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生物质残炭燃烧机理》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1
  • 木材等生物质的燃烧过程包括挥发分的明火燃烧和残留焦炭(残炭)的炽燃。相对于明火燃烧,残炭的炽燃能够在极度欠氧条件下维持,有反应温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且在通风条件良好时能够再次引发剧烈的明火燃烧。残炭炽燃机理的研究对生物质的高效清洁燃烧,以及森林火灾、木质建筑火灾的预警和扑救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热能工程研究组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能源研究中心、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能源工程实验室合作,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工作。研究人员选取活性炭颗粒作为生物质残炭的模型物,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在可控边界条件下开展实验,成功捕捉炽燃锋面的准稳态蔓延过程,考察残炭物性参数和环境参数对于炽燃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人员对炽燃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现象和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数学解析,再现炽燃锋面的蔓延过程,预测炽燃锋面的热化学结构,揭示生物质残炭的炽燃机理。该研究表明,一氧化碳等气相组分的氧化释热在一些条件下已超越固定碳的表面氧化成为主导因素。该发现完善和发展了关于炽燃过程由异相表面氧化反应主导的论断。

    相关成果发表在燃烧领域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上,并被第38届国际燃烧会议接收为口头报告。基于上述成果,香港理工大学博士黄鑫炎、青岛能源所博士高健在Fire Safety Journal上发表综述文章A review of near-limit opposed fire spread,进一步阐述炽燃现象的燃烧机理,并对明火、炽燃、阴燃等燃烧现象进行较为明确的区分。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岛能源所研究组启动经费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揭示生物质残炭的燃烧机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9
    • 木材等生物质的燃烧过程包括挥发分的明火燃烧(flaming combustion)和残留焦炭(残炭)的炽燃(glowing combustion)(如图1所示)。相对于明火燃烧,残炭的炽燃能够在极度欠氧条件下维持,有反应温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通风条件良好时能够再次引发剧烈的明火燃烧。所以残炭炽燃机理的研究对于生物质的高效清洁燃烧以及森林火灾、木质建筑火灾的预警和扑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1 木材燃烧过程中的明火与炽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青岛能源所热能工程研究组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能源研究中心(Centre for Energy,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能源工程实验室(Energy Conversion Engineering Laboratory, Toyohas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紧密合作,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研究人员选取活性炭颗粒作为生物质残炭的模型物,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在可控边界条件下开展实验,成功捕捉了炽燃锋面的准稳态蔓延过程(如图2a所示),考察了残炭物性参数和环境参数对于炽燃特性的影响规律。此外,通过开展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对炽燃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现象和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数学解析,成功再现了炽燃锋面的蔓延过程(如图2b所示),预测了炽燃锋面的热化学结构,从而揭示了生物质残炭的炽燃机理。该研究表明,一氧化碳等气相组分的氧化释热在一些条件下已经超越固定碳的表面氧化成为主导因素,这一发现完善和发展了前人关于炽燃过程由异相表面氧化反应主导的论断。   图2 炽燃锋面的蔓延:(a)实验现象;(b)模拟结果。   近日,该研究相关成果被第38届国际燃烧会议(3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bustion)接收为口头报告,论文被燃烧领域顶尖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收录。此外,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香港理工大学黄鑫炎博士邀请热能工程研究组高健博士共同撰写的综述文章以“A review of near-limit opposed fire spread”为题发表于火灾科学领域权威期刊Fire Safety Journal,文章对炽燃现象的燃烧机理做了进一步阐述,对明火、炽燃、阴燃等燃烧现象做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青岛能源所研究组启动经费的支持。
  • 《污泥掺烧生物质对砷形态转化及磷有效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25
    • 目前我国城镇污泥年产量超过3500万吨,包括流化床在内的污泥焚烧技术已成为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和研究热点。污水污泥焚烧飞灰中磷的回收已成为污泥处置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而焚烧飞灰中较高浓度的重金属是制约磷有效性的核心问题。   砷是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典型重金属元素,砷具有中度挥发性,在污泥焚烧过程中砷容易富集于飞灰颗粒中或以气态存在于烟气中。砷的存在一方面对外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也制约飞灰中磷的回收与利用。循环流化床实验室研究团队提出了在污泥中掺烧生物质,利用生物质中的矿物质等有效成分为砷提供化学吸附位,在燃烧中促进砷的捕集并实现砷的价态转化,降低飞灰中砷的毒性,并协同提高磷生物有效性的新方法。   研究团队在5kW鼓泡流化床试验台上系统研究了生物质种类、掺混比及运行参数对城市污泥与工业污泥焚烧过程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生物质中主要矿物质成分与污泥砷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分析了飞灰取样位置对砷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考察了焚烧温度及过量空气系数对砷转化路径的影响特性,掌握了降低城市污泥及工业污泥焚烧飞灰中砷毒性的方法。研究结果发现污泥掺烧生物质后分布在飞灰中砷的含量降低,且有效促进飞灰中As3+向As5+的转化,显著降低了混烧飞灰中砷的毒性,典型结果如图1所示。   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在降低污泥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毒性的同时,实现飞灰中磷资源的回收与利用。飞灰中磷的生物有效性是影响磷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因素,而磷的赋存形态决定着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不同焚烧条件下,生物质中矿物化合物对城市污泥及工业污泥焚烧中磷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规律,证实了污泥焚烧过程中添加生物质,特别是棉杆,能有效促进污泥焚烧飞灰中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Fe/Al/Mn-P)向磷灰石无机磷(AP,Ca/Mg-P)转化,提高了飞灰中磷的生物有效性,如图2所示。同时,以AlPO4作为非磷灰石无机磷模型化合物,以CaO和KCl来模拟生物质中的主要矿物质成分,考察了AlPO4和CaO及KCl之间的反应规律,揭示了污泥中主要矿物质成分对污泥焚烧中磷转化路径的影响机理,建立了磷形态转化的数据库。   研究团队利用资源丰富的清洁生物质资源,实现污泥焚烧中砷化学价态的转化,协同提高飞灰中磷的有效性,并开展反应规律和机理研究,形成复杂条件下砷价态及磷形态转化的理论,对于污泥与生物质清洁燃烧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相关成果已在Fue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