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被宣告灭绝》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20-01-06
  •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辉博士。

    该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

    事实上,2019年9月17日,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在浙江杭州一个学术会议上报告称,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楚天都市报报道截图)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危起伟说。

    据介绍,长江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

    “千斤腊子,万斤象。”

    “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它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

    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相关报告
  • 《白鱀豚仍是“功能性灭绝”长江口宽阔的江域可能还有个体存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3
    • 近日, 一条关于白鱀豚物种灭绝的网上文章, 引起了舆论对白鱀豚的热议和关注。对此, 记者专访了我国淡水鱼类研究专家、长期关注长江生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 曹文宣表示, 在我国长江流域, 不排除还有个体存活, 尤其是在长江口宽阔的江域里, 是有可能有白鱀豚的。因此, 白鱀豚仍然是2007年中外科学家宣布的 "功能性灭绝"。 "所谓功能性灭绝, 就是数量非常稀少, 以致于自然条件下失去了繁殖能力。但并不是表示这个物种在地球上没有了"曹文宣说。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物种, 仅产于长江中下游, 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稀少的一种, 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6年, 中外科学家在长江进行联合科考, 没有发现白鱀豚的踪影。2007年科学家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曹文宣表示, 宣布一个物种灭绝是一个复杂的科学过程。"一般而言, 功能性灭绝后50年里自然界没有再发现存活个体, 才能鉴定为灭绝。"此外,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白鱀豚仍然被列为" 极危 "(CR)。在 "极危" 之上, 还有野外灭绝 (电子战)、绝灭 (EX)。 近年来, 长江中下游时不时传出白鱀豚身影再现的传闻。 曹文宣表..。
  • 《人工补充长江淡水鱼资源5万黄颡鱼苗放养长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3
    • 2005年5月27日,湖北省用来补充长江淡水鱼资源的5万尾黄颡鱼放养鱼苗,在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良种场首次通过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监督检测中心的检测。   向长江放养黄颡鱼苗,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大水面资源管理———长江放流项目的内容之一。此举可缓解长江中游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压力,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