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集成神经形态人工视觉光电传感器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4-12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悉,该所与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东北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出一种柔性碳纳米管—量子点神经形态人工视觉光电传感器。近日,该成果以“面向神经形态视觉系统的柔性超灵敏光电传感阵列”为题,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人工视觉系统的开发,既要重新创建人工系统的灵活性、复杂性和适应性,又要通过高效率计算和简洁的方式来实现它。目前,人工视觉系统往往采用传统的互补金属氧化半导体(CMOS)或者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通过和执行机器视觉算法的数字系统连接,进而实现人工视觉功能。

      由于传统的数字人工视觉系统具有功耗高、尺寸大、成本高等缺点,课题组设计并制备了一个1024像素的柔性神经形态光电传感器阵列,其中铯铅溴钙钛矿量子点作为感光层和光生电荷俘获层,半导体性碳纳米管薄膜作为电荷传输层,二者复合具有良好的柔性,能够均匀的大面积成膜,并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性。同时,该光电传感器阵列集成了光传感、信息存储和数据预处理等功能,这与生物系统行为类似,实现实时并行处理信息,这对于模仿生物视觉处理的人工视觉系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此外,研究还首次实现了在极暗条件下响应并完成神经形态强化学习的案例。

      基于此神经形态光电传感器,科研人员希望通过电路设计,构建功能更强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实现对已知数据之间的关联和特征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对未知数据更加强大的处理能力。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4/09/content_465661.htm?div=-1
相关报告
  • 《面向人工视觉的碳纳米管光电传感器阵列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29
    • 视觉系统对生物体的生存 和竞争都必不可少。在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在大脑视觉中枢做出复杂行为判断之前,视网膜在对光刺激信号进行检测的同时,并行处理所捕获的图像信息。开发人工视觉系统的挑战是双重的,既要重新创建动物系统的灵活性、复杂性和适应性,又要通过高效率计算和简洁的方式来实现它。目前的人工视觉系统往往采用传统的互补金属氧化半导体( CMOS )或者电荷耦合器件( CCD )图像传感器与执行机器视觉算法的数字系统相连接来实现,这些传统的数字人工视觉系统具有功耗高、尺寸大、成本高等缺点。相比而言,人类视觉系统拥有很多带有突触的视神经元,它们不仅 能够探测图像信息,还可以存储信息和处理数据,因此能平行地处理大量的信息,而每个突触活动所耗费的能量仅为 1-100 飞焦耳。因此, 将图像感测、存储和处理功能集成到器件的单一空间,并针对连续模拟亮度信号实时处理不同类型的时空计算,对实现神经形态人工视觉系统意义重大。 具有神经形态的光电传感器通过模拟电子电路,实现由生物系统启发的特殊视觉处理功能,这些电路特别适合于尝试模仿生物视觉系统的构建。 近期,中国 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国内多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柔性碳纳米管 - 量子点神经形态人工视觉芯片,研究成果于 3 月 19 日在 《自然 · 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 “ 面向神经形态视觉系统的柔性超灵敏光电传感阵列( A flexible ultrasensitive optoelectronic sensor array for neuromorphic vision systems ) ” 。 为了构筑高性能的神经形态视觉系统,必须首先获得具有超高响应度、探测性和信噪比的光电传感器。为了在极端昏暗的光线条件下实现增强的成像能力, 科研人员设计并制备了一个 1024 像素的柔性光电传感器阵列,使用半导体性碳纳米管和钙钛矿量子点的组合作为神经形态视觉系统的有源敏感材料,集成了光传感、信息存储和数据预处理等功能,成功实现了视觉图像强化学习过程。 这两类材料都具有优异的柔韧性、稳定性及工艺兼容等特点,通过材料组合为实现 兼具生物体灵活性、复杂性和适应性的 神经形态人工视觉传感器提供了新策略。这也是第一次通过高集成度物理器件阵列方式,实现超 弱光脉冲( 1μW/cm 2 )响应,并完成 神经形态强化学习的案例。与生物系统行为类似,光电传感器、存储元件和数据分析处理等组件在阵列中共享物理空间,并实时并行处理信息,这些结果对于试图模仿生物视觉处理的人工视觉系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该工作由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孙东明、成会明课题组与南京理工大学李晓明、曾海波课题组,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邱松、李清文课题组,东北大学田亚男和南京大学王肖沐等单位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博士生朱钱兵、李波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计划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项目支持。
  • 《可以测距的光电传感器》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3-27
    • 目录 1、测距应用要求 2、光电测距原理对比 3、IO-LinkVS 模拟量 4、SICKIO-Link 网关—SIG350&SIG200 5、西克光电测距方案 测距应用要求 光学测距需求常见于3C产品装配、半导体加工等高精尖行业。这些行业对测距精度要求较高,通常是微米级,通过对距离的控制与监测实现对产品加工质量的正确控制。 近年来,随着锂电行业、重力储能及瓦楞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光学测距也逐渐被应用在这些新兴行业的重点工艺流程中,例如: 1、锂电行业 涂布机放卷处余料监控 辊压分切机放卷及收卷处卷径监控 卷绕机收放卷卷径测量 2、重力储能行业 升降机高度监控 升降机的到位监测 3、瓦楞纸及包装行业 接纸机工位,卷径测量,调整张力及相对位置 包装设备包装材料余料检测,张力调节 相比于3C及半导体行业,这些新兴行业对于光学测距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通常毫米级的重复精度即可满足客户需求,检测范围通常从50mm-2000mm不等。 ● 高精度的光学测距传感器价格较高,性能远超客户需求,因此产生了一个产品与市场的GAP: ● CMOS原理高精度测距传感器:精度高,性能高,高价值 ToF 原理测距传感器:尺寸大,适合远距离,近距离盲区大。 光电测距原理对比 当前,主流的光学测距原理有两种:时间飞行与激光位移。二者互有优劣,根据其自身特点,有着明显的应用区别: ● ToF原理:远距离测量,最远可达1500m,重复精度毫米级,适合远距离定位,广泛用于轨道、物流等行业。 ● CMOS激光位移:近距离测量,最小可达20mm以内,重复精度最高可达0.01um,适合紧凑空间下的精细检测,广泛用于锂电、半导体、3C行业 结合市场需求,SICK推出了依据三角原理测距的光电传感器:将测距功能集成在光电体内,最短可达15mm,最远支持850mm。重复精度毫米级,适合锂电、包装及升降机等行业的距离控制。 IO-Link VS 模拟量 1、什么是IO-Link IO-Link是一种独立于现场总线、开放式的点对点的通信,是适用于工业控制中最底层的设备的工业通讯接口。被称为“自动化的最后一米”。 一个完整的IO-Link系统,通常包括多个IO-Link设备(包括IO-Link传感器,IO-Link集线器及标准I/O传感器等),通过标准电缆与IO-Link主站(如SIG200)相连。 ● 第一个全球标准化IO技术(IEC 61131-9)与传感器和执行器通信 ● 最大电缆长度为20m ● 提供典型的扫描周期 2.3ms ● 允许访问大量传感器数据 ,能和现场总线连接 2、传统方案 VS IO-Link方案 传统方案: ● 所有运算及逻辑都需要PLC编程完 ● 如需高速计转速、物体个数,还需另外搭载高速计数模块 ● 编程较复杂,修改和排查耗时长 SICK方案: ● IO-Link网关从不同的传感器/执行器收集I/O信号或IO-Link信号(例如测量值) ● 全面诊断传感器传感器的选项 ● 数据被进一步传输→SIG200将IO-Link或DI/DO信号转换为现场总线(Profinet等)或REST API 通讯信息 3、接线方案与成本对比 传统方案: ● 为减弱现场EMC干扰造成的信号失真,模拟量传感器需配有专门的屏蔽线缆,而屏蔽线缆的价格往往是普通标准IO线缆的4倍甚至更高 ● 接线繁杂、用时长、容易出错,外包布线后经常出现EMC干扰,信号不稳定等情况,需额外人工排查 ● 需要经过模数转换,存在信号失真 SICK方案: ● IO-Link数字量输出,使用标准IO线缆,接线成本更低廉,且数字量输出无惧电磁干扰,信号质量高 ● 无需数模转换,直接数字量输出,减少信号失真问题 ● 一个网关最多支持8个IO-Link传感器,接线简单,布线方便,传感器出错易排查。 4、调试与更换 传统方案: ● 传感器出错后,需要人工排查与重新调试,停机维护成本高 ● 部分工厂环境相对恶劣,人工介入维护对人体产生损伤 ● 更换传感器时,人工调试更易引入操作误差 SICK方案: ● 传感器数据可直接上传至云端,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制定相应的维护与保养计划 ● 传感器状态实时监控,可以根据状态参数进行预测性维护,减少意外停机成本 ● 更换传感器可直接从云端下载配置参数文件,无需人工调整,即插即用,省时省力 ● 传感器参数可复制,可以复制到其他传感器,快速批量调节 5、方案总结 IO-Link属于点对点的数字量通讯,与传统的模拟量信号相比,不易受外部干扰,无需使用屏蔽电缆,也可以消除模拟量中数模转换导致的信号失真问题,同时IO-Link信号可远程读取传感器参数,也可以远程监控及设置传感器 传统模拟量: ● 容易传输线路上受干扰,需使用屏蔽线缆 ● 测量值需经多次数模转换,易导致数据失真 IO-Link信号: ● 数字信号传输,不惧干扰,无需使用屏蔽线缆 ● 直接输出数字量、无需转换、数据更可靠 ● 数据双向通讯、可远程监控传感器状态,也可远程调试传感器 ● 开关量与数字量共用,无需更改接线 SICKIO-Link 网关——SIG350 & SIG200 SIG350 为工厂自动化和物流自动化而生 ● 简化装配线的安装工作 ● 监控数据的动态变化来预告风险,减少停机时间 ● 高效集成多个传感器与执行器 ● 可视化并分析IIOT应用中的数据,精确到每个传感器与执行器 ● 新增端口类型Class B,可支持直流电机或阀岛等的连接 SIG200是IO-LINK工业网关,可以收集IO-LINK信号和I/O信号转化为总线信号与上位机通讯,同时支持REST API(基于HTTP的通讯协议)。内部集成逻辑编辑器,可进行与、或、非、计时、计数等简单逻辑工作,实现边缘计算。 五大获益: ● 运行状态可视化,便于诊断与维护 ● 同时搭载普通IO及带通讯的智能传感器,由SIG200汇总信息上传上位机或云端 ● 通过软件简易编程,无需修改PLC程序 ● 简洁布线,减少排查时间,提高保护等级 ● 配置时间短,参数可存储至云端,更换只需下载 西克光电测距方案 1、配置列表 2、SIG200 边缘计算功能演示 ● 可通过免费软件SOPAS进行简易编程 ● SIG100/SIG200具备多种功能块,如计时、计数、逻辑判断等。同时支持高速累加计数,而无需额外配置高速计数模块 ● 用户无法修改PLC内部内部程序时,使用SIG200边缘计算实现简单逻辑编程,而无需修改PLC程序 (来源:西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