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菌根类型如何影响森林细根分解取得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3-14
  •   森林细根分解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至关重要,而且不同树种会形成不同菌根类型(arbuscular mycorrhizas (AM): 内生菌根,ectomycorrhizas (ECM): 外生菌根),这会造成不同菌根树种的细根化学特征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细根分解。然而,不同菌根类型对细根分解的影响是否会随着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热带/亚热带森林和温带森林)的改变而变化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全球变化生态学学科组博士生赵小祥在刘峰研究员和田秋香副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整理温带和热带/亚热带森林细根分解数据,运用整合分析揭示了菌根类型对细根分解的影响随着不同森林类型变化而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温带森林中,AM树种比ECM树种展现出更快的细根分解速率,但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两者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温带森林中,细根的分解主要受到木质素含量的影响,而ECM树种有着更高的木质素含量,从而造成其分解速率低于AM树种;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细根的分解主要受到细根磷含量的调控,AM树种和ECM树种细根在磷含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造成它们分解速率相似。

      该研究使我们对菌根类型如何影响木本植物的细根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为细根分解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研究成果以“The effects of mycorrhizal associations on fine root decomposition in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forests”为题发表于国际经典学术期刊Plant and Soil。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599, 31870465)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303/t20230314_6697139.html;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04-023-05925-8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森林树木分解附生动物群落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30
    •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倒木为大量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等资源,对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倒木中附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多样,在分解过程中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其群落变化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树木分解具有特殊意义。   武汉植物园功能生态学学科组研究人员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乌特勒支大学、瓦格宁根大学等学者合作,开展了森林树木分解长期实验。通过在不同森林对十种树木树干分解过程中附生无脊椎动物群落为期四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树木中附生无脊椎动物群落受树种、分解阶段和分解环境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分解前期不同树种树干中无脊椎动物群落差异较大,但随着分解时间增长,群落间差异度减小。随着分解时间增加,在两类不同森林中均发现这种差异度有减小趋势。研究表明,树木种类和分解阶段差异性对森林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以"Fauna community convergence during decomposition of deadwood across tree species and forests"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cosystems,武汉植物园功能生态学学科组左娟青年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
  • 《武汉植物园在森林养分利用效率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0-10
    • 全球森林覆盖了31%的陆地面积,被誉为地球之肺。森林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林副产品,还具有调节气候、防灾减灾、固碳释氧、支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养分是限制森林生长、发育的命脉,森林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养分的供应。因此,研究森林的养分状况与利用效率对于森林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学科组科研人员在张全发研究员带领下,构建了一个生态参数用来衡量林木在群落水平的养分利用效率:Biomass:N:K:Ca:Mg:P。通过计算发现,全球森林的平均Biomass:N:K:Ca:Mg:P约为3691:12:7:13:2:1。这意味着,森林每吨生物量中,固定了3.3千克氮、1.9千克钾、3.5千克钙、0.6千克镁、0.3千克磷。人们在收获和利用林木产品时,会从生态系统中带走相应数量的养分。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补充,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力将日益贫瘠。   研究人员发现,树种是影响养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针叶树种,如松属、云杉属、落叶松属等,具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而刺槐属、桤木属、金合欢属的树种由于具有固氮根瘤,表现出对氮素的“奢侈性”利用。在氮素、钙素缺乏的土壤条件下,林木总体上表现出更高的氮素、钙素利用效率。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森林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同时,对于造林时树种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究成果以“Biomass:N:K:Ca:Mg:P ratios in forest stands world-wide:Biogeographical vari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s”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学科组张克荣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22060, 31770562, 31470499)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8374)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