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仪测定砂性土壤水分的标定与测试参数的界定分析》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4-27
  •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研究人员以科尔沁沙地6个砂性土壤试验点为研究对象,实施中子水分仪测试土壤水分的标定试验,采用点聚图筛选和三点平滑处理土壤体积含水率数据,选用线性标定和非线性标定2种形式,系统分析中子仪计数时间、中子管安装稳定时间以及降雨、灌水等提高土壤含水率的方法对标定结果的影响,以界定中子仪的测试参数,经模拟与验证,确定砂性土壤的中子仪标定方程。结果表明:砂性土壤0-30cm表土采用二项式标定效果相对较好;砂土土质对中子仪读数影响较小,两种不同含水率的土壤可以统一标定;中子管安装稳定时间至少需7d,尤以经历一、两场较大降雨后进行标定其试验误差较小;标定和测量实施过程中,中子仪计数时间宜选用64s,再适当加大计数时间也能得到较好结果;在较大降雨和干旱两种状态下,选用64s中子仪计数时间进行测量,可得到砂性土壤测量水分范围为1.01%~29.92%且精度较高的标定方程。验证结果表明,中子仪测量结果能反映实际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状况,标定方程精度可满足实际测试要求。

    论文发表在《中国农业气象》2015, Vol. 36,具体可参阅:http://zgnyqx.ieda.org.cn/CN/abstract/abstract3272.shtml

相关报告
  • 《黄土高原坡耕地种植玉米对土壤水分渗透的影响》

    • 来源专题:化肥农药减施增效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7-26
    • 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坡耕地入渗率,不仅直接影响土壤的供水和降水的转化,而且会影响侵蚀强度。这对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地区大部分的降雨发生在一年的三个月内,通常认为这些月内保留下的土壤是正常的。在此期间,积极种植作物,可以保护土壤表面,增加水的渗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景观梯度和玉米生长期对土壤水分入渗的综合作用。本研究利用坡度从5.24%-28.78%农地径流小区,基于水量平衡法模拟降雨条件。一个修正的Green-Ampt模型也被用于模拟人工降雨条件下不同生长期的玉米渗透。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可截留降水和延迟地表水径流。从苗期到繁殖期的截留量大幅度增加。稳定状态下入渗率明显提高;人工降雨入渗累积入渗率较高,比裸土种植玉米产量高。随着坡度的增加,入渗率逐渐降低。这项研究表明,无论坡度如何,与裸露的土壤相比,活跃生长期植物的降雨入渗率都得以提高,并在整个生长季随着生长不断提高。Green-Ampt模型一直是土壤入渗率预测改进的一种工具,它在理论上与测量值密切相关。观察发现测量值和模拟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然而,使用Green-Ampt模型方程的预测值稍高,这可能是由于该模型没有考虑雨点打到土壤表面时的土壤紧实度。
  • 《黄土高原植被-土壤水关系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5-27
    • 半干旱地区植被-土壤水关系是国际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焦点,目前主要采用地面观测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开展研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团队从表征植被干旱特征的“植被覆盖—地表温度的三角空间”概念出发,提出了综合采用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来验证全球土壤水AMSR-E遥感产品的新方法,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界定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导致大规模土壤水分下降的区域,研究发现森林-草地过渡带是土壤水分下降最为剧烈的区域。该项研究为大尺度植被恢复的区域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文章发表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