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在气态污染物的可视化化学检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3-12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合作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王素华课题组在气态污染物分析检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针对痕量二氧化硫(SO2)及其衍生物、氮氧化物(NOx)、硫化氢(H2S)和重金属离子,分别发展了高选择性可视化检测新方法与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定量天然多酚类抗氧化能力的新方法。

    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与氮氧化物(NOx)等污染气体可经过光化学与大气氧化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细微颗粒,最终促使雾霾的形成。针对雾霾治理上复合污染的难题,需要发展快速有效的复合污染气体识别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实现对污染源头排放的监测与实时控制。

    项目组成员以现场快速的高选择性灵敏识别为目标,设计制备了针对不同气态污染物的多种灵敏探针。

    (1)基于量子点表面分子工程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设计合成了针对一氧化氮(NO)特异性响应的金属配合物-纳米荧光探针,利用荧光猝灭-点亮的识别现象来建立一氧化氮的高选择性可视化检测方法,对一氧化氮(NO)的可视化检测限达到10ppm。

    (2)发展了比率荧光纳米传感方法,实现了气态环境中二氧化氮(NO2)气体的选择性可视化检测。通过荧光信号由红色到蓝色的渐变,实现了高灵敏可视化的响应。进一步利用集气瓶,获得了便携式的气态传感器,可以检测到1 ppm的二氧化氮(NO2)气体。

    (3)巧妙利用功能型有机分子与荧光碳点的相容性,实现了二氧化硫气体及其衍生物的高选择性检测。通过功能分子与二氧化硫(SO2)之间的特异性加成反应来调控两者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通道,实现对二氧化硫的高选择性检测。该探针不受其他共存离子与常见气体的干扰,检测限可达到1.8 µM。

    (4) 进一步将NO2荧光方法引入到抗氧化测量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新颖、便捷、灵敏的定量抗氧化剂能力的方法,用于定量多种天然抗氧化剂(如黄烷酮和多酚类)的自由基捕获能力。利用表儿茶素为标准,通过初始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方程计算获得九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反应速率常数,对抗氧化能力进行了量化,建立了结构-活性之间的关联方程。

    利用上述可视化方法,可以不依托于大型仪器,现场快速地检测相关的气态污染物,对于环境保护与环境检测领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原文来源:http://www.hebstd.gov.cn/kepu/kjqy/content_113735.htm
相关报告
  • 《合肥研究院提出环境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检测新策略》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6-04
    •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PTS)是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它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重金属污染物等。大多数持久性有毒污染物通常具有化学惰性和高介电性,其检测通常依赖大型仪器,如色谱法、质谱法等。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行九及其团队巧妙利用污染物的高介电性及其与环糊精分子主客体分子的识别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传输阻断效应”的环境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检测新策略。   研究人员在不同尺寸的电化学电极上修饰环糊精,细致研究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污染物在修饰电极体系中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结果表明:(1)当电极尺度越小,对痕量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响应灵敏度和分辨率越高,其中当电极尺度为400nm时,对PCB-77检测限达到fM量级,对Cr(VI)检测限达到pM量级。(2)修饰金纳米电极、微电极比在常规电极上的检测灵敏度高得多,并且检测的浓度更低。(3)通过调节电解质溶液的pH,发现了电极对Cu(II), Zn(II), Cd(II),Pb(II)和Mn(II)等二价重金属离子电子转移的开关效应。最后,利用尺寸匹配效应对工作电极选择性检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相关研究结果以内封面论文发表在Wiley旗下期刊《先进科学》杂志上(Advanced Science, 2015, DOI:10.1002/advs.201570013)
  • 《农业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检测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4-12-23
    • 重金属、农药、化肥以及不断出现的新型污染物,侵蚀着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目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的“农业生境检测与修复技术研究”项目已在农业生境中重金属和新型等污染物检测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项目开发出无固定化点靶标的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与信号表达技术,结合分子探和无固定化点靶标SELEX技术,开发出基于纳米金粒子聚集的共振散射信号表达技术等。该方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对铅离子最低检测限远低于美国EPA和WHO对饮用水中铅最高含量标准,对汞离子、四环素、三价砷的最低检测限均低于美国标准,检测限低于国际食品最高标准检测浓度的2—50倍。相关成果发表在相关领域国际著名期刊上,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关注,获得高度评价。 结合纳米金烧制、金标抗体制备、试纸条组装以及免疫试纸条检测技术,项目组研制出快速检测各种农药的免疫金标试纸条产品,建立了吡虫啉、甲基毒死蜱、杀螟硫磷、水胺硫磷四个单通道农药金标试纸条检测体系,检测时间为5分钟。 国际农药免疫检测成本高、耗时长,课题组首次以抗吡虫啉、水胺硫磷、甲基毒死蜱的三种高效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结合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研发出简易型农药三通道半定量免疫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时间为7分钟,在青菜、水和土壤的样品检测中,回收率大于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