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化所在水铁矿表面反应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2-06
  • 水铁矿作为一种天然纳米矿物、广泛存在于地表环境中、具有很大比表面积和高表面活性、是重要的地质吸附剂、在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水铁矿也是优良的异相芬顿试剂、在环境修复领域有良好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矿物表面物理化学课题组近年来研究了水铁矿表面反应活性, 在污染物吸附及芬顿催化反应方面取得了进展。

    自然环境中往往多种污染物质共存, 对多组分共同吸附机制的研究能够为预测污染物迁移及水铁矿污染控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探讨多元污染物组分在水铁矿表面的复合吸附行为出发, 采用吸附实验、表面活性位点测试、原位谱学表征等手段, 研究两种环境常见阴离子 (磷酸根和硫酸根) 与重金属 Cd 2 + 共存时的协同吸附机制、吸附形态和制约因素。研究结果发现, 在单一吸附体系, 磷酸根以内层络合吸附, 而硫酸根以外层吸附为主内层吸附并存的方式吸附; 在 cd 2 + 共存条件下, 两种阴离子均能与 cd 2 + 发生协同吸附, 但磷酸根与 cd 2 + 共存更有助于二者的长期化固定。阴、阳离子的协同吸附主要与静电作用和三元络合物的形成有关, 但两种协同吸附机制的贡献以及三元络合物的形态受环境 pH 、吸附质浓度、吸附质性质等所制约。

相关报告
  • 《广州地化所在类质同像置换对磁铁矿表面反应性的制约研究上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
    • 发布时间:2017-10-16
    • 重金属铅( Pb )在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体中的检出浓度较高,具有生物富集性、持久性和高毒性等特征,是优先控制的重金属之一。理解 Pb 在地表环境的迁移行为和最终归宿,开发高效的铅钝化固定技术,对解决铅污染问题尤为重要。矿物与 Pb 的固 - 液界面作用能有效控制 Pb 在水体中的浓度和形态,影响其迁移性。铁(氢)氧化物常以颗粒物、胶体等形式,广泛分布在土壤和沉积物中,能通过吸附作用固定 Pb 。在地表环境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等次生铁(氢)氧化物矿物是吸附铅的主要矿物。磁铁矿是原生矿物,目前对磁铁矿吸附铅性能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然而,磁铁矿作为土壤和沉积物中常见的矿物,可通过 Fe 0 氧化, Fe 2+ 氧化,以及 Fe 3+ 化学 / 生物还原等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国内外研究者也相继发现磁铁矿能有效去除Cr(VI) , Hg(II) 和 As (V) 等 重金属,故不可忽视磁铁矿对 Pb 的吸附性能及其作用机制。在自然界中,磁铁矿结构中的 Fe 可被多种过渡金属离子类质同像置换,如 Ti 4+ , V 3+ , Mn 2+ , Co 2+ , Cr 3+ 和 Ni 2+ 等 。这些离子不同程度地改变磁铁矿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如比表面积、表面位密度等),可能制约着磁铁矿对 Pb 的吸附性能。 据此,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院重点实验室何宏平研究员的课题组, 借助吸附实验、光谱表征技术以及表面络合模型等手段研究多种过渡金属( Cr 、 Mn 、 Co 、 Ni )类质同像置换对磁铁矿的表面性质以及对 Pb(II) 吸附容量的影响,查明 Pb(II) 在 磁铁矿表面的微观局域环境以及吸附机制。
  • 《广州地化所在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与Mo-Au-Pb-Zn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23
    •   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时期发育大规模的花岗岩和 Mo-Au-Pb-Zn 成矿作用。近 10 年来,前人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探讨。然而,在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方面仍存在争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赵太平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华北南缘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近年来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前人研究资料,对岩浆岩的时空演变、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作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化(图 1a ),其地球化学组成在 127Ma 前后发生明显转变(图 2 ),是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构造体制由加厚的岩石圈向强烈的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的转变的响应。 Mo-Pb-Zn 成矿作用可分为两期(图 1b ),分别与早晚两期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早期钼矿化( 155-130Ma )包括斑岩型和斑岩 - 矽卡岩型矿化,其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晚期钼矿化( 127-116Ma )主要为斑岩型矿化,其成矿物质来源类似于早阶段的钼矿,但有更多的幔源物质 ( 图 3d , 4a-b) 。早期 Pb-Zn 矿化( 144-130Ma )主要包括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而晚期 Pb-Zn 矿化( 125-117 ),则主要为热液脉型。 H-O-S-Pb 同位素特征指示(图 3-4 ), Mo 矿化与 Pb-Zn 矿化属于同一成矿系统,且后者为前者的远端产物。此外,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金矿床集中爆发于 132-120Ma ,其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图 3b ),而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 ( 图 3e, 4c-d) 。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本研究成果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编号 : 2016YFC0600106)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 : 41373046 , 41402047) 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18.0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