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地铁16号线新车在京亮相》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tracyludong
  • 发布时间:2016-08-30
  • 8月22日,京港地铁16号线新车到京仪式在京港地铁北安河车辆段举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北京城市快轨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领导出席活动。此次亮相的8A型列车被称作“京剧脸”,因为列车车头前脸参照京剧脸谱进行设计,独具北京特色。

相关报告
  • 《氢能源铰接轻轨车亮相北京首钢园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27
    • “中国城轨交通业主领导人峰会2023北京年会”于3月24日在北京首钢园召开。在与首钢滑雪大跳台相望的展区内,京投所属装备集团的两款轨道新列车首次亮相北京,其中,氢能源铰接轻轨车可实现零碳排放,快速市域动车组能在3分钟左右加速到200公里时速。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京投公司董事长张燕友透露,下一步,北京市郊铁路东北环线也将进行公交化改造,列车运行间隔有望缩短到10分钟,也有望用上这款时速200公里的轨道新列车,更好发挥通勤作用。 氢能源铰接轻轨车首次亮相北京 氢能源铰接轻轨车作为新一代轻轨列车,采用无网供电技术,以“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为动力源,支持多单元灵活编组,具备全自动驾驶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列车上自己携带了两组供能设施。   氢能源铰接轻轨车以“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为动力源,可实现零碳排放运行。京投公司供图 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张洪表示,与传统轻轨车相比,氢能源铰接轻轨车以“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为动力源,更加绿色低碳,搭载氢燃料电池系统,续航里程不低于100公里,还可实现零碳排放,运行一年可减少约40吨碳排放。 此外,列车运行中还能实现能量回收,在列车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为动力锂电池充电,类似于目前部分新能源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同时,列车采用余热利用技术,在冬季可将氢燃料电池反应的副产物热能通过空调换热器用于客室采暖,整车节能效果明显。 在运营方面,列车的编组也更加灵活。张洪说,列车由最小动力单元构成,每个单元两个模块,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动力单元载客运行。而通过设置在车头的全自动车钩,列车可实现2-4个单元灵活编组,以应对潮汐客流,实现节能降耗。车辆还采用新型铰接转向架,可实现半径40m小曲线通过能力,并采用弹性车轮,能大幅度降低轮轨噪声,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安静的乘坐体验。 “从建设和运营成本上考量,氢能源铰接轻轨车的应用前景也很广阔,由于这款列车不需要使用外部供电,因此在一些未经过电气化改造的既有轨道上也可以应用,只需要建设加氢站即可,甚至可以用移动式加氢设备为列车补充燃料。”张洪说,未来在一些景区、机场或是运力需求不是特别大的线路上,都可以应用氢能源铰接轻轨车。 3分钟左右可加速到200公里时速 另一款首次亮相的列车是装备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列时速200公里市域D型动车组。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该款列车与传统的地铁有较大不同,车头更具有流线型,据了解,这款车型于去年底研发完成,目前正在部分线路上进行运行测试。   京投所属装备集团研发生产的200公里时速市域D型动车组。京投公司供图 列车采用领先的智能控制系统,既可实现快速平稳地频繁启停,又可在3分钟左右迅速达到200km/h的运行速度,实现最佳通勤效率。此外,更加智能的安全检测能力也是它的标配,能时刻让列车保持健康运行状态。它还采用了全自动驾驶技术,根据运行状态和路况信息优化控制策略,可提升牵引和制动的能效比,而且将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电网,同时采用电机弹性悬挂方式,减小动力传递的振动和耗散,人均百公里能耗可降低21%。 “从乘客的乘车体验角度来看,它的长处也很明显。”张洪告诉记者,科学优化的列车流线型外形设计,能确保列车在高速运行时产生的空气阻力和噪声极低,客室内又利用静音技术减少噪音传播,可使车内噪声小于66分贝。运用轻量化技术,客室设计简洁、宽敞,满载时可达近900人,通过客室拥挤度智能指引,方便乘客快速乘降;智能服务系统还可对客室温湿度、照明进行人性化的自动调节。 智慧闸机支持乘客无间隔通行 进入展区前,观众会先经过一组视觉智慧闸机,这是京投科技公司基于TOF相机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打造的新一代轨道交通闸机产品,在传统人脸识别、二维码过闸基础上,该闸机打造通行区域内的智慧场景,能准确判断通过物体或行人的类别、外形、位置、通行速度等,精确识别过闸人员的行为模式,支持乘客无间隔通行,有效防止尾随、并行等闯闸行为。 记者了解到,传统的检票闸机拥有比较多的传感器,它们要分别对乘客的位置、通过闸机的速度、是否已经通过闸机等情况进行检测,正因为涉及的传感器较多,也存在着更容易出现故障的可能。 智慧闸机支持乘客无间隔通行,具备防夹、防尾随的功能。京投公司供图 此外,遇到老人、儿童等行动缓慢或身高较矮的乘客时,传统闸机也容易出现识别错误,导致闸门夹人的误伤情况。这一款基于视觉识别的检票闸机则可以规避上述风险,并有效提升闸机的稳定性。 展区还有另一组智慧闸机,是北京地铁科技发展公司基于双目视觉通行检测技术打造的新一代轨道交通闸机产品,可大大提高乘客通行效率和安全性。这组闸机还融入了“乘客智能服务系统”功能,并已经在首都机场线各车站上线,京城地铁公司在进出站、购票、刷卡等路线上设置求助二维码,乘客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操作固定终端的方式,可实现音视频求助、站内导航、失物招领功能。 针对老人、外国乘客等人群,京城地铁公司通过在车站进出站闸机、自助售票机具等设备周围设置固定式可视化求助终端,让咨询台或服务人员“移动”起来。 市郊铁路运行间隔将缩短到10分钟 张燕友介绍了近年来北京轨道交通行业在绿色城轨方面进行的探索成果。他表示,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去年的绿色城轨实施方案发布后,北京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行动方案,列出了低碳发展“三步走”目标,要在绿色建设、绿色组织、绿色运营等多方面推动新技术的落地应用。 据介绍,目前北京正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是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通过一系列低碳设计和新技术的应用,预计建成投入使用后,每年将能减少六十多万吨的碳排放;新一代轨道交通示范工程,也解决了运行高峰和平峰时段客流与车辆不匹配的问题,能耗更小;未来,更多的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进行改造,比如北京轨道交通三期规划中的M101线就将全面贯彻“绿色城轨”的理念,推广应用新技术与新产品。 张燕友说,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绿色城轨: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新使命”,这也是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一次线下峰会,希望能通过峰会带动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快绿色城轨的建设应用,让更多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以此为平台进行交流和经验分享。 对于这次年会上首次面向公众展示的两款轨道交通新车型,张燕友也透露了下一步可能的应用场景。他表示,氢能源铰接轻轨车对于降低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成本有益处,运营组织也更加灵活,可以服务于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快速出行需求。 而时速200公里的快速市域动车组则是城轨领域的新一代自动驾驶智能列车,将在市郊铁路、市域铁路上有丰富的应用空间,比如北京的S2线、副中心线等,下一步北京东北环线也将进行公交化改造,让市郊铁路能发挥通勤作用,列车运行间隔有望缩短到10分钟,且有望用上这款新列车。
  •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盛大开幕,智算芯片、脑机接口等1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4-26
    • 据官媒4月25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 万玉航)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发布、量子云算力集群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智能脑机系统拓展“心有灵犀”的边界……4月25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盛大开幕,1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世界瞩目。 政策指引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部署五方面50项重点任务,出新一批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将中关村打造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升的主阵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AI时代,用“光”替代“电”作为信息处理载体的光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芯片的重要技术核心。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突破传统芯片架构中的物理瓶颈,研制出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该芯片具有高速度、低功耗的特点,在智能视觉目标识别任务方面的算力是目前高性能商用芯片的3000余倍,能效提升400万倍,该成果开创了全新计算技术时代,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力引擎。 AIGC技术快速演进,多个千亿参数基座大模型发布,用户规模国内领先,长文本上下文理解能力不断增强,AIAgent智能体应用逐步拓展,具身智能潜力初显,文生音乐模型国内首发,文生视频模型取得原创性突破,生成时长和质量实现大幅提升。以原创引领,基于价值驱动的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通通”发布,可以识别人类意图并主动提供帮助,已达到儿童一定智力水平,并且正在持续成长中。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业内瞩目精彩纷呈。 光学晶体被称为激光技术的“心脏”。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创造性提出“转角相位匹配理论”,并应用氮化硼首次制备出超薄、高能效光学晶体“转角菱方氮化硼”。厚度仅为微米量级,能效提升至少100倍,为新一代激光技术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量子云算力集群构筑起量子计算“实用之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团队完成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的建设,实现了五块百比特规模量子芯片算力资源和经典算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总物理比特数达到590,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第五代精简指令集(RISC-V)正在引领新一轮处理器芯片技术与产业的变革浪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开发出第三代“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是在国际上首次基于开源模式、使用敏捷开发方法、联合开发的处理器核,性能水平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成为国际开源社区性能最强、最活跃的RISC-V处理器核,为先进计算生态提供开源共享的共性底座技术支撑。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横空出世,“隔空取物”已成为现实,人与物之间也能实现“心有灵犀”。开幕式上发布的“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填补了我国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空白。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一项新型交叉技术,是国际上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大通道数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该技术有效支撑了高效运动想象神经编解码的开发,电极性能参数世界领先,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猕猴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巧脑控。这项技术的突破,为更自然、更灵活的新一代神经假肢的开发等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团队定位克隆到与耐碱性显著相关的主效基因,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基于“中国天眼”的超高灵敏度和超强探测能力,首次探测到迄今最短轨道周期脉冲星双星系统,同时观测到双星演化过程的中间态,这一重大发现为脉冲星双星演化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基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超高灵敏探测系统,探测到史上最亮伽马暴,为探索宇宙起源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重大成果发布名单 重大科技成果一:《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发布单位:工信部、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 重大科技成果二:用“芯”加速AI——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发布单位: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清华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三:业内瞩目精彩纷呈——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发布单位: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重大科技成果四:驾驭激光的利器——转角氮化硼光学晶体原创理论与材料(发布单位:教育部、北京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五:构筑量子计算“实用之路”——量子云算力集群(发布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六:绿色能源的强大引擎——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完成总装(发布单位: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成果七:来自开源的“芯”贡献——第三代“香山”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 重大科技成果八:基因改良护航粮食安全——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重大科技成果九:拓展“心有灵犀”的边界——“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发布单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成果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发布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