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_追踪和隔离接触者对遏制和减缓COVID-19流行的有效性的模型研究》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3-15
  • 1.时间:2020年3月13日

    2.机构或团队: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

    3.事件概要:

    medRxiv预印平台于3月13日发表了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等的题为“Effectiveness of isolation and contact tracing for containment and slowing down a COVID-19 epidemic: a modelling study”的文章。

    文章指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已在世界各地范围内传播,其传播速率和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在世界各地均存在很大差异。文章评估了在早期阶段是否通过追踪和隔离接触者来病的发生,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控制和减缓COVID-19的流行。文章结果显示,相对于潜伏期的长短,可传播性和潜伏期的持续时间对疾病的可控性有很大影响。诊断病例的延迟和无症状病例的比率是遏制和减缓流行速度的关键因素。文章结论指出,追踪和隔离接触者可以成为控制早期COVID-19流行的有效手段,但前提是R0测得的可传播性在报告值的较低范围内。追踪和诊断病例的及时性以及完整性对于控制疫情和有效减缓流行率至关重要。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10.20033738v1

  • 原文来源: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10.20033738v1
相关报告
  • 《追踪和隔离接触者对遏制和减缓COVID-19流行的有效性的模型研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22
    • medRxiv预印平台于3月13日发表了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等的题为“Effectiveness of isolation and contact tracing for containment and slowing down a COVID-19 epidemic: a modelling study”的文章。 文章指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已在世界各地范围内传播,其传播速率和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在世界各地均存在很大差异。文章评估了在早期阶段是否通过追踪和隔离接触者来病的发生,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控制和减缓COVID-19的流行。文章结果显示,相对于潜伏期的长短,可传播性和潜伏期的持续时间对疾病的可控性有很大影响。诊断病例的延迟和无症状病例的比率是遏制和减缓流行速度的关键因素。文章结论指出,追踪和隔离接触者可以成为控制早期COVID-19流行的有效手段,但前提是R0测得的可传播性在报告值的较低范围内。追踪和诊断病例的及时性以及完整性对于控制疫情和有效减缓流行率至关重要。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 《2月28日_隔离患者和监测接触人群以控制COVID-19爆发的有效性分析》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29
    • 信息名称:隔离患者和监测接触人群以控制COVID-19爆发的有效性分析 1.时间:2020年2月28日 2.信息来源:THE LANCET 3.机构或团队:英国伦敦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传染病流行病学系传染病数学建模中心 4.事件概要: 英国伦敦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在THE LANCET发表论文“Feasibility of controlling COVID-19 outbreaks by isolation of cases and contacts”。 文章基于初始病例数、基本生殖数R0、从症状发作到隔离的延迟时间、接触的可能性、症状发作之前发生的传播比例以及亚临床感染的比例,利用数学模型来评估隔离病例和接触方式是否能够控COVID-19病例的继续输入。在模拟不同的初始病例数中,当R0为1.5、跟踪少于50%接触人群时,多数情况下可控;当 R0为2.5时,跟踪的接触人群须>70%,可避免大爆发;当R0为3.5时,跟踪的接触人群须>90%,可避免大爆发。 5.附件: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4109X203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