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盖亚映射银河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5-04
  • 盖亚由欧洲航天局(欧空局)运营,从轨道上探测天空,以创建我们银河系中最大,最精确的三维地图。一年前,盖亚飞行任务产生了期待已久的第二次数据发布,其中包括我们的银河系中超过十亿颗恒星的高精度测量 - 位置,距离和适当的运动。该目录已经在天文学的许多领域进行了转换研究,解决了银河系的结构,起源和演化以及产生自2013年推出以来,已有超过1700种科学出版物。

    为了达到盖亚天空地图所需的精确度,确定航天器离地球的位置至关重要。因此,当盖亚扫描天空,收集恒星人口普查数据时,天文学家定期使用全球光学望远镜网络监测其位置,包括ESO帕拉纳尔天文台的VST。 VST是目前最大的观测望远镜,在可见光下观测天空,全年每隔一晚记录盖亚在天空中的位置。

    “盖亚观测需要一个特殊的观测程序,”自2013年以来协调执行ESO对盖亚的观测的Monika Petr-Gotzens解释说。“航天器就是我们所谓的'移动目标',因为它相对于背景快速移动明星 - 跟踪盖亚是相当挑战!“

    “VST是挑选盖亚运动的完美工具,”ESO观察计划办公室负责人Ferdinando Patat详细阐述道。 “利用ESO的一流地面设施之一来支持尖端的太空观测,是科学合作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是一次令人兴奋的地面空间合作,使用ESO的世界级望远镜之一来锚定ESA十亿星级测量员的开创性观测资料,”ESA的Gaia项目科学家Timo Prusti评论道。

    欧洲航天局的飞行动力学专家使用VST观测来跟踪盖亚并完善航天器轨道的知识。需要进行艰苦的校准,以便将Gaia只是明亮恒星中的光斑变成有意义的轨道信息。盖亚第二次发布的数据用于识别视场中的每颗恒星,并允许以惊人的精度计算航天器的位置 - 最高可达20毫秒。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我们正在使用盖亚对恒星的测量来校准盖亚宇宙飞船的位置,并最终改进其对恒星的测量,”Timo Prusti解释道。

    “经过仔细和冗长的数据处理后,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盖亚地面观测所需的准确度,作为轨道确定的一部分,”地面光学跟踪(GBOT)活动的主席Martin Altmann说道。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学中心。

    GBOT信息将用于改善我们对盖亚轨道的了解,不仅包括未来的观测,还包括前几年从地球收集的所有数据,从而改善将来包含的数据产品版本。

    ——文章发布于2019年5月2日

相关报告
  • 《前沿 | 研究人员利用LAMOST和Gaia数据揭示银河系消光曲线》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1-08
    •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与前沿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张若羿和苑海波教授等人,基于LAMOST光谱参数和Gaia XP无缝光谱计算了银河系的平均消光曲线。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基于最大样本量的平均消光曲线,新发现了消光曲线上的一个中等尺度结构(ISS),并证实了多个ISS的存在,这对于实现更精确的消光校正和尘埃性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ApJ)发表。 宇宙中的尘埃对星光有着深远的影响。尘埃粒子会吸收从紫外(UV)到红外(IR)以及X射线波段的电磁辐射,随后以红外和微波辐射的形式再释放出吸收的能量。这些红外波段的再辐射可能重新分配宇宙中超过30%的光能。此外,尘埃粒子还会在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散射光子。这些对星光的遮蔽机制(即吸收和散射)的综合效应被称为尘埃消光,而消光随波长的变化称为消光曲线(或消光规律)。消光曲线的整体形状(特别是其斜率)提供了关于尘埃粒子大小分布的重要信息,而其光谱特征则反映了尘埃的化学成分。此外,消光曲线还是理解恒星和星系本征性质不可或缺的一环。 O、B型星是研究消光曲线的极佳探针,因为它们的高光度使得它们能够在远距离以及穿过大量尘埃云的情况下被观测到。此外,它们的光谱中包含的谱线较少,易于进行模板匹配。因此过去的消光曲线研究通常基于几十到几百颗OB星的高分辨光谱和多波段测光数据。然而,观测视线数量的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各种星际环境进行广泛采样的能力。因此,要全面进行关于尘埃性质、星际环境及其他星际介质特性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仍然面临挑战。 张若羿等人所在的研究团队利用 Gaia DR3 和 LAMOST DR7 中大约五百万个共同源的 Gaia XP 光谱,使用恒星配对法对消光曲线进行了直接测量。进而使用其中约 37 万个高质量光谱计算了银河系的平均消光曲线。该曲线的波长范围包括两个部分:336nm 至 1020nm 的XP光谱覆盖范围,以及通过幂律拟合红外色余比扩展至 4.6 μm。利用该消光曲线在487nm,769nm和 630 nm处确认了数个中等尺度结构,并新发现了位于 540 nm 处的特征。对于E(B-V)>0.15的高质量样本,平均 R55?为 2.730 ± 0.007,对应 RV?为 3.073 ± 0.009。 在红外波段,近红外幂指数 α 为 1.935 ± 0.037。通过与测光色余比较,较高的一致性表明该消光曲线在光学至近红外范围内均可靠。与文献中消光模型的对比,在光学波段一致性较好,而在红外部分本研究提出了新的消光曲线结果。这一基于迄今为止最大光谱数据集的消光曲线直接测量,为研究尘埃性质以及校正银河系内恒星光谱的消光提供了重要工具。 图1:Rv依赖的消光曲线模型(Fitzpatrick,1999) 图2:中值消光曲线与文献的比较。黑线表示中值消光曲线,灰色阴影表示25%到75% 的消光曲线分布范围。灰色虚线和波长标签表示可能的ISS(中等尺度结构)位置 图3:中值消光曲线与文献模型以及测光数据的比较。上图:黑色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中值消光曲线和红外幂函数。蓝色空心圆表示每个波段的中值 k(λ-55) 和中值 λeff。对应波段的名称标注在顶部。灰色虚线和波长标签表示可能的ISS位置。中图:通过从上方面板中的四个模型中减去中值消光曲线获得的残差。下图:与最佳拟合的RV值对应的残差曲线
  • 《迄今最大三维银河系磁场图绘出》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20-04-06
    •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借助位于澳大利亚的低频射电望远镜,对脉冲星进行观测,绘制出迄今最大银河系磁场三维结构,这也是目前最精确的低频测量结果。 尽管银河系磁场比地球磁场弱数千倍,但对于追踪宇宙射线的路径、恒星形成以及许多其他天体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对银河系三维磁场的了解有限。 在最新研究中,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科廷大学以及来自欧洲、加拿大和南非的天文学家携手,使用脉冲星来探测银河系的磁场,并发布了迄今最精确的低频测量结果。 该研究论文主要作者夏洛特·索比博士说:“我们使用脉冲星(快速旋转的中子星)有效探测了银河系的三维磁场。脉冲星散布于整个银河系,但银河系中的物质会影响脉冲星发射的无线电波。” 因此,该团队使用“国际低频阵列射电”(LOFAR)望远镜进行观测,得到了迄今最大的针对脉冲星进行的磁场强度和磁场方向的低频测量结果,并根据这一结果来估算银河系磁场强度如何随着距银道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夏洛特说:“这表明我们可以使用下一代射电望远镜取得巨大成就。由于无法从地球上的某个地方观察到整个银河系,因此,我们现在正使用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默奇森宽场阵列观察南部天空中的脉冲星。” LOFAR和MWA分别是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部分的探路望远镜和前体望远镜,SKA是将于澳大利亚西部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这些望远镜将彻底改变我们对银河系乃至宇宙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