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遏制气候变化、污染、过度捕捞以及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造成的威胁,2024年6月3日,美国白宫发布了《美国可持续海洋经济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强调科学、技术、知识和政策相结合,努力实现三个海洋目标:(1)养护、保护、恢复和维持健康的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2)支持有韧性的人和社区发展;(3)推进可持续和公正的经济发展。
1. 建立可持续的海洋经济愿景
《战略》提出了在动态和快速变化的海洋环境中支持有弹性、繁荣和安全的生态系统、人民和社区所需的政策和行动中实现美国可持续海洋经济的愿景,具体发展目标包括:
(1)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美国土地和水域;
(2)将某些联邦投资(包括气候变化投资)总收益的40%提供给因投资不足而被边缘化和因污染而负担过重的弱势区域;
(3)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海洋共同利用的同时,到2030年部署30吉瓦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
(4)到2035年,海上浮式风电平台的发电量将达到15吉瓦;
(5)扩大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社区建设,支持地方经济;
(6)利用现有的各种保护、劳工、贸易、经济、外交、执法和国家安全部门,解决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鱼和相关的劳工滥用问题;
(7)通过与国际海事组织(IMO)成员国合作,到2050年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8)作为成员积极参与可持续海洋经济高级别小组,利用海洋力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就业和粮食安全以及可持续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多国倡议。
2. 主要目标和研究计划
美国可持续海洋经济愿景以实现可持续海洋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果的三个目标为指导,每个目标都侧重于可持续海洋经济的关键方面,即海洋生态系统、依赖海洋社区以及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些目标将共同指导美国未来五年的海洋发展。
(1)养护、保护、恢复和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
关键实践内容包括:
①通过开展全面的联邦海洋CDR研究项目,支持海洋CDR研究;
②为海上碳封存、海洋CDR和绿色氢等新兴技术制定监管框架;
③研究减碳排放的技术和设计,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④利用新的传感技术(如基因组学、环境DNA、成像、被动声学、自动采样),维持和加强现有的原位海洋观测网络;
⑤实施国家水生环境DNA战略(eDNA),利用eDNA探索、监测和了解水生生物,维持和恢复生物资源;
⑥维持和增强海洋健康和碳监测非原位监测能力。
(2)支持有韧性的人和社区发展
关键实践内容包括:
①在可持续海洋产业中扩大高质量就业机会;
②扩大带薪实习、奖学金、研究将金和学徒制度,为更多样化的海洋劳动者提供机会;
③满足航运、海上能源和海洋观测等行业的需求,同时提供高质量就业机会;
④通过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努力,确保公平透明的招聘方法、工资以及职业安全和健康保障;
⑤通过实施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公平行动计划》,为从事海洋产业的妇女和少数族裔企业减少障碍,改善就业机会。
(3)促进可持续和公正的经济发展
关键实践内容包括:
①根据《美国国家交通运输脱碳蓝图》,制定并实施《美国海事脱碳行动计划》,并利用MARAD的港口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和EPA的清洁港口计划等项目,跨部门开展工作,确定港口运营脱碳的路径,提高船舶近零排放燃料、能源和技术的可用性和利用率,深化运营实践以减少碳排放;
②继续开发海上风能和海洋能源领域,以支持拜登总统到2030年实现30吉瓦海上风能和到2035年实现15吉瓦浮式海上风能的目标,并调查海上风能和海洋能源促进可持续海洋经济发展的应用潜力;
③扩大绿色航运走廊的建设,在适当的情况下将囊括港口、沿海和内河航道,确定和推进沿现有海上贸易路线建设绿色航运走廊的机会,利用美国在海事应用零排放技术方面的投资,支持长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④通过增强网络安全能力和现代化导航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安全和现代化水道和港口建设,在确保低碳燃料船舶、海上风能和新兴技术等可持续技术的发展和实践安全的同时,促进海运业转型;
⑤开发现代化导航技术和船员信息系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海上作业环境,降低海上事故和灾害的风险。通过NOAA的精密海洋导航等产品和工具,为船舶进出美国港口提供安全的通道;
⑥升级入境口岸基础设施,提高海上基础设施和全球供应链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
⑦通过海洋气候恢复加速计划等机制,支持正在开发可持续技术的小企业;
⑧改革美国造船业,使其现代化并增强新技术以及清洁能源的应用能力,以满足国内和国际碳中和目标;
⑨促进公私伙伴关系,以提高对快速发展的海洋产业的响应能力,支持劳动力发展、培训以及设备和实践的现代化,为先进绿色技术、海上风电和未来船舶运营的发展做好准备;
⑩促进多部门合作,召集跨学科专家,确定海洋挑战并激发创新解决方案;
?实现港口和航运导航技术的现代化,完善航行规则,以应对基础设施面临的威胁,并确保海上运输系统货物和船舶的运输;
?支持下一代海洋研究,通过联邦资助的研究、实习、奖学金和跨教育领域的资助策略来资助新兴学者等。(熊萍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