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制备新颖二维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10
  • (a-c)氧化物钙钛矿二维薄膜的制备与转移示意图;(d-g)不同晶向亚原子分辨结构表征;(h)氧化物钙钛矿二维材料中的丰富强关联二维量子态展望

    南京大学聂越峰教授课题组采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对非层状结构的氧化物钙钛矿材料进行单原子层精度的生长与转移,结合王鹏教授课题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分析,成功制备出基于氧化物钙钛矿体系的新颖二维材料。由于氧化物钙钛矿体系具有优异的电子特性,该成果开启了一扇通往具有丰富强关联二维量子现象的大门。6月6日,该成果以《单层氧化物钙钛矿二维晶体膜的实现》为题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目前已知二维材料,无论是机械剥离还是人工生长,都依赖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特性及原子层间的弱键合作用。尽管非层状结构的氧化物钙钛矿体系由于电子的强关联效应呈现出极为丰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丰富多彩的量子现象,其原子层厚度的超薄二维材料的制备仍然是有待攻克重大难题。

    据研究团队带头人潘晓晴解释,课题组采用了一种叫分子束外延的薄膜生长技术来制备氧化物钙钛矿二维材料。通过改进原位监控技术与采用高精度的逐层生长方法,成功实现了超薄氧化物钙钛矿薄膜的制备与转移的突破,获得原子层厚度的高质量氧化物钙钛矿二维材料。王鹏教授课题组利用多种先进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构分析技术实现了二维极限下电镜样品制备、层数标定和精细晶体结构表征,直接观测到钙钛矿BiFeO3薄膜在二维极限下出现若干新颖现象。这样重大突破性工作的实现得益于先进的分子束外延薄膜生长技术与亚原子分辨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有机结合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

    据聂越峰介绍,电子在材料中的运动形式决定了材料的性能。在石墨烯等传统二维材料中,电子的运动相对自由,不太受其他电子的影响;而在很多氧化物钙钛矿材料中,电子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电子间的强关联作用促成了包括高温超导在内的各种新奇的量子态。实现钙钛矿二维材料,在二维体系中加入这种电子间的强关联作用,有望获得更丰富而有趣的强关联二维量子现象及应用。

    王鹏表示,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技术在钙钛矿氧化物二维材料的发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大大得益于最近十年来球差校正技术和先进表征方法的飞速发展。“我们相信,在微观尺度上该二维材料中将有更多有趣和新颖的物理现象等待我们探索和发现。”

    这项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和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255-7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6/427172.shtm
相关报告
  • 《南京大学二维材料成果再登Nature!提出了一种新的“由高到低”的生长策略》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二维范德华异质结(2D vdWH)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不依赖于化学键、不受限于晶格匹配度,可以灵活地将多种材料堆叠组装在一起,被认为是探索新颖物理现象、实现多功能器件的最具潜力材料组合方式。目前其最广泛使用的制造方法是叠加机械剥离出微米大小的薄片,但这一过程不能扩展到实际应用。而且尽管已经创造了成千上万的二维材料,但几乎没有任何大型二维超导体可以完整地堆叠成vdW异质结构,这极大地限制了这类器件的应用。 南京大学高力波教授、徐洁博士和南方科技大学林君浩副教授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由高到低”的生长策略,即以制备较高温度稳定性的二维材料为底层材料,在其上稳定温度稍低的二维材料,从而实现逐层堆叠生长vdWH。他们成功实现了将27种二组元、15种三组元、5种四组元和3种五组元二维材料组成的异质结。同时,堆垛其中的每种二维材料的层数都能够精确可控。这一系列的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的成功制备为后续的物性研究和器件制造提供了丰富的超导异质结材料库和有效的制备方法。研究成果以以“Stack growth of wafer-scale van der Waals super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为题,2023年9月6日在线发表于Nature期刊。该工作由南京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同完成,南京大学为第一单位。南京大学周振佳博士与南方科技大学侯福臣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地址】 Zhou, Z., Hou, F., Huang, X. et al. Stack growth of wafer-scale van der Waals super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 Nature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404-x 本文参考:https://www.nju.edu.cn/info/1067/338391.htm
  • 《宁波材料所合成出新颖二维MXene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4-19
    • 二维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独特的电子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研究最为广泛的二维材料,石墨烯因其超高的力学强度、优异的电导率及热导率,在电化学储能,透明电极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本征的零带隙及单一的化学组成限制了其在场效应晶体管等领域的应用。二元及三元二维材料,如金属氧化物、层状金属硫族化合物,六方氮化硼,层状氢氧化物等体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碳化物纳米片(MXenes)材料则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二维材料,由美国Drexel大学Michel Barsoum在此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研究,目前该实验室已相继获得Ti3C2Tz, Ti2CTz, Ta4C3Tz, TiNbCTz, (V0.5,Cr0.5)3C2Tz, Ti3CNTz, Nb2CTz,V2CTz, Nb4C3Tz, Mo2TiC2Tz, Mo2Ti2C3Tz, Cr2TiC2Tz, , Mo2CTz, Ti4N3Tz等MXenes结构。MXenes具有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亲水性,理论预测这类材料具有高弹性模量及高载流子迁移率,在导电材料及功能增强复合材料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前期研究发现多种阳离子能够自发地插入到MXenes材料层间,因此在储能领域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如已有的研究报道,Ti3C2Tz、Ti2CTz、V2CTz、Nb2CTz等可作为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它们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可达410 mAh/g @ 1 C)和体积比电容(可达900F/cm3)以及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Science, 2013, 341, 1502-1505;Nature 2014, 516, 78-81)。因此,MXenes被认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二维纳米功能材料。   正因为此,如何抢先合成出具有丰富d电子结构的过渡金属碳化物材料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目前,MXenes的制备主要是通过HF酸,NH4HF2溶液,LiF及HCl混合溶液及低共熔混合盐介质中对A位为Al的MAX相材料(为一超过70组员的材料体系)中的Al原子选择性刻蚀而得到。由于过渡金属Zr及Hf难以形成A位为Al的MAX相,因此,截止目前,关于Zr系及Hf 系的MXenes材料仍未见报道。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特种纤维与核能材料工程实验室采用原位反应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S)获得的高纯新型Zr3Al3C5层状碳化物作为前驱体,以HF酸为蚀刻剂,选择性剥离键合较弱、易于水解的Al-C结构单元,首次获得Zr系二维MXenes材料。该工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128, 5092-5097, 2016)。   相比于Zr系材料,Hf系层状碳化物更难获得单一的物相,通常获得的是Hf3Al3C5、Hf3Al4C6和Hf2Al4C5三元化合物的混合相,并且由于较强的亚层间界面结合,我们发现直接以三元Hf-Al-C复合相为前驱体难以通过选择性刻蚀法获得Hf系二维材料,所得到的剥离产物主要为立方相HfC。已有的研究表明,基于这些三元相的单相固溶体相对更易获得,并且有助于改善相纯度。此外,考虑到Hf-C与Al-C片层间较强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实现有效剥离,对单胞内的Hf-C及Al-C亚层间的界面进行调控,以弱化Hf-C与Al-C片层间的界面结合非常重要。我们基于固溶法调谐单胞内亚层的思路,在Al位引入少量Si,采用SPS方法合成了新型Hf2[Al(Si)]4C5和Hf3[Al(Si)]4C6固溶体材料,以此固溶体为前驱体,以HF酸为蚀刻剂,实现了对Al(Si)-C结构单元的选择性剥离,首次获得了Hf系二维MXenes材料。借助结合能和原子电荷计算分析,阐明了Si掺杂促进氢氟酸剥离过程的微观机制,由于Si比Al多一个价电子,掺杂替代Al原子之后,能有效减弱Hf原子层和剥离的片层Al(Si)4C4之间的界面结合,对应结合能的数值从8.60 eV直接降低到4.05 eV,因而Si的引入实现了对单胞内HfC及Al(Si)-C片层界面的有效调谐,显著弱化了界面结合,进而实现了剥离。Hf系新颖二维碳化物材料在储能、吸波和光电器件上有着潜在的应用。该实验室发现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循环储能特性,在锂电池和钠电池测试中在电流密度为200 mAg-1 循环200次后分别得到体积比容量为1567 mAh cm-3 and 504 mAh cm-3. 高体积比容量材料有望应用于发可应用于空间飞行器、移动装备等小型化供能系统中。该新型Hf系MXene二维材料工作近期已经被国际期刊《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7b00030)接收发表。   另外,该实验室与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合作,利用常规水热处理方法获得了量子点结构的Ti3C2型MXene材料。该量子点材料具有很好的荧光特性和生物相容性,有望在无稀土发光显示材料和生物标记及光热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工作也将在2017年的《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604847)期刊上出版。   目前国际上MXene材料研究方兴未艾,正逐步成为继石墨烯、二硫化钼、黑鳞等二维材料之后新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家在Zr系和Hf系对应MXene材料合成上的突破将有力扩展人们对于二维材料认识的视野,也对于纳米能源器件和光电器件研究提供全新的素材。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1671195,11604346,51502310,21577144,91426304)和中国科学院核能材料创新团队的支持。 图 Hf系MXene材料合成示意图和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图。   目前元素周期表过渡族金属区域业已合成出对应的MXene材料,其中Zr系和Hf系由中国科学院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