抗病基因对植物免疫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引发对多种病原微生物以及昆虫的显性防卫反应,从而赋予植物对病原小种的免疫性。目前,在水稻中已鉴定出的有病原菌小种特异性的抗稻瘟病基因,绝大部分都是编码NLR蛋白的抗性基因。

    近日,朱立煌团队解析的Pid3蛋白就是一种典型的NLR类抗稻瘟病基因,其直接激活下游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稻瘟病抗性反应的信号途径,为水稻的稻瘟病抗病性改良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但不同的抗稻瘟病基因直接激活的对象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还需要探索。”朱立煌说。

    更新战斗“武器”

    目前克隆的抗病基因基本已得到应用,并通过杂交和反复选择,获得了诸多总体品质较好的水稻品种。

    陈学伟表示,事实上,育种家在选种过程中,在稻瘟病区的天然压力下,已筛选并培育了含抗稻瘟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只是不知道具体哪个或哪些基因在起作用。而科学家们找到后,可加快这些抗病基因的应用进程和效率。

    抗病基因的挖掘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条件。然而,由于病原菌小种变化多端,使得不同水稻产区抗病基因也有选择性,找到针对性的有效抗病基因依然是待破解的难题。

    “未来还会‘冒’出哪些稻瘟病菌小种?什么样的基因组合可尽量避免稻瘟病的发生?”朱立煌指出,尽管目前水稻新品种的稻瘟病基本得到控制,但还存在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除此之外,解析病原菌致病机理,通过设计药物抑制关键的侵染过程,也是目前正在研发的防控手段。“并非每个地区的水稻都有好的遗传基础能够克服病害,有些地区病害过于严重时,会给广谱抗性基因造成太大‘压力’,水稻还是可能会生病。”陈学伟说。

    在陈学伟看来,“稻瘟病菌是生物链中天然存在的生物,很难完全灭绝,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研究和实践最大限度地防控和减少其危害。此外,病原菌的致病过程和机制不断进化,我们要找到斗争的有效‘武器’,并不断更新”。

    相关论文信息:DOI:10.1111/nph.15816

    DOI:10.1016/j.pbi.2019.03.015

    《中国科学报》 (2019-06-11 第5版 农业科技)

相关报告
  • 《Nat Med:以全新视角分析古老癌基因 寻找克制多种癌症的新疗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05
    • KRAS是癌症发生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突变基因,同时也是被科学家们广泛研究的一种基因,在PubMed上搜索KRAS关键词可以得到9000多条搜索结果,大部分的研究都重点分析了该基因在突变状态下的致癌角色,但一种基因转变成为癌基因或许有多种方法。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MIT博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致癌基因在正常状态下(野生型形式)的癌症进行了研究,这种基因会不断复制,就好像癌细胞会存在一百甚至更多的基因拷贝一样,研究者发现,这种肿瘤或许比我们认为的更要常见,而且他们也能够提出治疗这种癌症的独特方法。 当KRAS发生突变时,细胞就会产生正常的蛋白产物,但这种蛋白通常会处于活性状态,其会告诉细胞不断生长和分裂;当KRAS并未突变但却发生增殖时,最后的结果也是相同的,即细胞会过度生长,但其机制似乎有点不同,由于相比正常状态下细胞会产生更多的基因拷贝,因此其就会产生大量的KRAS突变,同时还会压制细胞中的生长信号。 利用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和其它大规模癌症基因组数据库中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的食管癌、胃癌和卵巢癌都含有大量野生型的KRAS副本,比如17%的食管腺癌都以KRAS的复制为主要特征,而且10%的严重卵巢癌也是如此。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阻断肿瘤中KRAS的方法,KRAS蛋白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难以靶向作用的靶点,然而对于这些携带KRAS放大效应的癌症,研究人员意识到他们需要尝试同时利用两种方法来靶向攻击KRAS。1)通过干扰名为SHP2的蛋白来维持基因处于关闭状态,SHP2能够开启其活性;2)通过阻断名为MEK的通路来抑制KRAS蛋白的生长信号,让细胞“休息”。 在实验室研究和动物模型研究中,上述两种方法就能够明显阻断KRAS效应放大的胃癌细胞的生长,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后期研究人员还将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利用一种较为常见但并未被识别的肿瘤机制作为靶点,开发治疗多种癌症的新型疗法。
  • 《破解CRISPR引发的癌症恐慌》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30
    • 在仅六年的时间里,CRISPR基因编辑已经历了一系列争议,包括引人注目的专利纠纷和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Nature, 2017, doi:10.1038/nature23305)引发的激烈伦理争论。最近,对这种DNA编辑工具基本安全性的担忧使得人们怀疑它精确地永久性修复遗传病的潜力。 通常,在小鼠或人类细胞系中进行的临床前研究中提出的安全性问题并未获得如此快速和广泛的媒体报道,更不用说公司股票的两位数下降了。但这正是CRISPR领域三大主要参与者---Crispr治疗公司(Crispr Therapeutics)、Editas医学公司(Editas Medicine)和Intellia治疗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所面临的反复出现的情景。 CRISPR基因编辑利用酶Cas9(蓝绿色)和向导RNA(紫红色)在这个经过编程的向导RNA确定的位点上切割DNA(绿色)。图片来自MOLEKUUL/Science Source。 最近的事件发生在今年的6月11日,当时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两篇论文证实除非蛋白p53受到破坏或缺失,不然两种细胞系经常不受CRISPR基因编辑的影响。鉴于缺乏p53的细胞很容易发生癌变,因此这两篇论文提醒道,在人体治疗中使用经过CRISPR编辑的细胞之前,应该筛选它们是否具有功能性的p53。这三家公司没有开发与这两篇论文中测试的细胞相关的疗法,但是一旦新闻报道将癌症与CRISPR关联起来,这三家公司总共就损失了数亿美元。 Intellia治疗公司创新科学高级副总裁Thomas Barnes说,“对我而言,这两篇论文本质上是一个技术性的警示故事”,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我读到的内容是'CRISP导致癌症'。” Intellia治疗公司董事会成员、阿特拉斯风险投资公司(Atlas Venture)合伙人Jean-François Formela说,“市场对此作出的反应与25年前对基因治疗作出的反应差不多。” 对于任何导致DNA断裂的疗法来说,癌症一直是一个潜在的关注点,而将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的传统形式的CRISPR就会导致DNA断裂。一种被称为Cas9的酶在向导RNA(gRNA)确定的特定位点上切割DNA双链螺旋。科学家们设计gRNA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脱靶切割和不想要的切割,但总是存在可能发生额外切割的风险。“一次脱靶切割并不等于癌症。”但随着脱靶切割的数量在增加,破坏重要的抗癌基因(如p53基因)的几率也在增加。 在第一篇论文中,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Bernhard Schmierer及其同事们注意到相比于实验室培养的正常人细胞,CRISPR基因编辑在癌细胞中更频繁地发挥作用。Schmierer说,“这一发现或多或少具有偶然性。” 为了解释其中的原因,Schmierer团队研究了通常在人眼中发现的细胞,即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不过这些细胞经基因改造后发生永生化,这是一种在实验室研究中让细胞无限制增殖的常见做法。这些研究人员发现除非这些细胞缺乏功能性的p53,不然CRISPR在对它们进行编辑时表现比较糟糕(Nature Medicine, doi:10.1038/s41591-018-0049-z)。 蛋白p53以其在启动断裂基因的DNA修复中的作用而广为人所知,这让它获得了“基因组卫士”的绰号。Schmierer推断鉴于p53阻止CRISPR在他的团队使用的大部分细胞中高效地发挥作用,科学家们可能会在他们的实验和治疗中无意中地使用了经过基因编辑的但缺乏p53的细胞。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癌症会产生,但它看起来非常像一颗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 在第二篇论文中,美国诺华公司的Ajamete Kaykas及其领导的一个团队研究得出了关于p53的相同结论,不过这次是在人多能性干细胞中取得的(Nature Medicine, doi: 10.1038/s41591-018-0050-6)。Kaykas拒绝就这些结果对在其他细胞类型中进行CRISPR基因编辑意味着什么发表评论,但他表示诺华公司当前尚未利用多能性干细胞开展任何基于CRISPR的疗法。 其他人也在淡化这些研究结果的重要性。Intellia治疗公司的Barnes说,“我们不会在这些细胞上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故事到此结束。”Crispr治疗公司首席执行官Sam Kulkarni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想不出这会与如今的应用相关,但是在未来,它可能是这样子的。” 有些人对仅根据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的两篇论文作出结论感到担心。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CRISPR的Jacob Corn说,“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导致癌症产生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发现任何这方面的暗示,而且他认为这两篇新的论文并不是对治疗的警示。他自己的实验室已观察到在具有功能性p53的细胞中进行了高效地编辑,而在缺乏p53的细胞中进行了较差地编辑---这刚好与这两篇论文的结果相反。“因此,p53可作为一种预测因子,但是它很可能并不是唯一的预测因子。DNA修复是比较复杂的。” 就这一点而言,Kulkarni已习惯了对CRISPR安全问题的短暂炒作。“我们每六个月左右就会遇见一次这样的炒作。” 故事开始于2017年5月,当时一篇发表在Nature Methods期刊上的论文提出Cas9在实验室小鼠的整个基因组中进行了无关的切割,这意味着CRISPR远没有许多人声称的那样精确(Nature Methods, 2017, doi:10.1038/nmeth.4293)。几个月后,Editas医学公司、Intellia治疗公司和几位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利用他们自己的论文进行反击,质疑这篇论文中的结果。随着又有其他的报告指出所谓的脱靶切割实际上是由于这些小鼠的自然遗传变异(bioRxiv, 2018, doi: 10.1101/154450),今年3月30日,这篇论文被撤回了。 今年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Matthew Porteus在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一些人可能事先就存在针对源自细菌的Cas9的免疫力(bioRxiv, 2018, doi:10.1101/243345)。该论文导致媒体报道这提示着CRISPR可能不适用于人类,因此CRISPR相关公司的股票可能是毫无价值的。 同样地,这些CRISPR相关公司指出它们开展的实验有所不同。比如,Intellia治疗公司的最先进程序将利用CRISPR对肝细胞中的基因进行编辑。免疫系统将Cas9识别为外来物并对整个肝脏发起快速致命的攻击是非常糟糕的情形。Barnes说,“你可以列出理论上存在的问题”,但是Intellia治疗公司已经在小鼠、大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身上开展过这样的实验。他说,“这根本不会发生。” Sangamo治疗公司(Sangamo Therapeutics)是一家使用一种不同的被称作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 ZFN)的基因编辑系统的公司,也目睹它的股票在癌症恐慌新闻中下降。该公司首席执行官Sandy Macrae说,“我们与CRISPR在不好的事情上捆绑在一起,但是当CRISPR方面的好新闻出现时,我们很少捆绑在一起。” 与CRISPR一样,锌指核酸酶基因编辑会在DNA中产生双链断裂。Sangamo治疗公司已在104名感染上HIV病毒的人体内进行了锌指核酸酶测试,而且最近在4名患上亨特综合征(Hunter syndrome)的人体内进行了测试。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迹象出现。 Macrae说,“至少在最初阶段,基因组编辑仅当疾病负担与这种迄今为止仍不清除的风险相平衡时才能开展。”对诸如HIV感染或癌症之类的严重疾病而言,人们可能很难区分疾病的自然进展或治疗的意外副作用。 CRISPR恐慌可能远未结束。斯坦福大学的Porteus说,“如今肯定有一种学术和新闻上的动机存在以至于这一过程很可能在未来重复发生。”比如,利用CRISPR开展的未受到监管的临床试验正在中国进行,并且Crispr治疗公司计划在美国开展的临床试验已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未给出任何解释的情形下暂时推迟。公众担心对生殖细胞系进行的基因编辑会将基因变化传递给后代---这也是基因编辑公司坚决反对的---可能继续让CRISPR成为一个争议的主题。 随着这三家CRISPR相关公司利用CRISPR开展的首批临床试验在明年推出,它们也将面临着严格的审查。 阿特拉斯风险投资公司(Atlas Venture)的Formela说,“很多这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仍有待验证的与假设相关的论文可能让人们兴奋24小时。但是最终真正重要的是临床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