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采用基因驱动策略对抗农业害虫》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斑翅果蝇是世界上主要农作物破坏者之一。这种胡椒大小的昆虫使用锯齿状器官直接将卵产在即将成熟或成熟的果实里,破坏全球的树莓、草莓和樱桃作物。4月23日,Science网站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可能已经找到了一种对抗这种害虫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基因驱动”的策略,可以在害虫群体中快速传播基因,当与致死的“货物基因”(cargo gene)结合时,可以杀死暴露于特定的化合物或夏季炎热的害虫。

    斑翅果蝇已经入侵了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在美国的一些地方,它摧毁了多达80%的农作物。目前应对斑翅果蝇严重依赖一种叫malathion的杀虫剂,这种杀虫剂的效果不稳定,而且有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科学家们之前曾尝试过在果蝇中使用基因驱动方法。2007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Bruce Hay及其同事创造了黑腹果蝇名为Medea(maternal effect dominant embryonic arrest)的基因驱动策略。这种策略赋予黑腹果蝇一种可以杀死后代的额外基因,除非果蝇还有另外一个可以抵消它的基因拷贝。通过提供“毒素”及其“解毒剂”,Medea可以迅速在黑腹果蝇种群中传播,因为只有基因组合的后代才能存活下来。

    该研究成功地将Medea系统用于斑翅果蝇身上。专家们认为,研究团队需要证明针对斑翅果蝇的Medea可以在斑翅果蝇种群中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这一点目前还不清楚。

相关报告
  • 《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推广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策略》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实现农业和树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对粮食和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农业系统、生态恢复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中,注重植株性状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产力。 通常情况下,科学家更注重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研究植物性状与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在半自然和人为主导的生态系统中的相关研究较少,例如,农业生态系统中。然而,农业系统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40%,并且倾向于种植同类植被,因此通过制定植物多样化策略以恢复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植株性状,植株高度、叶片大小、叶片营养元素、根茎深度等与植物的固氮能力是相关联的。土壤肥力的维持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土壤硝酸盐可用性和脱硝潜力,而这些生态过程主要通过植物群落的叶氮含量和根长性状值预测。但是,这些性状信息散布在全局数据集中,且随地点和生态系统而异。 基于此,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Bioversity International)正在研究实证策略 ,用于确定和组合可以提供支持粮食生产的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的植株性状。这种方法将对不同农业系统中的植株性状组成和变异性进行三角测量和评估,指导人们在自然条件(残留林和社区种子库)或基因库中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物种,以恢复生态系统。 研究人员首先将这种新的方法应用于恢复埃塞俄比亚(Ethiopia)的蒂格雷(Tigray)、奥罗米亚(Oromia)、阿姆哈拉(Amhara)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些区域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水蚀等问题。在每个试验地区,科研人员对3个主要数据来源的植物信息进行三角测量,以确定有地区适应能力的植物物种的最完整范围。 第一个数据源:包括已有的植物组成信息,例如非洲植被图中提供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从当地147个树木品种中识别抗逆境特性,以及这些特性的群落加权值分布。 第二个数据来源:包括来自文献、全球数据库和基因库信息。基因库中包括地理定位的作物野生近缘物种,被忽略和未充分利用的作物和每个景观中的濒危植物。例如,来自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基金(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物种约450个;来自世界末日种子数据库(Genesys pgr)的物种约612个;来自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Bioversity International)所收集样本数据库的物种约187个。 第三个数据来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偏好和价值。通过焦点小组、实地访问和采访,揭示植物物种(总计约300种)对人类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医用价值、生活需求价值(如作为木柴),以及作为地区的精神象征等。 通过以上数据源获得的信息(植物—性状—生态系统服务)创建一个性状中心,以与当地资源形成互补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用于生态恢复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战略,同时突出本地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潜在作用。 在进行埃塞俄比亚案例研究时,研究团队通过查阅文献和全球数据库,收集社区与农业系统中的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相关联的性状信息,发现当前的知识空缺,例如,已有的本体或全球植物性状数据集中没有与营养相关的性状。因此,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的研究结果将填补空缺,特别是将对“作物本体项目”(the Crop Ontology Project )予以补充。“作物本体项目”由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牵头,是迄今为止关于生理、形态、农艺作物产量相关性状的最全面的开放数据库,包括数据协调、关联不同信息来源、拥有强大的数据协作和伙伴关系,生成可用的全球数据库和基线数据的分析清单,并通过数据查询确定关联所有这些数据源所需的本体。这些研究工作将更清楚地阐明植物性状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联作用,为选择植物品种提供参考信息,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生态恢复,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多重惠益。 此外,由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牵头的“作物本体项目”与“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数据,支持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服务” 项目开展合作。实践研究纳入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两项研究项目,包括:水、土地和生态系统研究计划(CRP-WLE)—蓝色尼罗河(Blue Nile)创新项目;埃塞俄比亚气候变化、农业和食品安全研究计划(CRP-CCAFS)—种子满足需求(Seeds for Needs)方法。项目由CRP-WLE和CGIAR基金捐助者(CGIAR Fund Donors)资助。 (编译 李楠)
  • 《农业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商业化提速》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1-12
    • 全球农业颠覆式发展必然少不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创造性力量。 农业生物技术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的新技术。广义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说到基因编辑,其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叱咤风云,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不说,又屡次角逐诺奖。当走在科技前沿的基因编辑遇上正在追赶科技的农业,它们之间所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将为农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例如:早在2013年,以CRISPR/Cas9系统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就取得了决定性突破,打破了常规育种瓶颈,成为基因编辑主流技术。 与基因编辑一样,转基因自被人们认识以来便是万众瞩目。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9年9月发布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当年全球有26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超1.9亿公顷,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1%。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医疗和农业是基因编辑的两大重要应用领域。在农业方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利用植物和动物的测序来研究不同物种的基因组,进行农作物全品种基因测序将会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作物产量。 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可以突破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的遗传障碍,而且能实现特定性状的精准改变,颠覆已有动物遗传改良技术路径和选育效率。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其在动植物上的广泛应用,农业领域的颠覆性变革悄然在进行。 1994年,Calgene推出第一个基因工程食物Flavr Savr番茄。1996年,孟山都公司(Monsanto)推出第一批基因修饰农作物,很快这些基因修饰食品占据了市场。2016年初杜邦宣布,在2020年即将诞生一款新的玉米品种,将是史上第一例商业化的基因编辑农作物。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新规,撤销对CRISPR作物的严格管控,鼓励CRISPR植物的种植试验。 与基因编辑有所不同,转基因技术能将一个生物体中结构明确、功能清楚的基因取出,让其在另一个作物体内发挥作用,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重组。这项新技术不仅更精准,而且利用其他物种的基因资源能极大扩充作物自身的基因库,使作物具备抗虫、耐除草剂、抗旱等特性。动物转基因技术则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提高畜禽抗寒抗病能力等方面应用广泛。 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开发转基因技术。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开展这项新技术研发最早的国家之一。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当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随后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也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提出明确研发方向。 跟随国家政策的指引,行业内的头部企业逐渐开始了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探索,例如华大基因和隆平高科。 华大基因:推进动植物育种进程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拥有多种平台,可以在DNA水平、RNA水平、表观遗传学等各个水平对动植物各种表型性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结合质谱技术开展蛋白质组水平的研究,利用贯穿组学深度解析动植物界的科学问题,检测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研究动植物进化、抗病、抗逆、生殖发育等生理机制,为育种挖掘多样性的遗传资源,为推进动植物育种进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产品RNA-Seq主要用于系统进化/物种起源、生长发育、抗逆及致病机理研究、生物标记(分子育种)等研究。此外,华大基因还在利用自主DNBSEQTM测序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双链环化的文库制备新方法,可快速高效获取真实的甲基化水平数据,以及动植物育种、人类健康与疾病等应用性研究。 华大基因基于公司领先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丰富的科研项目经验,公司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19年,公司与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0篇农业基因相关科研论文。其中,2019年3月11日,与芝加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团队合作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高质量新蛋白质数据集的成果。2019年5月,与华中农业大学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迄今为止质量最高的热带玉米参考基因组,并公布了首份玉米结构变异图谱。 华大基因于2019年5月与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华大农业80%股权转让给碧桂园。碧桂园布局农业全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科技型、平台型、国际型农业。 隆平高科:高位布局玉米转基因品种开发 隆平高科自设立以来一直以现代种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主要从事农作物高科技种子及种苗的研发、繁育、推广及服务。 在生物技术板块,隆平高科在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隆平高科长沙生物技术实验室、隆平高科生物技术(玉米)中心等分子育种平台基础上,投资设立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聚集新一代杂交水稻技术开发,投资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高位布局玉米转基因品种开发,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巩固公司产品及科技领先优势,抢占新技术周期背景下行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2020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19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其中包括隆平高科参股公司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基因玉米瑞丰125,该玉米融合两个Bt抗虫基因,能有效控制我国玉米田的主要鳞翅目害虫,预期在延缓害虫抗性产生方面具有优势,所含抗除草剂基因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基因,可满足我国农民田间除草需求。此外,对目前入侵我国西南地区、黄淮海地区的草地贪夜蛾也具有一定的抗性。 作为行业龙头,隆平高科在传统研发和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储备方面准备充足、能力叠加,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行业优势地位。 大北农:转基因大豆产品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大北农集团主营业务有饲料、养猪、水产、疫苗、作物、农业互联网六大产业,拥有近20000名员工、1500多人的核心研发团队、120多家生产基地和300多家分子公司。其作物科技产业聚焦生物技术、绿色良种、新型肥料、环保农药的创新研发与服务推广,为农民提供全产业链的种植科技服务。 2019年2月27日,大北农收到阿根廷国家政府的生产及劳动部正式书面通知,公司下属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事件DBN-09004-6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这是大北农转基因大豆产品在国际南美地区市场取得的重要里程碑式进展,也是大北农生物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在国际南美地区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为大北农生物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和经营拓展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创新企业步履不停 2019年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关于慈KJH83等192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拟批准为192个植物品种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目录,其中包括2个玉米品种和1个大豆品种,这是距2009年2个水稻1个玉米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之后,又有中国研究的主要农作物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国产转基因品种十年磨一剑,长时间沉淀的坚实基础将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除了头部企业的探索,创新企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康普森:动植物分子育种 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普森”)成立于2011年,公司提供基于新型农业基因组技术的动植物分子育种、特色农业基因+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现代设施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2015年,康普森生物开始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年,为进一步推广基因组选择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康普森生物正式启动了产业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起了“猪基因组选育北京联盟”、“全国肉鸡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联盟”、“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行业联盟,通过与不同机构合作,共同打造联合育种“产学研”院企合作平台,实现专注分子育种,用“大数据解决选育问题”的目标。 2018年,作为康普森生物的全资子公司,康普森农业推出了个性化育种方案制定、畜禽基因组选育、选配策略制定、遗传疾病评估、功能基因检测等一站式育种服务,为科研工作者和育种企业提供了多项个性化服务,这对培育自主品种、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推动畜牧基因组实现产业化有着重要作用。 古奥基因: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研发 武汉古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奥基因”)是一家以二代和三代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交互分析报告、多组学知识库和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研发为技术核心的高科技公司。 古奥基因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布局基因数据产业,从数据产出,到分析,到深度挖掘,基因应用。目前公司已建立形成“三中心两基地”,包括武汉古奥基因(总部研发和运营中心)、重庆揩火基因(大数据中心)、嘉兴古奥(分子育种中心)、牡丹江大豆育种基地、东西湖育种基地。 其产品古奥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是通过整合和开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育种模拟等方法,开发的一个全自动化的育种分析平台,包含了数据管理,图表可视化,在线分析等一系列功能模块。平台利用配置好的育种分析方案进行全自动育种分析,使得育种研究人员在不需要底层生物信息和数量遗传算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基于基因大数据的动植物品种选育方案设计。 当然不只是我国农业领域在推进基因工程技术的创新应用,自2019年开始,一些国家及地区政府进一步释放信号,鼓励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和应用。 在欧洲,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要“解放”英国的转基因产业,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10种转基因产品在欧盟上市;在美洲,美国总统要求联邦政府相关监管机构简化、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审批流程,从而加快农业生物技术新产品的审批、降低开发者的成本、鼓励对转基因农作物进行更多投资;在澳洲,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决定从2020年起解除该州除袋鼠岛以外有关种植转基因作物禁令,至此澳大利亚大陆所有州都取消了转基因作物种植禁令。 以下是国外几家在农业基因工程技术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企业。 Indigo Ag:创建农业微生物基因组信息数据库 Indigo Ag成立于2014年,起初只是Flagship pioneering发起的100多家创业公司之一。但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后,它已然成长为一家900多人规模的企业,累计融资金额超8亿美元,估值更是超过了35亿美元。 Indigo Ag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创建了一套农业微生物基因组信息数据库,分析出对植物健康最有帮助的微生物,可以抵御农作物病虫害,增加营养摄入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继而提升产能,让农民获得可持续的收成。 目前,该公司的种子处理技术主要用于五种作物——玉米、小麦、大豆、水稻和棉花。2018年,indigo的玉米每英亩产量比传统种子高出10%以上,小麦产量提高了近15%。 Benson Hill:改良作物基因 Benson Hill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植物生物学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司,多年以来利用其建立的CropOSTM生物信息平台,帮助各大公司改良作物基因,提高作物品质,一直以来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 其最新研发的种子品种在保证农民产量的同时,还具备最优的蛋白质和油脂组成,可以提高饲料消化效率、降低胰蛋白酶抑制效果,并具备小众市场和大众终端用户所追求的其余品质。其中一个产品是eMerge Genetics的产品组合,这是一个国际知名的非转基因大豆品种组合,有资格通过非转基因认证并在包括欧盟在内的所有市场销售,极具推广潜力。 行业产业化前景诱人,技术壁垒问题仍待解决 《2020年农业农村科教环能工作要点》指出,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的产业贡献度着力强化科技扶贫,加强基础前沿储备,面向国际前沿,围绕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等领域,强化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前沿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继续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进一步强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和产品熟化,推进优良新品系遴选和第三方验证,夯实产业化基础。 在政策引领下,随着技术研发的深入,基因编辑的技术优势不断凸显,并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已经在动植物育种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前景。据美国Kalorama Information公司估计,2025年基因编辑及其相关供应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亿美元。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则预测到2030年,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0亿元,利润总额有望达到157.8亿元。 尽管随着人们逐渐对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认知增多,基因工程技术产业化也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产业化前景诱人,但其产业化仍然受到技术壁垒、编辑效率等瓶颈问题的制约。但不论如何,基因工程技术将成为作物育种和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并推动农业领域的一场革命,未来行业中可能诞生千亿市值的龙头种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