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液体分界面处的薄膜干涉带来新曙光》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2-05
  • 可能你曾注意到,当太阳光照射到肥皂泡上时,会形成一道色彩斑斓的彩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薄膜干涉现象,该原理解释了光在液体混合物中不同的层(或薄膜)上如何反射。

    对于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科学家David Hoffman来说,薄膜干涉所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在混合层界面产生五彩斑斓的颜色这么简单,它对生物、化学、石油和制药等行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个关键的应用就是化学净化,因为分离不同的化学物品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然而,如何更好的控制不同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的下分界面一直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挑战。因为研究人员需要穿透成堆的薄膜,才能得到两种不同液体(如油和水)相遇的确切位置。

    如今,Hoffman及其同事提出了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他们通过化学物质喷射水和油,构造出一个只有几百个原子厚的液体层,从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液体相互作用的界面发生了什么。该成果最近被发表在Langmuir。

    Hoffman表示,他们的方法可以实现对这些界面进行一系列全新的光谱测量,这在之前是根本无法做到的。研究人员能够通过这些光谱观察某一波段光的细节,从而深入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而且该技术还能够做到实时观察材料相互作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

    在大部分生化反应中,两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发生在边界或界面上,也就是两者相互接触的地方。比如,在病毒入侵细胞之前,它的外壳必须要与细胞膜融合。另一个更常见的例子发生在未混合的沙拉酱中——油分子和水分子只在两种液体之间的边界处发生相互作用。

    该研究的主要人员Jake Koralek 强调,在化学和生物学中,界面处是分子活动的主要地方。

    该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液体的分界面,它可以决定诸如反应速率或混合程度等基本变量。但界面本身只有几个原子厚,研究起来非常的困难。因为两种液体之间的界面两侧存在着大量的分子,如此多的分子淹没了界面本身发出的信号对实验数据本身产生了非常大的噪声干扰。

    经过不懈努力,Hoffman和他的团队将液体的体积减少到只有几纳米厚,从而降低了噪音。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从尺寸非常小的“微流体”喷嘴以每秒1到10m的速度喷射水和油,并将它们溅在一起形成一个薄薄的液面。然后,他们向薄片发射红外光,借助红外光谱了解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下一步,他们计划使用SLAC的林纳相干光源(LCLS)进行x射线光谱分析,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反应本身。

    Koralek认为,他们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化学液体中,实际上可以出制造非常光滑平坦的界面,从而为光谱分析铺平道路。

    在使用微流体喷嘴进行第一次测试中,他们只喷射了水,以测试光谱技术在流动液体薄片上的可行性。由此研究小组可以根据熟知水和光相互作用的性质来检验他们的结果。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不确定该实验如何在多种液体中工作,所以在中心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了三支喷嘴,其中两支喷油,一支喷水,反之亦然。当液体离开喷嘴时正好相遇,向外扇形形成一层薄薄的液体。

    “我们最开始认为液体可能是横向分离的,所以可能一边是一种液体,另一边是另一种液体。但实际上,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所有情况下,一种流体完全封闭在另一种流体中。也就是说,它总是一个完全被油层包围的水层,反之亦然。”

    该团队还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到彩虹颜色的起伏图案,这说明水和油并没有混合到一起,而是具有清晰的分层。

    现在他们已经确定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该团队已经开始着手帮助其他科学家将多种液体的微流体方法应用到他们自己的实验中。这种方法多所需的设备成本较低,而且尺寸很小,容易操作,在x射线实验和电子显微镜中设置只需要几个小时,这使得广大研究人员可以轻松地地研究液体界面,Koralek提到。他相信,这项研究能够推进电池电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以提高存储能量和使用时间,迈出通往零碳经济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相关报告
  • 《介质衬底上晶圆级2D半导体MOF薄膜的面对面生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03
    • 多孔材料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包括无机和有机多孔结构,如蜂窝、海绵、多孔陶瓷、木材等。这些材料在气体分离、微电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分子水平上,多孔骨架材料可分为有机聚合物网络、共价有机框架(COFs)或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COF材料相比,MOFs是一类在温和的合成条件下,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之间通过配位键连接的多孔晶体材料。然而,由于MOF材料本征较低的导电性甚至是绝缘的,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很多工作都是通过掺杂客体分子来提高MOF材料的导电性。 近年来,人们合成了一系列导电MOF薄膜,并将其应用于传感器、电池电极、超导体等电子活性层。据我们所知,最成熟的二维导电MOFs是利用过渡金属离子和含有–OH、–NH 2 和–SH等官能团的平面共轭芳香配体在方形平面几何中进行配位构建的。二维导电MOF薄膜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在电子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人们开发了几种合成方法来制备2D MOF薄膜。由于2D大骨架材料较差的溶解性,以旋涂法为代表的传统薄膜加工技术效果并不理想。Makiura等人报道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界面制造方法,随后其他研究小组也开发了一些改良路线。这些包括在气-液或液-液界面上合成2D MOF薄膜,然后通过Langmuir-Schaefer(LS)方法或定制的特氟隆反应器转移到介质衬底上。另外,在介质衬底上直接生长2D导电MOF薄膜在半导体工业中是由前景的,因为在电子器件制作过程中需要绝缘层将晶体管栅极和沟道分开,同时原位生长避免了复杂的后转移过程。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来探索在介质衬底上直接生长MOF薄膜。 成果简介 近日,在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陈建毅研究员 和 刘云圻院士 团队 等人 带领下,受毛细管现象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在介质衬底上生长2D Cu 2 (TCPP) (TCPP=间四(4-羧基苯基)卟啉)MOF导电薄膜的面对面限域生长方法。利用毛细管力将微量低浓度的Cu 2+ 和TCPP溶液循环泵入微孔界面中。Cu 2+ 会首先锚定到–OH功能化的介电层表面,并与后续泵入的TCPP配体发生配位反应。待水分子被缓慢移除后,Cu 2 (TCPP)则被锚点在介电层表面。该MOF薄膜的晶体结构通过多种表征技术得到证实,包括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和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Cu 2 (TCPP) MOF薄膜的电导率为≈0.007 S cm -1 ,比其他羧酸基MOF材料(10 -6 S cm -1 )高近4个数量级。该策略同样也适用于制备其他晶圆级导电MOF薄膜如M 3 (HHTP) 2 (M=Cu、Co和Ni;HHTP=2,3,6,7,10,11-三亚苯基己醇),表明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该成果以题为 “Face-to-Face Growth of Wafer-Scale 2D Semiconducting MOF Films on Dielectric Substrates” 发表在了 Adv. Mater. 上。本论文第一作者 刘友星 。
  • 《探索 | 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增强多光谱感知能力》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4-02
    • 动态检测对于智能视觉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赋能自动驾驶汽车和高级监控等应用。基于事件的视觉传感器可将光照变化转化为稀疏的事件尖峰信号,实现低数据冗余的高效动态检测。然而,目前基于事件的视觉传感器通常采用简化的光敏电容器结构,特别是在光谱响应方面面临着诸多局限性,导致其在多光谱场景中难以有效获取信息。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与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的双端薄膜视觉传感器(如图1),该传感器创新地将无机氧化物p-n结与热释光电效应相结合,协同了光伏效应和热释电机制。这一创新使尖峰信号的响应度提高了十倍,动态范围达到110 dB,光谱响应范围从紫外(UV)波段扩展到近红外(NIR)波段。利用该薄膜传感器阵列,即使在弱光条件下,这些尖峰信号仍能准确提取指纹边缘特征,这得益于其对微弱亮度变化的高灵敏度。此外,传感器的宽带尖峰响应可捕获更丰富的信息,在多光谱动态手势识别中准确率高达99.25%,同时数据处理量减少了65%以上。这种方法有效地消除了冗余数据,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丢失,为当前的动态感知技术提供了一种前景广阔的替代方案。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事件的双端薄膜视觉传感器,主要利用ZnO/NiO光电二极管中的热释光电效应和HfO2绝缘层的电容效应(如图2B和图2C),可增强光电转换能力并提高传感器的动态响应特性,相关机理分析如图2所示。 随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在光脉冲下的尖峰信号(如图3A)。在像素值不断变化的动态场景中,有必要检查传感器在逐步变化的光照下的性能(如图3E)。对现代传感系统来说,准确探测宽光谱场景信号的能力至关重要。研究人员测定了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在紫外(380 nm)波段到近红外(1064 nm)波段的响应度,以评估其宽带探测的能力(如图3H)。 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在图像上移动时,会在灰度值发生变化的边缘区域产生电流尖峰信号。这种能力极大的提升其在传感器内(in-sensor)边缘处理能力,特别是在指纹识别方面,因为指纹识别主要依赖于边缘提取来识别指纹图案中的独特特征,相关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这项研究重点关注了从紫外波段到近红外波段的低可见度场景,以评估传感器的动态识别能力。为了复制这一场景,研究人员做了两方面简化:(1)图像区域划分:将图像分成四个相等的矩形区域,每个区域代表特定波长(380 nm、675 nm、808 nm和1064 nm)的信息(如图5A右侧);(2)统一响应度假设:考虑到低可见度环境下紫外波段和可见光的响应度降低,假设四个波长的响应度形同。对于识别任务,这项研究使用了包含四种动态手势(向左移动、向右移动、向上移动和向下移动)的数据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它能够感知并直接将多光谱亮度变化转换为尖峰信号,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静态图像和动态物体的感知和处理,通过利用热释光电效应,其响应度提高了十倍,动态范围达到110 dB。这些尖峰信号实现了传感器内边缘处理,而对数响应则提高了对微弱光线变化的灵敏度,在指纹识别任务中优于Prewitt核卷积等传统方法。此外,从紫外波段到近红外波段的扩展光谱范围使传感器能够捕获宽带动态信息,同时过滤掉冗余数据。通过将获取的信息输入到脉冲神经网络(SNN)模型中,动态手势识别准确率高达99.25%,超越了单波段传感器,并证明了其在实时视觉处理中的有效性。这项技术为开发先进的机器视觉系统和实时视觉计算芯片提供了巨大潜力。 图1 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的仿生动态检测方法 图2 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的设计与机理分析 图3 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的快速宽带尖峰信号测量 图4 采用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进行传感器内图像边缘处理的实验结果 图5 基于事件的薄膜视觉传感器在低可见度场景的快速宽带尖峰信号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