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3年中国输配电工程的“首个”》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1-03
  • 盘点|2023年中国输配电工程的“首个”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 ???? 2024/1/2 14:27:20 ?? 我要投稿 ??
    关键词: 电网工程特高压电网建设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2023 电网建设 再次迎来黄金期。在这篇盘点中,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2023年的一些重点 电网工程 ,希望可以描摹出我国电网建设领域的“硬核”能力。
    福州―厦门1000千伏 特高压 交流工程投运
    12月16日,国家电网福州至厦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运。工程投运后,将提升华东特高压主网架支撑能力,增强福建“北电南送”输电能力。
    福州至厦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新建变电站1座、扩建2座,新增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工程投运后,将进一步完善福建电网主网架结构,可大幅提高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的供电可靠性,还能促进福建电网大规模消纳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
    我国首条高温超导低压直流电缆并网投运
    11月20日,国内首条高温超导低压直流电缆在江苏苏州并网投运,填补了我国在超导电缆低压直流系统的应用空白
    据悉,超导材料因其具有零电阻的特性,使其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成为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在超导电缆应用方面有一些探索,但都是交流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与交流超导电缆相比,其电网线损降低约70%。
    该项目使用的钇钡铜氧(YBCO)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为国产化材料,实现超导电缆系统核心材料的国产化。在结构上,该电缆在国内首次采用正负极同轴的方式,相当于2根电缆合二为一,是目前结构最紧凑的超导电缆。其好处是,相反的通流方向使得正负极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实现完全磁场自屏蔽,从而消除对外电磁干扰,并且在故障状态下可兼具限流器作用,保护系统中其他电气设备,使电力系统更可靠。
    驻马店―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
    11月26日,驻马店―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完成72小时试运行,顺利竣工投产。
    据了解,该工程起于1000千伏特高压豫南换流变电站(驻马店),止于1000千伏特高压武汉换流变电站,途经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信阳市(息县、罗山县、光山县、新县),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武汉市新洲区,新建同塔双回1000千伏线路281公里、工程总投资38亿元,于2021年11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去年3月开工建设。
    世界首个500千伏短路电流柔性抑制示范工程圆满完工
    10月19日,世界首个500千伏短路电流柔性抑制示范工程在浙江绍兴的500千伏舜江变电站顺利完成快速开关和快速控保短路试验,标志着工程圆满完工,为短路电流超标问题提供了新的破题思路。
    短路电流柔性抑制技术是通过故障期间的快速开关先行动作,断开短路故障点与部分支路间的回路,动态调节电网拓扑结构以控制故障期间的短路电流,可有效降低常规短路电流控制措施对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实现控制影响“零感知”,从而解决短路电流超标问题。
    500千伏舜江变短路电流柔性抑制示范工程是世界首个500千伏短路电流柔性抑制示范工程,也是继宁波500千伏天一变电站、杭州500千伏涌潮变电站220千伏“快速开关+快速控保”示范项目投运后,又一项电压等级更高、技术难度更大的短路电流柔性抑制示范工程。
    我国最大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环网开工建设
    9月28日上午,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环网。
    环塔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建成后,覆盖面积将达到108万平方公里,接近我国陆地面积的九分之一。该工程动态投资47.36亿元,新建民丰、且末两座750千伏变电站,建设750千伏线路900公里、铁塔1891基,计划于2025年9月竣工投产。
    华北地区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示范区开建
    9月22日,华北地区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示范区在河北崇礼启动建设。
    据介绍,这次启动建设的华北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综合示范区,将新能源、抽水蓄能以及柔性直流、虚拟电厂等能源系统前沿技术融合在一起,更好地统筹推进前沿技术、装备材料的科研攻关和示范验证,进而实现能源资源在全域优化配置,提升全社会综合用能效率。
    福建北电南送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全线贯通
    9月13日,福建北电南送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线路工程实现全线贯通。
    福建北电南送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是国家能源局“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福建省第二条特高压线路工程,起于福州闽侯的1000千伏榕城变电站,止于漳州的1000千伏长泰变电站,新建双回1000千伏输电线路238公里,铁塔832基。
    福建北电南送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2022年4月开工建设,总投资71亿元。
    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实现满负荷运行
    8月18日12时30分,随着运行电流参数达到2160.12安培,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顺利实现满负荷运行,此举也进一步刷新了我国商用超导输电工程最大实际运行容量的纪录。
    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总长度1.2公里,连接两座变电站。整个工程核心的材料、技术和装备上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21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已连续安全稳定运行超过600天,累计为上海徐家汇商圈、上海体育馆等核心区域4.9万户用户供电近3亿度,开创了公里级超导电缆在大型城市核心区域运行的先例。
    “疆电外送”第三条直流通道正式开工建设
    8月8日上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据了解,哈密―重庆工程起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换流站,止于重庆市渝北区渝北换流站,途经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五省(自治区、市),直流线路全长2290千米,重庆境内62.4千米,受端接地极线路59.5千米。哈密―重庆工程也是国家首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工程之一,工程接入配套风电、光伏、光热等新能源1020万千瓦,支撑性煤电400万千瓦。
    我国首个220千伏柔性低频输电工程投运
    6月30日,我国首个220千伏柔性低频输电工程在浙江杭州投运。这是当前我国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柔性低频输电工程,实现了杭州富阳、萧山两大负荷中心互联互通,为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所在区域提供30万千瓦的灵活电能支撑求。
    工程在富春江两岸建设两座高压大容量低频换流站,投运后相当于建立一根连接线,两个地区富余的电能可以灵活互济,并具备毫秒级响应能力,能够大幅提升区域供电可靠性。
    世界首座500千伏海上升压站成功安装
    6月27日7时6分,广东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场项目500千伏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与海上导管架完成精准对接,标志着该项目海上升压站顺利完成安装。该海上升压站是世界首座500千伏交流海上升压站,属当前国内电压等级最高、单体最大、重量最重的交流海上升压站。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36亿度,对促进广东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首个氢电耦合中压直流微网投运
    6月15日,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的配套示范工程――国内首个氢电耦合中压直流微网在浙江宁波投运。该项目实现了氢产业全链条相关设备全部国产化,氢电转换效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特高压工程开建
    2月16日,我国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工程,金沙江上游送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来自川藏高原的清洁电能近400亿度。
    国内首个“交改直”跨江输电改造工程复工
    2月8日,国内首个“交改直”跨江输电改造工程――扬州至镇江±200千伏直流工程复工。该工程将原有线路的输电方式由“交流输送”改造为“直流输送”,其输电能力将由原来的60万千瓦增加到120万千瓦。
    据悉,江苏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内首个由交流输电改造为直流输电的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输电容量最大的交改直工程,对国内用电需求大、电网饱和度高、新建空间有限的区域电网结构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工程从2023年1月开工至2024年4月投产,投产之后本工程能输送1200兆瓦的功率。
    中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
    记者1月5日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国内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通过融合北斗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面提升电网智慧运检水平,推动中国电力系统加速转型升级。
    据介绍,该虚拟电网覆盖10万公里架空输电线路、28万基输电杆塔及相关地形地貌等数据,是国内首次对亿千瓦级负荷大电网进行三维立体还原和数字化全景呈现,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国内首个具备独立运行能力的“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项目并网通电
    1月5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供电公司获悉,额济纳旗“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项目初步实现并网通电。
    项目建成后,可与10千伏电网双回并联运行,实现“风、光、柴、储”联合运行,既能并网又能离网运行,形成电网之间的互相备用,能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电网供电可靠性低的问题。
    项目共投资1.25亿,历时112天,新建储能电站1座。设备运行后,结束了额济纳旗单电源17年供电的历史。
    据了解,该项目是内蒙古电力集团首个“源网荷储”微电网示范项目,也是国内首个具备独立运行能力、低短路容量、泛电压等级、广覆盖范围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坚强区域电网建设项目。
    ( 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 作者:吴坤)
    分享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smartgrid.com.cn/news/20240102/652002.shtml
相关报告
  • 《2019年中国首个核电项目将在福建开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26
    • 2月22日,就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建设情况,福建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公告,征求意见。这意味着2019年我国首个核电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公告显示,福建漳州核电厂的规划容量按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考虑,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本期工程为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采用“华龙一号”自主化三代核电技术。其中,1号机组计划于2019年6月30日核岛浇注第一罐混凝土,将于2024年6月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将在2025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漳州核电站开始建设,说明“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日趋成熟,我国核电发展进入稳步发展期。   2011年,中国暂停了核电审批项目,并对现有核电站进行了全面审查。2012年,中国开工建设了4台新的核电项目。2013年,开工建设3台机组。2014年没有任何项目开建。2015年,中国上马了6台核电机组,其中4台为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自此以后的3年,中国再没有开建新的核电机组。   “未来,随着我国电力生产由过剩向供需平衡转变,核电发展的空间将会更大”。林伯强表示。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实现6.85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创近七年以来新高。不仅如此,目前,我国全国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在建机组1218万千瓦,距离实现2020年全国在运核电规划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规模3000万千瓦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因此,2019年初,国家正式核准4台百万级千瓦的“华龙一号”机组,其中两台位于广东惠州,两台位于福建漳州。
  • 《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0
    • 2024年1月9日,《科技导报》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各10项,按成果发布时间排序,其中生物资源相关如下: 重大科学进展 揭示现代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演进过程 在约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中,海洋中超过80%的物种灭绝,同时促使海洋生态系统从古生代类型向现代类型转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团队基于在贵阳市周边发现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证明也许在大灭绝后仅百万年,海洋生态系统就已经恢复了生机。该发现为理解最大规模灭绝之后的生命恢复速度和模式提供了新的认识。 发现主效耐碱基因可使谷物增产约20% 识别或设计耐盐碱的作物是解决全球变暖导致的粮食环境紧张的当务之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揭示灵长类动物演化之谜 非人灵长类是研究人类复杂性状起源与进化的关键类群,但目前灵长类动物遗传信息解析进展缓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厘清了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不同灵长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和进化历史,解析了灵长类动物大脑、体型、骨骼、感官、食性等复杂性状进化的遗传机制等。本研究对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和灵长类动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现双壳类动物铰链内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 通过对生物材料微观结构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多级有序结构对材料宏观性能的提升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和吴恒安团队成功揭示了双壳纲褶纹冠蚌铰链内的可变形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成分固有特性相结合的耐疲劳设计新策略,为未来耐疲劳结构材料的合理创制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系列研究揭示人类衰老机制 衰老是人类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团队利通过系列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衰老诱导的机制,为衰老的程序化、级联放大和可干预性提供了新理论依据,为衰老的科学评估和预警以及年龄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思路,对于转化医学应用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义重大。 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 植被修复通常是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对通过开展生态系统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贺强团队阐明了动物下行效应在植被恢复中的关键作用及气候等调控因素,为何时、何地、如何管理下行效应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效提供了新见解,为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提供了新思路。 重大技术进展 实现用于通用DNA计算的可编程门阵列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等团队合作突破了DNA分子计算在电路规模和电路深度的瓶颈,实现了支持通用性数字计算的DNA可编程门阵列,可通过分子指令编程的方式发展通用数字DNA计算,实现了无衰减大规模液相分子电路的构建。 培育全球首例“嵌合体”猴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真等研究组合作培育出世界上首只高比例胚胎干细胞“嵌合猴”。该研究是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为干细胞多能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后续利用干细胞建立疾病猴模型等打下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