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在多氯联苯污染土壤氢代谢微生物修复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12-14
  • 氢气(H2)代谢微生物在全球H2循环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并参与耦合其他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许多微生物可利用H2作为电子供体,催化还原有机卤化物、偶氮化合物和痕量金属等污染物。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课题组系统论述了H2代谢在环境生物修复中的作用,阐明了H2代谢参与共营养和氢化酶的研究现状,并提出H2代谢这种生物能源在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领域中的应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9, 10: 106)。微生物H2的释放和消耗途径很多,影响着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且不含吸氢酶的类菌体(Hup-)附近土壤中可以发现局部的H2积累,这些H2可以作为形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额外能量输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的类菌体可以促进PCBs的生物降解,但其释放的H2是否对污染土壤中多氯联苯(PCBs)微生物降解具有重要作用,至今尚不清楚。

    基于此,滕应课题组系统模拟研究了两种不同土壤类型中氢气对土壤中PCB77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氢气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对PCB77的去除,并与bph基因(联苯降解途径)的结果相一致,但这种促进效果因土壤类型而异。通过PICRUSt功能预测数据分析表明,高浓度氢气一方面可能对降解细菌直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对涉及降解细菌和非降解细菌的一系列微生物过程产生协同作用的间接影响,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污染物的降解。该研究结果从微生物学角度揭示了氢气对土壤中PCBs微生物降解的影响作用机理,对合理利用氢代谢调控PCB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计划(2019YFC18037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327)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自然微生物组降解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土壤自然微生物组具有高度的结构复杂性、代谢多样性和抗环境干扰性,因而它具有迅速调节自身结构来响应和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单一菌株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环境功能。土壤自然微生物组是环境生物修复的重要资源,它能够直接参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因此,如何挖掘土壤自然微生物组的环境修复功能,是当前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课题组最新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的论文提出了基于土壤自然微生物群落构建复合微生物组的生物修复策略,可用于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该研究将环境功能强(芘降解能力)的水稻土自然微生物群落引入到功能较弱的红壤中,使不同微生物成员相互接触,通过直接或间接生物信息交流,构建出新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包括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环境之间),从而形成稳态的土壤自然复合微生物组,并显著促进土壤中多环芳烃芘的生物降解。研究结果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吴晓燕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07/t20180705_4657249.shtml 原文标题:南京土壤所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自然复合微生物组降解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南京土壤所在环境中镉的迁移转化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11-25
    • 镉(Cd)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且活性强,对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胁。环境中的氧化锰对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固定能力,是环境中Cd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军团队早期研究发现,在氧化还原交界面上,如:干湿交替的稻田、湖泊和海洋的氧化还原渐变带等区域,还原性物质如Fe(II)、Mn(II)可改变氧化锰的性质,形成次生矿物,进而影响氧化锰对Cd的固定(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53:165-175;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9 130: 104932)。土壤中的还原性硫不仅可以有效还原氧化锰,还可与Cd形成络合物/沉淀,还原性硫的双重效应使土壤中Cd的归趋变得更为复杂,但其环境化学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楚。 为此,王玉军团队对还原性硫(S2-、半胱氨酸)如何影响吸附于氧化锰表面Cd的形态转化这一问题开展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低浓度的S2-使Cd从氧化锰的空穴位转移到边缘位;高浓度的S2-使吸附于氧化锰表面的Cd转化为CdS沉淀。当pH较低时,半胱氨酸的加入使初始吸附于氧化锰空穴位的Cd释放到溶液中,一部分Cd转移至氧化锰边缘位;当pH较高时,高浓度的半胱氨酸使Cd从氧化锰表面解吸,释放的Cd被新生成的含Mn(III)矿物进行再吸附以及形成Cd-半胱氨酸沉淀。总之,Cd的形态转变由还原性硫所导致的氧化锰的溶解、产生的Mn(II/III)对吸附位点的竞争、Cd(II)与还原性硫形成沉淀这几种机制共同作用。Cd(II)从氧化锰表面的释放以及从空穴位至边缘位的转移会增加Cd的活性,而CdS以及半胱氨酸-Cd沉淀的形成会降低Cd的环境风险。因此,当氧化锰与还原性硫共存时,与氧化锰结合的Cd的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行为会变得更为复杂。该研究结果对于预测氧化还原交界面上Cd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开展Cd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