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入市与交叉补贴》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3-20
  • 136号文推出的价格结算机制需要一笔结算费用,这个费用并不在市场内发生,而是核定好之后纳入到系统运行费中,由工商业用户分享或者分摊。

    虽说可能存在分享,也就是机制电价差价结算时会发生小于同类项目实时均价的情况,但我觉得一旦这种事情长期出现,那势必也是该类型项目通过躺平的实时市场价格就足以获取不俗的回报,不推出机制还等啥呢?

    所以工商业用户会多出的是一个分摊项,相较于过去多出一笔费用。但也有人会说新能源入市可以降低电能量价格,也就是交易电价会降低,最后的到户电谁高谁低还不一定呢。

    这个新能源入市之后电能量市场的交易价格到底是会高还是会低我觉得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这一点我们之后的文章会细说。

    但新能源入市对于用户侧到户电价的影响,除了交易电价和增加系统运费子项外,还有一点也不能忽略,那就是交叉补贴。

    入市≠优发

    新能源电量全量入市后,相当于不再属于优先发电的电源范围。

    在电网还以统一电价收购新能源电量时,各地的优发电源主要包括这部分新能源,还有核电,小水电以及三余(余压、余热、余气)发电和部分地区的省外来电等等。

    这些优发电源按照国家规定都属于政府定价范畴,根据价格排序优先匹配给电网代理购电中的居民和农业用户,剩余电量可以匹配给电网代购工商业用户或者全部工商业用户。

    电网取消统购后,各地出台的保障性收购政策所对应的电量依然还是处于这个优发的范围内,剩余部分才是市场化电量。

    那么现在这么大一块电量脱离了优先发电的身份,按照优发优购的匹配规则,如果当地有高于燃煤基准价的优发电源,那么相较于过去,居民农业用户所匹配到的优发电源整体均价将会上浮。

    但居民和农业用户依然还在执行相对较低的目录电价,所以在收费不变而购电成本变高的情况下,需要工商业用户来承接的交叉补贴费用自然也会提高。

    交叉补贴

    我们在去年《简析交叉补贴新增损益的产生》一文中曾经详细解释过何为交叉补贴新增损益。

    虽然这是一个系统运行费下的二级子项,但也属于一个大杂烩,但凡有些类似的需要工商业用户替居民和农业分担的费用,都可归集于这里。

    不过大头还是输配电价的交叉补贴,因为居民和农业用户多数都属于低压用户,从高压到低压需要的输配电资产较多,而且城镇居民用户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比啊较高,进一步会提高给这些保障性用户的供电成本。

    通过目录电价收取上来的费用相对固定,而其中首先是要支付给对应采购的电源。

    一直以来保障性用户也就是优购用户都是优先匹配低价的优发电源,电费转付给这些电源后,再剔除相关基金,剩余的部分归电网。

    不过因为目录电价较低,归属于电网的这些不足以覆盖供电成本,所以会从工商业用户那里收取交叉补贴,这也是为何现在工商业用户每度电所交的输配电价中包含了基期交叉补贴这一项。

    这个费用就是用来补偿居民和农业用户的供电成本的,根据上一输配电价监管周期实际成本和补贴情况结合本监管周期预测用电量测算得出。

    而实际每月具体发生的供电成本和通过输配电价收取上来的交叉补贴费用进行比对,也就发生了交叉补贴缺额,视为新增损益。

    这部分损益费用再分享或者分摊给工商业用户,滚动清算。

    而136号文将新能源电量从优先发电中移出,势必会抬高居民和农业用户的购电成本,那么在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期间,在已经发行的基期交叉补贴基础上,肯定会增加交叉补贴的应补金额,进而带来交叉补贴新增损益的正向增加。

    但136号文全面落地要到26年,而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如果不延期的话也将于26年5月31日到期,交叉补贴新增损益的影响也将止于此。

    不过在新的监管周期,这部分补偿也会被考虑在第四监管周期核定的输配电价内,对应输配电价中的基期交叉补贴相较于新能源位于优发序列时必然会提高,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工商业用户的到户电价中。

    对电网代购工商业用户的影响

    136号文的第九条中,有这样一句描述“电?企业可通过市场化?式采购新能源电量作为代理购电来源”。

    虽然丢掉了优先发电的身份,但电网还是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让其成为自己的采购电源之一,那么如果价格排序依然靠前的话,部分被采购的新能源电量还是可以匹配给居民农业用户,和过去一样。

    只不过这些新能源电量因为市场化的属性不仅电网可以采购,直接交易用户和售电公司同样可以采购。

    不再有之前的定向匹配,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的认购,那么电网整体可以购入的电量相比过去也肯定会有所降低,所以抬高居民和农业购电成本的结果不会因为这句话而改变。

    但这句还要解决一个事儿,那就是电网企业如何认购新能源电量。

    目前为止,电网企业采购电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购优先发电电源电量,另一种是采购市场化电源电量。

    当优先发电电量不足以匹配给居民农业用户和代购工商业用户时,电网企业会到市场上采购部分电量,形式有两种,要么是通过报量不报价的形式接受月度集中竞价结果,要么是通过摘挂牌的形式,摘挂牌电价还是锁定为月度集中竞价的结果。

    月内发生的交易逻辑也类似,虽然买卖的电量可以通过预测进行调整,但执行的价格却相对固定,不能像其它市场主体那样自由定价。

    既然允许电?企业可通过市场化?式采购新能源电量作为代理购电来源,那么在上述采购市场化电量方式的要求下,如何采购新能源电量就要进行明确的规定。

    电网虽然也在市场上发生交易行为,但并非是主动带有套利策略的交易,而是根据政府定下的代理购电规则来交易,所以采购新能源电量也必然要定好采购的规矩。

    比如只能在集中市场中采购,不能采用双边协商的形式;又比如只能以关联某个市场价格的形式采购,而不能自己定价。

    不论怎样,相比于过去,保障性用户的购电成本将会提高,没准优发电量不够,其中还要掺杂一些市场化电量。

    而代理购电用户的采购电量预计将大部分来自于市场采购,不再包含优发电源的部分,除非当地剔除掉新能源电量后的剩余优发电量还有很多,但这并不符合优发总电量和优购总电量匹配的要求。

    粗略估计,新能源电量全面入市后,市场化的发电量将达85%以上,而根据中电联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统计,居民和农业用电占比全社会用电量为16.55%,也就是说非市场化电量和保障性用电之间几乎持平,这也就意味着电网代理的工商业用户也难有多余的优先发电电量。

    那么电网代理购电用户在现货市场交易前的中长期合约将完全由市场化交易行为产生,只不过根据代理购电要求,合约的形成不存在主动定价行为。

    而在现货市场里的日前申报,电网企业也会按照预测电量进行申报,不会有任何的策略量在其中。

    这也就意味着,代理购电量中不再有优先发电电量,电网企业在电力市场中与售电公司将处于同一水平“竞技”。

    届时月结时如果发生了倒挂现象,即零售电费高于对应的代购电费,那么也就不能再说优先发电电源匹配到低价电的事儿了,只能说掺杂了套利策略的售电公司交易行为没有跑赢无策略的电网代理购电。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319/1432843.shtml
相关报告
  • 《新能源配储能首开补贴先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5
    • 业内认为,青海发布的政策仅能通过补贴来部分解决储能配置成本过高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化解新能源配储的所有争议。 近日,青海省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厅、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支持储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新能源+储能” 、“水电+新能源 + 储能”项目中自发自储设施所发售的省内电网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10元运营补贴,同时,经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使用本省产储能电池60%以上的项目,在上述补贴基础上,再增加每千瓦时0.05元补贴。 记者了解到,《通知》补贴对象为2021、2022 年投产的电化学储能项目,由电网企业每月按电量及时足额结算,补贴资金纳入电网企业第二监管周期输配电价降价预留资金统筹解决,补贴时限暂定为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开源证券分析师认为,青海一直是国内储能项目先行示范区,此次出台储能补贴政策,将起到风向标作用,引发其他省市效仿。 缓解新能源配储成本过高问题 2020年以来,国家层面多次提到支持储能发展,多省相继发布关于发电侧储能的支持文件,内蒙古、新疆、辽宁、湖北、江西、山东等地均建议或鼓励新建的风电光伏项目配置相应的储能以配合电网调度,但业内对于新能源配储的争议从未停止。其中,一个争议的焦点是,储能的成本谁来承担。在没有补贴、缺乏合理盈利模式的当下,新能源配储能否持续发展。显然,此次青海储能补贴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配储的成本问题。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李臻认为,青海储能补贴政策的发布对于行业来说是利好,政策明确了储能的优先保障消纳小时数、运营补贴标准,在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现货市场的过渡阶段,对储能的收益进行了合理的传导和补偿,对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从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对其他区域出台相关政策也是有益的启发。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黄碧斌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省份考虑到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系统调节能力的挑战,要求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以满足新能源并网要求,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在当前电力市场仍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这可能成为一种趋势或过渡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能源投资商的成本,但也推动了储能产业的发展。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记者,之前,各省的新能源配储政策没有任何针对储能的补贴,青海的政策在新能源配置储能方面给予电价补偿。这对行业来说是一大进步。 不过,也有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专家认为,青海发布的政策仅能通过补贴来部分解决储能配置成本过高的问题,并不能完全解决新能源配储的所有争议。新能源配储的另一个争议点在于,储能配置的比例和配置的方式。 缺乏储能系统考核标准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青海弃光电量9.4亿千瓦时,弃光率7.0%,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弃光率抬头让储能的参与日益紧迫。此次政策的发布有利于提升企业配置储能的意愿。 据记者了解,此次出台的政策,仅对补贴做出明确规定,却没有对储能系统提出具体指标要求。李臻告诉记者,储能作为发展中的技术,相关标准正在逐步建立,目前已经出台了储能电站建设、并网及检测等相关的标准,地方可以根据国标制定相应的准入门槛,确保储能电站的建设质量。此外,青海的政策是根据储能的发电量来进行补贴,而并非对初投资进行补贴,因此不用担心骗补的问题。 “可以测算一下,按照《通知》要求保证储能设施利用小时数不低于540小时来计算,如果一天放电2小时,储能的调用天数要在270天以上,随着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储能还可以参与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在一定收益的保障下,储能的应用场景越丰富,越有助于投资的回收和项目盈利,因此以合理的市场化应用为前提,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可以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建设更多优质的储能项目。”李臻表示。 彭澎认为,整个市场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在早期数据缺失,各方面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以简单的管理模式先推一批,然后再逐步进行精细化管理。所以,现在暂时只有补贴,没有标准和管理条例。虽然部分企业可能会出于成本考虑,采用价格比较低的储能设备,但在监管手段多样化的当下,骗补的可能性不大。 黄碧斌表示,作为一个《通知》,不一定要明确所有内容。未来,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台关于建设质量或者并网标准的文件,以及补贴的实施细则。 政策落地仍需细化 作为国内首个新能源配储的补贴政策,在具体推行过程中,仍可能产生不少难题。 一位业内专家认为,《通知》提出新能源配置储能所发售电量必须是省内电量,否则没有补贴,但是该如何认定省内电量是个问题。“是不是除了特高压输送电量之外,都可以算作省内电量,这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 另外,根据《通知》,新建投运的“新能源+储能”、“水电+新能源+储能”项目中电化学储能设施所释放电量不再参与青海年度电力市场直接交易,而是按照新能源结算基价执行。“基价怎么确定并没有说明,我个人猜测是新能源的平均结算价格,但是选择“风电+光伏”、“风电+光伏+水电”,还是仅仅选择光伏去核定平均价格,仍需后续文件明确。” 上述专家表示。 当前储能尚处于发展初期,制约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的主要因素是储能的成本没有合理的市场机制进行传导,储能的收益无法得到体现。《通知》虽然明确了储能的利用小时数和补贴标准,但是李臻认为,后续还需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去保障政策落地和储能的收益,例如,储能的利用小时数如何计量,储能的收益如何结算等。 “另外,青海是最早建设独立储能电站参与辅助服务调峰的省份,政策中对独立储能电站的充放电电价以及交易结算机制没有明确,这块还需要再进一步细化。”李臻表示,“最后,一个时期内,青海需要多少灵活性调节资源,需要建设多少储能电站,也需要进行规划和测算,电网如何保证储能设施利用小时数达到540小时,也需要进一步了解和落实,政策越明确,越有助于投资收益的稳定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提速地方补贴或取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
    • 发布时间:2017-12-21
    • 临近年底,不少新能源汽车生产商正在等待“靴子落地”。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多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商处了解到,此前坊间传言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提速的消息或将坐实,文件已成稿,消息将不日公布。未来,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将成为重点鼓励标准,地方财政补贴或将取消。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将提速,地方财政补贴或将取消 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称,他从工信部方面了解到,2018年起,续航里程低于15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享受补贴;此外,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将被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