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使功率转换效率更高》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7-12-18
  • 电力电子产品,像修改电压或在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转换,到处都是。它们是我们用来给便携设备充电的电力砖;它们是电动汽车的电池组;它们在电网本身,在高压输电线路和家庭用电插座的低电压之间进行调解。

    能量转换本质上是低效的:一个电源转换器将不会输出与它所接收到的一样多的能量。但是最近,由氮化镓制成的动力转换器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其效率和尺寸都比传统的硅基功率转换器要高。

    商用氮化镓动力装置不能处理超过600伏特的电压,这限制了它们对家用电器的使用。

    在本周召开的电子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国际电子设备会议上,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半导体公司IQE、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和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和技术联盟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项新的设计方案,在测试中,氮化镓的电力装置能够处理1200伏特的电压。

    已经足够的能力用于电动车,但研究人员强调,他们的设备是一个学术的第一个原型制造实验室。他们认为,进一步的工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3300 - 5000伏范围,使氮化镓的效率电网中的电力电子本身。

    这是因为这款新设备使用的设计与现有的氮化镓电力电子设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教授、微系统技术实验室(Microsystems Technology Laboratories)成员、新论文的资深作者Tomas Palacios说:“市面上出售的所有设备都是所谓的横向设备。”因此,整个装置都是在氮化镓晶圆片的表面上制造的,这对像笔记本电脑充电器这样的低功耗的应用程序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中、高功率的应用,垂直的设备要好得多。这些是电流,而不是流过半导体的表面,流过晶圆片,穿过半导体。垂直设备在能够管理多少电压和控制多少电流方面做得更好。

    Palacios解释说,有一件事,电流流入一个垂直装置的表面,另一件则流出。这意味着有更大的空间来连接输入和输出线,从而使当前负载更高。

    另一方面,帕拉西奥斯说,“当你有横向设备时,所有的电流流过靠近表面的非常窄的材料板。我们说的是一块可能只有50纳米厚的材料。所以所有的电流都经过那里,所有的热量都是在这个非常狭窄的区域产生的,所以它变得非常非常热。在垂直装置中,电流流过整个晶圆,所以散热更均匀。

    缩小这个领域

    虽然它们的优点众所周知,但垂直器件在氮化镓中很难制造。电力电子依赖于晶体管,在这种器件中,一种用于“门”的电荷会将半导体材料(如硅或氮化镓)转换成导电的和非导电的状态。

    为了使转换效率更高,通过半导体的电流需要限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在那里,栅极的电场可以对其施加影响。在过去,研究人员曾试图通过在氮化镓中嵌入物理屏障,将电流注入栅极下面的通道,从而制造出垂直的晶体管。

    但这些屏障是由一种价格昂贵且难以生产的气质材料制成的,并将其与周围的氮化镓结合在一起,不会破坏晶体管的电子性能,这也证明具有挑战性。

    Palacios和他的合作者采用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替代方案。该团队包括Palacios实验室的博士后Yuhao Zhang和去年春天在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EECS)获得麻省理工博士学位的Min Sun。Daniel Piedra和Yuxuan Lin,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在Palacios集团的博士后;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的刘志红;以香高;和哥伦比亚的肯·谢泼德。

    他们只是使用更窄的设备,而不是使用内部的屏障将电流传输到更大的设备的狭窄区域。它们垂直的氮化镓晶体管在顶部有像“鳍”一样的突起。在每一个鳍的两侧都有电触点,它们一起充当门。电流通过另一个触点进入晶体管,在鳍上,并从设备的底部出口。小鳍的狭窄确保了栅电极能够开关晶体管的开关。

    “我认为,雨浩和敏的绝妙想法是说,‘我们不应该把现有的材料放在同一个圆片上,而是以几何的方式把它从那些我们不想让电流流动的地方去掉。’”帕拉西奥斯说。“让我们完全改变晶体管的几何形状,而不是在传统的垂直晶体管中做复杂的弯道。”

    ——文章发布于2017年12月6日

相关报告
  • 《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太阳能电池技术 使功率转换效率达到23.6%》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5
    • 据外媒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研究团队,使由钙钛矿和有机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在能量转换效率方面创下了新纪录。这项技术突破为制造柔性、轻量、低成本和超薄光伏电池铺平了道路,有望为汽车、船舶、百叶窗和其他应用提供动力。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立大学) 主要研究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的Hou Yi教授表示:“太阳能电池的高功率转换效率,对于在有限面积内产生更多的电能,具有重要意义。这反过来又降低了产生太阳能的总成本。”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研究员 Dr. Chen Wei表示:“这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organic tandem solar cells)的功率转换效率。在最新的工作进展中,研究人员已证明其功率转换效率可达到23.6%,这是目前此类太阳能电池实现的最佳性能。” 目前,其他关于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报告,大约可达到20%的功率转换效率。相比之下,这一研究成果实现了重大飞跃,接近传统硅太阳能电池26.7%的功率转换率,这是当前太阳能光伏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技术。 这项研究是与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和南方科技大学(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 太阳能领域新趋势 近年来,作为一种可持续性能源,太阳能电池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太阳能电池的可靠性、效率、耐用性和价格,对全球太阳能项目的商业潜力及大规模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太阳能发电厂中使用的传统太阳能电池基于单结架构。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单结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功率转换效率被限制在27%左右。推动太阳能生产的前沿发展,需要新型太阳能电池解决方案,以提供更好的功率转换表现。 为了将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提高到30%以上,需要堆叠两个或多个吸收层(多结电池)。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光伏材料制造串联太阳能电池,是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在最新项目中,该团队在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领域开辟了新天地。其发现为制造轻巧且可弯曲的薄膜串联太阳能电池打开了大门,这种电池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 电力转换效率的突破 串联太阳能电池包括通过互连层(ICLs)电连接的两个或多个子电池。ICL在决定设备的性能和再现性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效的ICL应该具有化学惰性、导电性和光学透明性。 虽然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对下一代薄膜光伏很有吸引力,但其效率落后于其他类型的串联太阳能电池。为了解决这项技术挑战,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ICL,可降低串联太阳能电池的电压、光及电损耗。这一创新可明显提高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实现了23.6%的功率转化率。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展现了钙钛矿基串联太阳能电池在未来光伏技术商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在这项新发现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改善串联式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并扩大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
  • 《单模VCSEL功率效率刷新记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2-27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5G网络等前沿技术的关键基础设施.目前数据中心大量使用多模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作为短距离高速光通信的核心技术,这是因为多模VCSEL具有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适用于高密度的光互连.然而,随着更高数据速率(超过100 Gbps)的需求不断提升,多模VCSEL因模式色散、带宽限制和信号噪声等劣势难以满足要求.现有的方法在单模的模式增益体积扩展和表面微结构对横向模式的控制能力方面面临挑战,这限制了单横模VCSEL功率和效率的突破.单模VCSEL的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单模VCSEL的功率发展比较缓慢,一直维持在10 mW左右,且电光转换效率也比较低。 表1 单模VCSEL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在高速通信领域,随着PAM4+调制方案的采用,功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数据吞吐量大幅增加,使得器件能耗问题也成为关键关注点.因此,研究具有低成本、高功率、高效率、低发散角等特点的单模VCSEL对推动高速光通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研究亮点 针对以上问题,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及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王俊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结VCSEL扩展纵向增益以提升单模VCSEL功率的方法,并构建了多结VCSEL的模式分析模型,解决了单模功率难以突破10 mW左右水平的难题,在直流驱动下实现了20.2 mW的单基横模激光输出,功率转换效率达42%,发散角为9.8° (1/e2)和5.1° (FWHM).这是迄今为止单颗VCSEL的最高单模功率,其功率值接近现有单模功率记录的两倍.这项研究将为高功率、高效率单模半导体激光器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创新方案,并对"绿色"高速光通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该工作在保持低阈值的工作条件下,对比了低反射率输出镜的多结VCSEL和高反射率输出镜单结VCSEL的表面相位层厚度变化对反射率的调控能力.如图1所示,模拟实验结果表明9对p-DBR多结VCSEL设计的反射率变化高达20%,其表面结构调制能力远大于传统单结VCSEL设计。 图1 (a) 6结VCSEL示意图;(b) 单结VCSEL的p-DBR示意图;(c) 多结VCSEL的p-DBR示意图;(d) 不同DBR对数下输出镜反射率与表面相位层Si3N4厚度的关系 接着,该工作基于前期构建的实现了超高效率突破的多结VCSEL模型(Light Sci Appl 13, 60, 2024),分析了基于表面相位层厚度的单结与多结VCSEL的阈值增益变化,以及基于单结单模VCSEL现有水平的多结VCSEL效率扩展特性.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随着表面Si3N4厚度的变化,反射率变化幅度的不同会导致两类VCSEL的最大阈值增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多结VCSEL的最大阈值增益约为单结VCSEL的2倍.实现单模VCSEL的核心思路是增大高阶模与单模的阈值增益差值,从而使得在一定工作条件范围内保持单模工作,但目前大部分方法基于各种表面微结构,使得模场分布集中在发光孔径外侧的高阶模具有更大的损耗.因此,该工作首次揭示了多结VCSEL在保持低阈值工作的同时能够增强表面微结构对高阶模式的调制能力,提出的方法能够显著增加高阶模式与基模之间的阈值增益差异,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实现高阶模.多结VCSEL的扩展特性模拟实验表明高功率单模VCSEL的效率有望超过60%。 图2 19对p-DBR单结和9对p-DBR 6结VCSEL,(a) 表面Si3N4光学厚度与阈值增益的关系;(b) 多结VCSEL功率转换效率扩展特性 随后,该团队制备了不同尺寸的表面浮雕结构的6结VCSEL样品并进行了光电特性表征,结果如图3所示.6结VCSEL在连续电流驱动下实现了20.2 mW的激光输出功率,边模抑制比大于35 dB,对应的电光转换效率为42%,发散角为9.8°.近场光斑表明其为单基模激光工作模式.据团队研究人员所知,在室温连续工作的条件下,这是迄今为止单个VCSEL的最高单模功率,且功率值几乎是已知记录的两倍.此外,该方法只需在VCSEL的表面进行简单的微米级氮化硅蚀,无需特殊光刻工艺和复杂的工艺流程,保障了单模VCSEL的高可靠性和低成本优势。 图3 (a) L-I-V曲线;(b) SR=1 μm时不同电流下的光谱图;(c) 20.5 mW时的近场图;(d) 20.5 mW时的远场光斑图;(e) 20.5 mW时的远场发散角 综上,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可实现高功率、高效率、强高阶模抑制能力、低发散角、低成本VCSEL的方法,基于该方法可扩展到VCSEL的各类通信波段,为实现高性能单模VCSEL提供了思路和有价值的参考,为未来高速光通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在实现高速光通信方向具有极大的潜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单模VCSEL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直流驱动下的功率提升,这对于实际应用才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