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研发出首例室温氢负离子导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06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通过机械化学方法研发出首例室温条件下可以超快传输的氢负离子导体。未来氢负离子导体可用于开发不同于锂离子电池的新型电池,有望为能量储存与转化等领域带来系列技术变革。相关科研成果北京时间4月5日晚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

    氢负离子具有强还原性、高电压等特征,氢负离子导体在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洁净能源领域的前沿课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材料设计研发策略,通过机械球磨法,在稀土氢化物——氢化镧晶格中,创造了大量的纳米微晶和晶格缺陷,造成氢化镧晶格的畸变,从而显著抑制了电子的传导,实现了纯氢负离子的快速传导。此前,氢负离子导体只能在300摄氏度左右实现超快传导,而这项研究实现了在零下40摄氏度到80摄氏度范围内的超快传导,为氢负离子导体的研发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介绍,科研团队现在已经进行了氢负离子电池的组装尝试,在此基础上他们会研发性能更优的下一代的材料,使其更具备实用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50035-1.html
相关报告
  • 《科研人员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曹湖军与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构建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氢被认为是未来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氢正离子(质子)、氢负离子和氢原子三种形式存在。其中,氢负离子电子密度高,易极化、反应性强,是一种独特且具有巨大潜力的能量载体。氢负离子电池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类似,氢负离子电池利用离子的移动来存储和释放能量。不同的是,这类电池的内部的“搬运工”不再是锂离子,而是氢负离子。然而,由于缺乏能同时满足高离子电导率、低电子电导率、优良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以及与电极材料良好兼容性的电解质材料,迄今为止,氢负离子电池尚处于原理概念阶段,其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2018年,该团队启动氢负离子传导研究,并于2023年提出了“晶格畸变抑制电子电导”策略,研制出室温超快氢负离子导体。在此基础上,团队以低电子传导且高稳定性的氢化钡(BaH2)薄层包覆稳定性较差的三氢化铈(CeH3),形成了新型核壳结构复合氢化物(3CeH3@BaH2),该材料在室温下即可展现快速的氢负离子传导特性,兼具优异的热稳定性与电化学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电解质材料。 基于上述新型氢负离子电解质材料,该团队利用经典的储氢材料氢化铝钠(NaAlH4)作正极,贫氢的二氢化铈(CeH2)作负极,组装出CeH2|3CeH3@BaH2|NaAlH4这一氢负离子原型电池。实验数据显示,该电池正极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84 mAh/g,且经过2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402 mAh/g的容量。团队进一步搭建了叠层电池,把电压提升到1.9伏,并点亮了黄色LED灯,证明了氢负离子电池为电子设备供电的可行性。这标志着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了氢负离子电池从“原理概念”到“实验验证”的跨越。 9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 《PNAS:我国科学家研发出高阶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24
    • 实时荧光P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核酸检测技术。然而,由于主流荧光PCR仪器检测通道数目的限制,单个反应所能检测的靶基因数目很难超过6个,限制了该技术在检测涉及多靶点的复杂疾病上的应用。 厦门大学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ighly multiplex PCR assays by coupling the 5’-flap endonuclease activity of Taq DNA polymerase and molecular beacon reporters”的文章,研发出了一种称为“MeltArray”的荧光PCR新技术,将荧光PCR的单管检测能力提高了至少一个数量级。 该技术利用了荧光PCR反应中Taq DNA聚合酶的5‘-瓣状内切酶活性,将位于引物下游的“媒介探针”切割,释放出“媒介引物”,“媒介引物”结合到反应体系中的分子信标报告探针上。在Taq酶聚合活性作用下,“媒介引物”沿着分子信标延伸,生成具有特定熔点值的荧光双链。由于每个分子信标可以允许多个“媒介引物”形成一系列具有不同熔点值的荧光双链,单个MeltArray多重荧光PCR反应可检测的总靶基因数目就等于反应中分子信标数量乘以其所容纳的“媒介引物”数量。研究团队实现了单个荧光通道可检测12个靶标,6个荧光通道的仪器可检测72个靶标,这是单个闭管实时荧光PCR一步法目前所能检测的最大靶基因数量。 该研究证实了MeltArray多重荧光PCR技术在不改变现有仪器设备的情况,在遗传病、传染病和肿瘤的分子诊断上都有良好灵敏度和特异性,成功推动荧光PCR这一“老技术”再上“新台阶”,填补了长期存在于低阶PCR和高通量检测二者之间的技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