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启用6个智能气象站 填补监测站网空白》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8-28
  •     8月19日,6个新型智能气象站在新疆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S254线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以下简称“尉且沙漠公路”)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填补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没有气象监测站网的空白,将为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候提供资料,同时保障沙漠公路的交通安全。

        此次投入使用的6个智能气象站覆盖尉且沙漠公路全线,均为6要素智能自动气象站。其观测设备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称重式降水测量仪和智能集成处理器等,其辅助设备包括短距离和远距离通信模块。

  • 原文来源: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gzdt/202308/t20230823_5731350.html
相关报告
  • 《西藏玉麦无人自动气象站投入业务运行填补监测空白》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07-09
    • 随着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监控管理平台上显示出隆子县玉麦乡的实时气象观测数据,玉麦乡没有气象监测的历史被画上句号。7月1日,新建成的玉麦乡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当地群众自此可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气象预报服务。   玉麦乡地处我国边境一线,四周群山环绕、地理位置偏远闭塞,平均海拔3650米。目前,全乡9户32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谷地带,玉麦乡占据着山南南部重要暖湿气流通道。在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下,当地雨水充沛。气象活动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 《保护长江亟待整合多部门监测站网与共享数据》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5日15:05 分享到:   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举行,多名专家呼吁:   保护长江亟待整合多部门监测站网与共享数据   由农业农村部发起、多部门及沿长江流域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参与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11月3日至4日在湖北武汉举办。论坛上,多名专家呼吁,长江生物资源保护亟待共同推动监测站网整合,实行数据共享。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水生生物4300余种,其中170余种为流域特有,系我国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宝库。然而,受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数据显示,“长江女神”白鱀豚于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淡水鱼之王”白鲟近十几年未见踪迹;“水中大熊猫”中华鲟每年到达长江的野生种群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万余尾降至如今的不足百尾;“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从20世纪90年代的2700余头,降至目前的约1000头……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等持续开展探索实践。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建华介绍,长江委通过整合专业监测资源,建立了覆盖4500个监测断面的水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研发了鱼类水声学、环境DNA检测等新技术,提升涉水综合监测能力。目前,长江委编制了《长江流域综合监测站网规划》,正实施流域管理水利综合监测站网建设。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也在开展相关监测。”马建华表示,建议共同推动监测站网整合,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分工负责、强化监测。   “已有的相关监测数据及成果,分散在相关部门。”在马建华看来,需共同推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生物调查或水生态监测等方面的技术数据和业务信息共享及成果应用,为长江水生态保护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建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平台,是保护长江的必然选择。”来自中国工程院相关人士的发言亦称,基于互联网、运用大数据整合各方资源,可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支撑,需推动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气象等多部门监测数据的公开、共享。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淡水项目首席科学家戴维·蒂克纳博士也建议,“加大对流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资源调查的投入,建立更全面的河湖及湿地保护监测系统”。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长期关注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河流保护难题。据介绍,密西西比河生态修复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即建立了流域内水质和生态的长期监测体系。2012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监测协作项目设立,已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覆盖12个州48个机构的67万条历史数据,为修复项目的方案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保护长江,需在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现有监测网络基础上,重新统一布局,建设覆盖多方面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和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平台。”TNC参会代表建议。(朱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