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非洲铜矿和钴矿开采从太空排放》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8-27
  • 根据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 领导的新研究,可以从太空量化与非洲铜带采矿作业相关的排放。非洲的铜和钴开采迅速增加,后者是为了满足全球对电动汽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依赖锂离子电池的设备不断增长的需求,其中绝大多数锂离子电池含有钴。这项新研究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首次表明卫星监测可以提供有关采矿热潮对附近城镇和村庄空气质量影响的宝贵信息。这项研究还为远程监测世界上某个地区采矿活动的增加和减少打开了大门,该地区的地面监测很少,而且矿山运营商的报告可能不一致或完全不存在。NCAR 大气化学观测和建模实验室主任、该论文的资深作者 Pieternel Levelt 表示:“采矿作业会对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影响在像铜带这样的矿区可能有多严重和广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来估计导致这些影响的偏远地区采矿活动的增长。”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23-10-african-copper-cobalt-emissions-space.html
相关报告
  • 《中非铜钴矿带钴矿成矿特征和富集机理》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8-27
    • 中非铜钴矿带是世界上规模大、铜钴品位高的层控型铜钴矿带,以拥有大型超大型铜钴矿床和众多的世界级铜钴矿山而闻名于世。本文综述了该成矿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和矿化类型,分析了Co的超常富集机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中非铜钴矿带位于非洲中南部的赞比亚和刚果(金)境内,全长700 km、宽150 km,包括赞比亚铜带省矿带、赞比亚西北省矿带和刚果(金)加丹加矿带。钴矿的形成经历了裂谷期成岩成矿作用(880~735 Ma)和造山期成矿作用(530~490 Ma),分别与新元古代加丹加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和卢富里安造山作用相对应。其成因类型包括同生沉积型钴矿床和热液改造型富钴矿床。沉积型钴矿在赞比亚境内发育,钴含量相对较低;热液改造型富钴矿床在刚果(金)境内更为发育,钴含量相对较高。钴与铜共生或伴生,主要含钴矿物为硫铜钴矿、方钴矿、硫钴矿、钴黄铁矿、水钴矿、钴华、菱钴矿等。Co的超常富集与由卤水在深部交代基底岩石(矿石)形成的富金属成矿流体通过迁移-富集-沉淀作用的多期次循环有关。矿床的氧化带、原生带分带明显,局部氧化深度达到300 m,表生氧化作用往往造成钴矿化富集。该区富钴矿床整体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原生铜钴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特别是铜钴超常富集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
  • 《自然和深海采矿干扰后悬浮物的监测策略》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8-27
    • 深海底部的“尘埃云”将由深海采矿活动产生,大部分会在短距离内下降。NIOZ海洋地质学家Sabine Haalboom在太平洋底部的博士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一小部分被搅动的底部材料在远距离的水中仍然可见。“这些海水通常清澈见底,因此深海采矿确实可能对深海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哈尔布姆在5月31日在乌得勒支大学答辩的论文中说。目前,国际社会仍在讨论从深海底部开采有价金属的可能性和条件。这种所谓的深海采矿可能发生在对水下生物知之甚少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