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

  • 来源专题:水生科技信息网
  • 编译者: 邹恒
  • 发布时间:2024-12-04
  • 11月6日,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以下简称《公报》),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公报》共4.7万余字,主要包括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国土空间自然生态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绿色地球中国贡献五部分内容。


    《公报》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保护修复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系统治理阶段的历程,总结了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的重要成就,描绘了新时期我国关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

    《公报》展现了我国坚持以“制”促“治”,在生态保护修复法制、政策、规划、标准等方面的重要制度性成果。《公报》显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政策制度持续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创新,规划体系基本构建,技术标准有序建立,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四梁八柱”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助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公报》评价了我国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发布了大气水、地表水、海水、成土母岩(质)、土壤、气温等自然生态背景状况,林地、草地、湿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特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沙化、土地石漠化、冻融型土地退化、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损毁、海洋生态灾害等生态风险状况,陆域生态基础分区、近海生态分区及特征,为分区分类、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基础支撑。

    《公报》发布了我国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生态修复重大行动、开展生态治理专项行动的进展与成效。其中,“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主要突出了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强自然生态监管和执法督察等全链条管理的重要进展;“实施生态修复重大行动”主要突出了久久为功建设“大美自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全要素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明显成效,发布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等重大行动的重要进展;“开展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发布了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国土绿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生态灾害防治等专项行动的重要进展。

    《公报》展示了我国履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责任、携手共建清洁美丽的绿色地球家园、基于自然的中国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等进展与成效。我国深度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湿地等公约,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行动计划,举办全球滨海论坛,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提炼形成“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系统修复治理模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中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中国土地退化治理塞罕坝机械林场模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为全球生态保护修复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报告下载:

    http://gi.mnr.gov.cn/202411/P020241106674232719694.pdf

  • 原文来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1105/c1004-40354365.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12
    • 中国自然资源部6日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表示,这是中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据介绍,公报评价了中国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发布了大气水、地表水、海水、成土母岩(质)、土壤、气温等自然生态背景状况,林地、草地、湿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特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沙化、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损毁、海洋生态灾害等生态风险状况,陆域生态基础分区、近海生态分区及特征,为分区分类、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林地面积为283.7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24%、森林蓄积量194.9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内蒙古、黑龙江4个省(区)。全国耕地面积为128.6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5个省(区)。 中国已完成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范围中,养分中等及以上的土地面积197.1万平方千米、占比超70%,有机质含量大于20克/千克的土地面积127.1万平方千米、占比近50%,酸碱度介于6.5(含)至7.5之间的中性土地面积31.9万平方千米、占比12%。 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262.8万平方千米。按侵蚀强度分,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72.1万、42.3万、18.3万、14.5万、15.6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5%、16.1%、7%、5.5%、5.9%。与2022年相比,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6万平方千米,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2.6%。 公报共4.7万余字,主要包括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国土空间自然生态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绿色地球中国贡献五部分内容,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生态治理发展历程,发布了陆海一体的自然生态基本国情,展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彰显了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 《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2023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的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填补了该领域国家标准的空白,为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其构筑的海草床是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和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之一,具有极佳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使得近海海洋动物的栖息、产卵、育幼场所遭到破坏,导致近海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急剧减少,同时进一步引起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极大阻碍了全球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标准牵头起草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告诉《中国科学报》,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球海草床以每年7%的速度减少,约有29%的海草床已消失。我国的海草床也遭到严重破坏,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因此,如何加快海草床生态恢复成为我国海洋环保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共9章,规定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以及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技术要求,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8家单位完成。 编译来源:https://www.cas.cn/cm/202306/t20230621_48998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