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我国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9-28
  •  一片片樟子松、沙柳、柠条、花棒绿意盎然,牢牢拴住脚底黄沙;   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舍饲圈养,富民产业既治沙又治穷;   一座座沙丘或止步不前,或变矮变小,或彻底消失……   这是金秋时节记者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采访时,看到的情景。   作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沙地沙漠生态修复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举世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从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国际社会纷纷点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毛乌素沙地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困难面前绝不低头   “这棵树是1989年种下的。”指着一棵几十米高的杨树,殷玉珍对记者说。她伸出双臂搂这棵树,发现还差几十厘米才能环抱得过来。道路两侧,两行杨树整齐排列,绿树成荫。   杨树、旱柳、沙柳……“这片林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殷玉珍说。她1985年嫁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当时黄沙漫漫,一片荒凉。一个半掩在荒沙里、随时可能被沙子吞没的“地窨子”,就是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的新房。   “这辈子宁肯种树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从1985年开始,殷玉珍和白万祥持之以恒在沙地种树治沙。寒来暑往,他们把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生态庄园。   虽然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劳模、治沙女杰,54岁的殷玉珍仍然在治沙一线劳作。今年春季,她带领50多名农民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种下了2000多亩樟子松。“戴上口罩,做好防护,我和大伙儿一起加班加点地干。种树可一点儿都耽误不得!”殷玉珍说。   殷玉珍的脖子上,有一大块贴过膏药的痕迹。“背树挑水压出了颈椎病,脖子这块儿僵硬着呢。”长期的劳累使她落下了不少病痛,不过她说,“不奋斗,哪能过上好日子?种树治沙,我还要坚持干下去!”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毛乌素沙地绿色延展、沙丘退却的沧桑巨变,正是殷玉珍们锲而不舍、持续奋斗的结果。   毛乌素沙地南缘,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城东北30多公里处,有个地方名叫“狼窝沙”。如今年近古稀的定边县农民石光银,从小在这一带的沙窝里长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开始尝试造林治沙。1984年,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台后,他带领妻儿,把家搬到沙区,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沙3000亩的合同。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活着就要把治沙进行下去!”石光银说。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石光银和乡亲们营造出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石光银成为“治沙英雄”,“狼窝沙”成了满目青翠的“金沙窝”。   毛乌素沙地横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宁夏盐池县。一代代治沙人扎根荒漠、造林绿化,一步步遏制住肆虐的风沙。   “1957年建园时,这里全是流动沙地,植被盖度仅为1.8%,只有20多种植物。”在地处榆林市榆阳区的红石峡沙地植物园里,陕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经过几代人60多年艰苦奋斗,这里现在已全部改造为固定沙地,这个园子成为我国沙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目前保存超过500种优良固沙植物,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稳定林分,森林覆盖率达到67%。”   樟子松林茁壮生长,树下灌木和杂草生机勃发。用脚拨开林下黑色的腐殖层,只见几厘米厚的腐殖层下,就是黄沙。这片樟子松林,是陕西省治沙研究所1964年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引进栽植的。经过不懈努力引种成功的樟子松,成为我国北方多个地区造林治沙的主要树种,仅榆林市樟子松成林面积就达150万亩。   这里向南3公里,就是榆林城区。“历史上,毛乌素沙地风沙南侵,榆林城曾3次南迁,风沙威胁着人民的生产生活。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持之以恒的防沙治沙,如今绿色不断往北面的沙地扩展。”石长春说。 库布其沙漠 尊重自然,科学治理,植被覆盖率达到53%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一棵三角叶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但在库布其治沙人看来,这是一棵“失败的树”。“我们称它为‘教训树’。”亿利集团沙漠研究院院长张吉树对记者说。   这棵杨树种植于20年前。当时,为了在种树的同时发展产业,亿利人远赴美国西雅图,考察同纬度地区的树种,花费2700万元引进三角叶杨。结果,种下的大量三角叶杨由于用水量太大而“水土不服”。亿利人从中得到了深刻教训,改为种植以灌木为主的节水、抗旱植物,用这些先锋物种治理沙漠。   吃一堑,长一智。亿利人在此后的治沙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探索运用了许多新方法和技术。   在沙丘上种一株沙柳需要多长时间?亿利人给出的答案是10秒钟!植树工人将一根长长的硬水管插入沙丘,水压立刻在沙地上冲出一个深约1米的细小孔洞,拔出水管,沙柳随即被插入孔洞,栽植完毕。挖坑、栽树、浇水3个步骤一气呵成。张吉树说,采用这种微创气流植树法,减少了沙地扰动,可保证沙地墒情,一次最多消耗3升水,比传统的挖坑栽树法节水50%,成活率也由40%左右提升到90%以上。   亿利集团参与的“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飞播与无人机治沙,原位土壤修复,光伏提水灌溉,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库布其治沙人尊重自然规律,依托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许多新模式、新成果,使沙漠得绿色,企业得利润,农牧民得实惠。   光伏板一块接着一块,以往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变成了“蓝色海洋”……这里是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的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连片光伏发电基地。   “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达拉特旗发改委主任李锐介绍,这个光伏基地已稳定发电16亿千瓦时,不光发电,还能固沙治沙。项目采用“林光互补”的模式,在主干道两侧打造防护绿化带,在光伏阵列之间种植红枣等经济林,稳固流沙、抵御风沙。   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在这四轮驱动下,库布其沙漠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53%,降雨量和生物种类大幅增长,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茫茫万亩沙,从来无片瓦。”这是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以前的真实写照。官井村被库布其沙漠包围,提起幼时的风沙天气,57岁的高二云至今心有余悸:“沙子有时甚至快把房子埋了,顺着沙丘一路走,能从后墙进院。”   “老辈人都盼着这里能绿起来,我父亲名叫高林树,二叔叫高树林,三叔叫高有树。”高二云说,“现在全村有19万多亩林地,生态改善了,收入增加了。我家去年种了150亩玉米、养了120只羊,再加上卖沙柳种条,收入40多万元,在村里是个中等水平。大伙儿祖祖辈辈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浑善达克沙地  系统治理,综合施治,土地退化沙化趋势总体遏制、局部好转   浑善达克沙地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恩克宝力格嘎查牧民阿毕日米德笑容灿烂。他家通过“减羊增牛”、调整结构,在减轻草原生态环境承载压力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   1996年,面对草场退化、风沙逼近的窘况,阿毕日米德将养的300多只羊卖掉,购进20多头牛。“羊多、吃草多,草场撑不住,收入还不多。牛少、吃草少,肉多价还高。”今年65岁的阿毕日米德说,“国家还有草畜平衡补贴。如果超载过牧,要对我处罚哩,咱可不干这亏本买卖。”   去年,阿毕日米德家的牛犊销售收入加上草畜平衡补贴,有几十万元。如今,草场生态恢复如初,阿毕日米德和其他牧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美。   “我们采取‘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林草水结合’的方式,探索推行符合锡林郭勒牧区沙区实际的治理模式,以草畜平衡为重点,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减轻沙地生态压力,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保护生态的重要举措。”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巩和平介绍。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注重草畜平衡,这是浑善达克草场恢复的主要举措。而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则是提高浑善达克沙地治沙造林成效的“秘诀”。   “猪上房、羊上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几十年前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流传的一段民谣,描绘的正是当地面临的严重沙化问题。2000年,多伦县风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   近年来,多伦县实施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累计造林1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9%。   穿行于樟子松林间,巩和平对记者说:“我们分类进行沙地综合修复治理,将自然恢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遵循植被生长规律,考虑水资源、水生态容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63岁的马春青是多伦县胜利村村民。在他记忆中,小时候浑善达克沙地也曾有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可后来由于气候干旱、过度放牧等,当地生态急剧恶化、沙化严重。   “为了子孙后代,咱必须得种树治沙!”1997年,马春青响应政府号召,承包了1500亩满是流动沙丘的荒山,带上一家老小上山种树。起初,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加上没有经验,马春青栽种的杨树、榆树等,成活率很低。马春青不断探索、四处请教,最终发现种植樟子松成活率较高,于是改种樟子松,混种杨树、杏树等本土树种,成活率不断提升。1500亩荒山终于逐渐变为了绿洲。“种树得讲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马春青说。   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沙地治理成效显著。浑善达克土地退化沙化趋势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 科尔沁沙地 发展产业,绿富同兴,昔日沙地变成“绿色银行”   “咱这心血没有白费,值得!”站在治理过的沙地上,宝秀兰眼中满是喜悦。眼前,黄柳、杨树、榆树、柠条等竞相生长,难以想象,20多年前,这里只有孤零零的一棵榆树。   47岁的宝秀兰是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人。这里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旗有32个村庄因被沙漠围困,不得不整体搬迁。27年前,宝秀兰嫁到奈曼旗南包头嘎查时,四周尽是沙子,夜里一阵大风,风沙就会堆上墙。   “再也不能这么活!”宝秀兰和丈夫下定决心种树治沙,解决生计问题。1997年,宝秀兰和丈夫承包了2500亩沙地。夫妻俩骑着骆驼到50里外,砍下黄柳枝条运回来,一枝一枝栽进沙窝里……到2010年,2500亩沙地全部得到治理。   生态好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宝秀兰家的牛如今已达100多头,全部舍饲圈养。“风沙少了,地里一年能收青贮30万公斤,柠条平茬后作饲料,省下不少钱。”她说,现在一年收入有30多万元。在宝秀兰的影响带动下,嘎查治理沙地6万多亩,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为发展沙漠旅游,嘎查专门留下2万亩沙地,骑骆驼、牧家乐、民俗美食等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如今,嘎查人均年收入达9500元,16户贫困户去年全部脱贫。   近年来,通辽市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致力于绿与富双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镇,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曾经寸草不生的50万亩沙地综合治理区,如今已长满了樟子松、五角枫、榆树和蒙桑,植被覆盖度由原先的不足5%,增加到现在的80%以上。   这片沙地的治理,使努古斯台嘎查村民春梅一家摆脱了贫困。春梅家有530亩地,以前沙化严重,77亩玉米地收成很少,一家6口年收入不足1万元,成了贫困户。   前些年,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春梅将沙化严重的土地流转给国有林场栽树,拿5万元流转费买了4头基础母牛,发展养殖。丈夫成为生态护林员、护草员,一年收入两三万元。“现在沙地绿了,青贮收成也好,牛有12头了。一年纯收入十几万元。”春梅一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我们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发展黄牛养殖等产业,使沙地变宝地,广大农牧民离土不离乡,生态更绿、腰包更鼓。”科左后旗旗长何志伟说。   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锦绣海棠示范基地,果实挂满枝头。3000亩沙地变成如今的果园。林农滕大勇说:“锦绣海棠能够生长25年左右,在防风固沙的同时,一年每亩收入近万元。”   “科尔沁沙地生态状况恶化趋势整体被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状况全面好转。”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吕国华说,“全市2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粮食和饲草产量增长,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相关报告
  • 《绿电破500万度!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环保治沙两不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1
    • 记者从中国石油获悉,截至昨天(10日),我国距离最长的光伏灌溉治沙工程——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已累计发出绿色电能突破500万度,实现了治沙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效。 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 生产绿电破500万度 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全长522公里,示范工程在公路两旁新建了86座光伏电站,全面替代柴油机发电抽水灌溉,对公路沿线3100多公顷生态防护林发电灌溉。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副总经理 文章:塔里木零碳沙漠公路配套的光伏装置每天发电1.1万度左右,公路沿途109口水源井全部使用清洁电能进行抽水灌溉,并且可以满足光伏发电加储能7小时的技术要求。 塔里木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对沿线水井房进行光伏改造过程中,技术人员先后设计三种功率的光伏发电设备,还采取光伏加储能方式,以确保无太阳光照情况下抽水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沙漠公路光伏发电站总装机规模达3540千瓦,年发电量达362万千瓦时。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电力工程师 孟攀雷:沙漠公路光伏发电,开启了“阳光养绿”新模式,我们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来改造沙漠腹地生态环境。据技术人员测算,这一工程每年将减少柴油消耗约1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410吨。 塔里木油田已生产绿电突破7亿度 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所在的塔里木油田,目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其边缘建成总装机规模达130万千瓦的四座光伏电站,这四座光伏电站累计生产绿电超7亿度,为电力供应迎峰度夏、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塔里木油田建设的叶城-伽师县1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日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日均发电量由调试期间的100万度提升至230万度。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副总经理 文章:每年的发电能力达到20亿度,通过全方位优化光伏系统的工况,保障了项目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到来之前实现全量并网。与此同时,塔里木油田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缘新开工了1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占地面积相当于3285个足球场,在流沙上搭建274万块光伏板,年设计发电量达到21亿度。 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大光伏电站 沙漠里的光伏电站是如何建设、如何维护?一起去看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大的光伏电站。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这座光伏电站占地超过3300亩,相当于5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它由近26万块光伏板铺设而成,是迄今为止我国在流动性沙漠腹地建设的最大光伏电站。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塔中电力工区负责人 张岩龙:我们的周边类似一个小盆地,我们整个光伏就建在这个小盆地里面,周边的这个小沙丘对我们是个保护,另外我们离变电所只有5公里的距离,我们的输电距离比较短,线路损失比较少。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流动性沙漠,在这里建设光伏电站,最大的问题是时刻防御流沙侵袭,既要防止桩基周边被掏空,也要防止光伏板被黄沙掩埋。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塔中电力工区负责人 张岩龙:在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到固沙的效果。我们在建设光伏板的同时,底下铺设草方格,而且在咱们整个场站周边,50米宽的范围内,全部铺设了几百万平方米的草方格,可以看到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地表温度达到了70多摄氏度,加上降雨极其稀少,蒸发量很大,黄沙之上基本寸草不生,光伏电站建成之后,原本的不毛之地也逐渐长出了一些绿色植物。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塔中电力工区负责人 张岩龙:减弱了风的侵袭速度,同时对地表沙的流速,也起到一定减缓的作用,尤其光伏板下面形成的阴凉,对于植被的生长,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光伏电站建成投运以后,原本不毛之地,现在也长出了大约1500株的绿色植被。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再人工种植一些植被,希望这一片绿色不断地发扬壮大,希望明年这里长出更多绿色。 沙漠腹地的这座光伏电站,年发电能力可达2亿度,不仅提供了清洁的绿色能源,同时又具治理沙漠的双重功效。目前,塔里木油田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其周缘建成4000公顷人工绿洲。
  • 《人民日报发表陈雷署名文章:以湖长制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10
    • 以湖长制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陈雷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这一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大政策举措,也是加强湖泊管理保护、维护湖泊健康生命的重大制度创新。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意见》要求上来,进一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充分认识湖长制特殊重要性 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狠抓落实,省市县乡四级30多万名河长上岗履职,河湖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河湖管护责任更加明确,很多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受到人民群众好评。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基础上,针对湖泊自身特点和突出问题,中央专门制定出台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泊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湖泊生态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实施湖长制的特殊重要性,切实增强落实湖长制改革任务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充分认识湖泊功能的重要性。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江河水系、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全国现有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个,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淡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8.5%。这些湖泊在防洪、供水、航运、生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自然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充分认识湖泊生态的特殊性。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域较为封闭,水体流动相对缓慢,水体交换更新周期长,自我修复能力弱,生态平衡易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容易发生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存在内源污染风险,遭受污染后治理修复难,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大,必须预防为先、保护为本,落实更加严格的管理保护措施。 充分认识湖泊问题的严峻性。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围垦湖泊、侵占水域、超标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造成湖泊面积萎缩、水域空间减少、水系连通不畅、水环境状况恶化、生物栖息地破坏,湖泊功能严重退化。虽然近年来各地积极采取退田还湖、退渔还湖等一系列措施,湖泊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尚未实现根本好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打好攻坚战,加快解决湖泊管护突出问题。 充分认识湖泊保护的复杂性。湖泊一般有多条河流汇入,河湖关系复杂,湖泊管理保护需要与入湖河流通盘考虑、协调推进;湖泊水体连通,边界监测断面难以确定,准确界定沿湖行政区域管理保护责任较为困难;湖泊水域岸线及周边普遍存在种植养殖、旅游开发等活动,如管理保护不当极易导致无序开发;加之不同湖泊差异明显,必须因地制宜、因湖施策,统筹做好湖泊管理保护工作。 准确把握湖长制总体要求 实施湖长制,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遵循湖泊的生态功能和特性,建立健全湖长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湖泊管理保护机制,为改善湖泊生态环境、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要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施湖长制,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生态与发展、流域与区域、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面推进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还湖泊以宁静、和谐、美丽。 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湖泊突出问题,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持续提升湖泊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湖泊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把落实地方党政领导责任作为关键抓手。党政领导担当履职是全面推行河长制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落实湖长制改革举措的关键所在。要坚持领导带头、党政同责、高位推动、齐抓共管,逐个湖泊明确各级湖长,细化实化湖长职责,健全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完善考核问责机制,落实湖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督促各级湖长主动把湖泊管理保护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把统筹湖泊生态系统治理作为科学方法。湖泊管理保护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湖泊的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加强源头控制,强化联防联控,统筹陆地水域、统筹岸线水体、统筹水量水质、统筹入湖河流与湖泊自身,增强湖泊管理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观念,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推进湖泊管理保护工作。 把鼓励引导公众广泛参与作为重要基础。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带动下,目前社会各界参与河湖管理保护的热情空前高涨。实施湖长制同样需要坚持开门治水,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建立湖泊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让湖泊管理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公众自觉行为和生活习惯,营造全社会关爱湖泊、珍惜湖泊、保护湖泊的浓厚氛围。 全面落实湖长制重点任务 《意见》明确要求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湖长制。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树立问题导向,强化分类指导,因湖施策开展专项行动,确保湖长制改革任务落地生根,推动湖泊面貌持续改善。 严格湖泊水域岸线管控,着力优化水生态空间格局。依法划定湖泊管理保护范围,严禁以任何形式围垦湖泊、违法占用湖泊水域岸线,从严管控跨湖、穿湖、临湖建设项目和各项活动,确保湖泊水域面积不缩小、行洪蓄洪能力不降低,生态环境功能不削弱。要强化湖泊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合理划分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可开发利用区,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利用强度,实现节约集约利用,最大程度保持湖泊岸线的自然形态。 结合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着力抓好湖泊水资源节约保护。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实行湖泊取水、用水、排水全过程管理,从严控制湖泊水资源开发利用,切实保障湖泊生态水量。强化源头治理,加强湖区周边及入湖河流工矿企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推动建立以水域纳污能力倒逼陆域污染减排的体制机制。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规范入湖排污口设置管理,确保入湖污染物总量不突破湖泊限制纳污能力。 推进湖泊系统治理与自然修复,着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开展湖泊健康状况评估,系统实施湖泊和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有序推进湖泊自然修复。加大对生态环境良好湖泊的保护力度,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湖泊生态岸线建设、滨湖绿化带建设和沿湖湿地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恶化湖泊治理修复,综合采取截污控源、底泥清淤、生物净化、生态隔离等措施,加快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渔还湖,恢复水系自然连通,逐步改善湖泊水质。 健全湖泊执法监管机制,着力打击涉湖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取缔非法设置的入湖排污口,严厉打击废污水直接入湖和垃圾倾倒等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围垦湖泊、侵占水域以及非法养殖、采砂、设障、捕捞、取用水等行为,集中整治湖泊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积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先进技术,实行湖泊动态监管,对涉湖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早恢复。 夯实湖泊保护管理基础工作,着力维护湖泊健康生命。科学布设入湖河流以及湖泊水质、水量、水生态等监测站点,收集分析湖泊管理保护的基础信息和综合管理信息,建立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组织制定湖泊名录,建立“一湖一档”,针对高原湖泊、内陆湖泊、平原湖泊、城市湖泊等不同湖泊的自然特性、功能属性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编制“一湖一策”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促进湖泊休养生息,让碧波荡漾的湖泊成为维护良好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优美空间、展现美丽中国形象的生动载体。 (作者为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