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持续海洋经济战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20
  • 为了遏制气候变化、污染、过度捕捞以及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造成的威胁,2024年6月3日,美国白宫发布了《美国可持续海洋经济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强调科学、技术、知识和政策相结合,努力实现三个海洋目标:(1)养护、保护、恢复和维持健康的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2)支持有韧性的人和社区发展;(3)推进可持续和公正的经济发展。

    1. 建立可持续的海洋经济愿景

    《战略》提出了在动态和快速变化的海洋环境中支持有弹性、繁荣和安全的生态系统、人民和社区所需的政策和行动中实现美国可持续海洋经济的愿景,具体发展目标包括:

    (1)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美国土地和水域;

    (2)将某些联邦投资(包括气候变化投资)总收益的40%提供给因投资不足而被边缘化和因污染而负担过重的弱势区域;

    (3)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海洋共同利用的同时,到2030年部署30吉瓦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

    (4)到2035年,海上浮式风电平台的发电量将达到15吉瓦;

    (5)扩大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社区建设,支持地方经济;

    (6)利用现有的各种保护、劳工、贸易、经济、外交、执法和国家安全部门,解决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鱼和相关的劳工滥用问题;

    (7)通过与国际海事组织(IMO)成员国合作,到2050年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8)作为成员积极参与可持续海洋经济高级别小组,利用海洋力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就业和粮食安全以及可持续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多国倡议。

    2. 主要目标和研究计划

    美国可持续海洋经济愿景以实现可持续海洋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果的三个目标为指导,每个目标都侧重于可持续海洋经济的关键方面,即海洋生态系统、依赖海洋社区以及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些目标将共同指导美国未来五年的海洋发展。

    (1)养护、保护、恢复和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

    关键实践内容包括:

    ①通过开展全面的联邦海洋CDR研究项目,支持海洋CDR研究;

    ②为海上碳封存、海洋CDR和绿色氢等新兴技术制定监管框架;

    ③研究减碳排放的技术和设计,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④利用新的传感技术(如基因组学、环境DNA、成像、被动声学、自动采样),维持和加强现有的原位海洋观测网络;

    ⑤实施国家水生环境DNA战略(eDNA),利用eDNA探索、监测和了解水生生物,维持和恢复生物资源;

    ⑥维持和增强海洋健康和碳监测非原位监测能力。

    (2)支持有韧性的人和社区发展

    关键实践内容包括:

    ①在可持续海洋产业中扩大高质量就业机会;

    ②扩大带薪实习、奖学金、研究将金和学徒制度,为更多样化的海洋劳动者提供机会;

    ③满足航运、海上能源和海洋观测等行业的需求,同时提供高质量就业机会;

    ④通过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努力,确保公平透明的招聘方法、工资以及职业安全和健康保障;

    ⑤通过实施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公平行动计划》,为从事海洋产业的妇女和少数族裔企业减少障碍,改善就业机会。

    (3)促进可持续和公正的经济发展

    关键实践内容包括:

    ①根据《美国国家交通运输脱碳蓝图》,制定并实施《美国海事脱碳行动计划》,并利用MARAD的港口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和EPA的清洁港口计划等项目,跨部门开展工作,确定港口运营脱碳的路径,提高船舶近零排放燃料、能源和技术的可用性和利用率,深化运营实践以减少碳排放;

    ②继续开发海上风能和海洋能源领域,以支持拜登总统到2030年实现30吉瓦海上风能和到2035年实现15吉瓦浮式海上风能的目标,并调查海上风能和海洋能源促进可持续海洋经济发展的应用潜力;

    ③扩大绿色航运走廊的建设,在适当的情况下将囊括港口、沿海和内河航道,确定和推进沿现有海上贸易路线建设绿色航运走廊的机会,利用美国在海事应用零排放技术方面的投资,支持长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④通过增强网络安全能力和现代化导航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安全和现代化水道和港口建设,在确保低碳燃料船舶、海上风能和新兴技术等可持续技术的发展和实践安全的同时,促进海运业转型;

    ⑤开发现代化导航技术和船员信息系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海上作业环境,降低海上事故和灾害的风险。通过NOAA的精密海洋导航等产品和工具,为船舶进出美国港口提供安全的通道;

    ⑥升级入境口岸基础设施,提高海上基础设施和全球供应链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

    ⑦通过海洋气候恢复加速计划等机制,支持正在开发可持续技术的小企业;

    ⑧改革美国造船业,使其现代化并增强新技术以及清洁能源的应用能力,以满足国内和国际碳中和目标;

    ⑨促进公私伙伴关系,以提高对快速发展的海洋产业的响应能力,支持劳动力发展、培训以及设备和实践的现代化,为先进绿色技术、海上风电和未来船舶运营的发展做好准备;

    ⑩促进多部门合作,召集跨学科专家,确定海洋挑战并激发创新解决方案;

    ?实现港口和航运导航技术的现代化,完善航行规则,以应对基础设施面临的威胁,并确保海上运输系统货物和船舶的运输;

    ?支持下一代海洋研究,通过联邦资助的研究、实习、奖学金和跨教育领域的资助策略来资助新兴学者等。(熊萍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whitehouse.gov/ostp/news-updates/2024/06/03/white-house-releases-new-strategies-to-advance-sustainable-ocean-management/
相关报告
  • 《英国将加强海洋保护战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7-06
    • 英国外交大臣Boris Johnson近日在访问国家海洋中心(NOC)时,首次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海洋保护计划——政府将把所有国际海洋工作统一纳入到一项战略规划中。 政府将同意并执行由外事与联邦办公室(FCO)主持的新国际海洋战略。响应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的建议,制定更具战略性的海洋和海事政策方针,以支持英国海洋的长期繁荣和海洋环境的长期健康。 Johnson提到,英国过去在海洋发展有着很好的经验,但是要继续把海洋发展纳入到未来计划中。他在NOC听到了海洋保护专家关于海洋保护的建议。需要加强国际海洋治理,以保护世界海洋及其生态系统,保护人员和货物安全,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履行环保义务。 Johnson会见了FCO基金海洋保护计划的科学家,其中的“蓝带”计划提到将在2020年前保护超过400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水域。FCO于2018年4月在伦敦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CHOGM)上作出承诺,宣布为英联邦海洋经济体计划提供更多资金,并承诺政府将减少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 NOC的执行主任Ed Hill教授也提到,NOC能够接待外交大臣,也直接证明了科技对支持新国际海洋战略各方面的重要性。此外,外交大臣还与NOC以及NOC开发合作伙伴AutoNaut Ltd和ASV Global的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和代表进行了会晤,期间他们进行了自主研究的海洋技术的展示交流。 (李亚清 编译)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情报网网站:http://marine.whlib.ac.cn 机构网站:http://www.whlib.ac.cn/ 邮箱:marine@mail.whlib.ac.cn 电话:027-87197630
  • 《以海水淡化利用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9-16
    •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资源工作进行的深邃思考、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新时代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海洋科研院所,我们要牢记职责使命、加强科技攻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海水淡化利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对于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推动海洋产业升级、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规划和政策逐步落实,我国海水淡化利用在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目标基本实现   一是工程规模和单机规模提升显著。《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8个,总规模达285.6万吨/日,目前在建规模60余万吨/日,有望超额完成《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的290万吨/日以上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在现有海水淡化工程中,万吨级及以上的有61个,工程规模达263.9万吨/日,其中浙江绿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项目总规模达51.5万吨/日;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是目前国内建成单机规模最大(3万吨/日)的膜法淡化工程。上述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有效保障了沿海工业园区用水需求,规模化利用效益凸显。   二是重点区域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10个省(区、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岛。山东、浙江、天津、河北的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分别为86.7万吨/日、80.5万吨/日、45.6万吨/日和39.1万吨/日,海岛地区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达87.7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及运行,有效保障了沿海地区高耗水行业以及缺水城市、海岛地区居民的用水需求,特别是在一些淡水资源匮乏的海岛地区,海水淡化水已成为当地主要的供水来源,对区域供水保障起到了关键作用。据统计,2024年全国海水淡化供水量超过4亿吨。   海水淡化核心装备国产化获突破   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作为核心部件,过去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重要突破,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反渗透膜在性能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稳定脱盐率达到99.8%以上,沃顿科技、碧水源等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反渗透膜在多个海水淡化项目中成功应用,正逐步打破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有望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我国自主研发的能量回收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联合哈电集团研发的阀控式能量回收装置,单机处理量达550立方米/小时,为同类产品最大,有效能量转化效率超过95%,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性能相当。   这些关键核心装备的技术突破,为海水淡化工程国产化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自主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新建成的天津南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一期15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中,一套单机3万吨/日海水淡化系统从反渗透膜、预处理超滤膜、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等关键装备,到管道、阀门、控制仪表等通用装备与材料,全面采用国产产品,标志着我国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具备完全国产化能力。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建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中,膜法海水淡化核心装备国产化应用比例尚不足10%,亟待加大国产化装备的应用和替代力度。   海水淡化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利用工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规模化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等出台政策,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海水淡化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水网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非常规水源配置、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节约用水、工业绿色发展等规划纲要、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或鼓励目录中。天津、山东、河北等沿海省市纷纷出台海水淡化支持政策,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迅速,全国相继建成多个万吨级、十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在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海对近岸海域产生的生态影响也成为社会热点。   目前全球大多数海水淡化工程浓盐水都采取直接排放或与冷却水、污水等混合后排放入海,并已有多个国家对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放的生态影响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盐度影响仅在排放口附近几十到数百米的范围内。近年来,我国一些机构开展了海水淡化工程浓盐水排海环境监测工作,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分析,浓盐水排放引起的盐度升高值小于周边海域盐度年际自然波动。现有的监测结果暂未发现浓盐水排放对海水水质产生显著影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类群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海水淡化对经济支撑拉动作用成效显现   一是海水淡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中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7亿元,比上年增长3.9%,对海洋经济增长起到了直接的拉动作用。同时,海水淡化还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海洋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二是海水淡化在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保障资源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全国海水淡化产水量超4亿吨、海水冷却水用量达1883.36亿吨,为沿海钢铁、石化、电力(核电)等高耗水行业提供了稳定水源。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为例,2024年该基地海水淡化工程产水1.4亿吨,支撑其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26.4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海水淡化技术已广泛拓展应用于苦咸水淡化、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土壤盐渍化治理等应用场景,为资源和环境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促进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推动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快装备国产化水平提升及应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聚焦源头创新,着力开展海水淡化有关工艺、材料、装备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和突破,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大专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通过设立国家科研专项,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高性能海水反渗透膜、大型海水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全国产化技术;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支持推进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和全国产化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建设,满足核心装备、材料和部件的国产化研发、制造、测试、评价和工艺技术验证、熟化和迭代升级要求,加快国产设备产品熟化和规模化应用。   二要努力提高海水淡化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从能源角度上,深化可再生能源与海水淡化耦合技术工艺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海水淡化提供动力,实现“绿电制绿水”,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从工程建设上,鼓励采用国产设备,支持海水淡化设备以旧换新,降低总体工程造价;从新技术应用上,鼓励利用海水淡化浓盐水开展盐差能开发利用,既能实现对浓盐水的资源化利用,又能产生额外的能源收益,提高综合效益。推进海水淡化高品质水应用,坚持优水优用、优水优价,沿海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海水淡化水在生活、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现阶段着力推动海水淡化在沿海工业园区中的替代利用。   三要大力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展海水中战略元素提取利用研究,深化从海水中大规模提溴、提钾的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同时加大海水中锂、铀、铷、铯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加强技术储备,谋划未来发展,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加强海水制氢的研究与模式探索,结合海上风电特别是深远海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纳,开展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水制氢—氢储运全链条技术集成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四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海水淡化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开发,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项目等形式,开展海水淡化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等研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国产技术装备和标准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应用,分享中国装备、运营经验、管理技术,为缺水国家和地区提供海水淡化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