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日本牵牛花基因组》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7-11-28
  • 2016年11月,日本国家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报道,该所研究人员成功解码了日本牵牛花(Ipomoea nil)的全部基因组。在日本, 牵牛花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传统园林植物,夏天在很多花园可以见到。从约200年前的江户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培育、欣赏这种长有奇形异状花瓣和叶子的牵牛花,这成为日本的一种独特的园艺文化。由于其“跳跃基因”(又称转座子,transposons)的作用,牵牛花经常发生基因突变。

    由于“突变的牵牛花”很流行,研究人员收集了很多自然突变体。他们利用整个基因组序列表征了拥有深绿色、厚实、褶皱叶子的矮小型牵牛花的突变体。通过对这些突变体的详细分析,发现很多决定花瓣、叶子形状以及花色和花纹的基因。同时还发现了一种植物激素生物合成基因,这种基因可受到突变体中转座子的干扰。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的神原安文(YasubumiSakakibara)教授是该项研究的带头人之一,负责本研究中的基因组搭配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他说:“我们得到了一个近乎完整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数量达到约43,000个。同时掌握了牵牛花转座子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由此,我们可培育大量具有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牵牛花品种。”

    日本九州大学(Kyushu University)讲师、国家生物资源项目(National BioResourse Project, NBRP)牵牛花计划负责人仁田坂英二(EijiNitasaka)表示:“基因组解码后,极大地提高了将日本牵牛花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加以利用的价值。我希望,日本牵牛花及其突变体可为全世界更多研究人员所利用。”该项目研究的带头人之一、日本基础生物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Basic Biology)助理教授星野淳史(Atsushi Hoshino)也表示:“日本牵牛花的基因组序列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牵牛花,也可用于与之联系密切的作物,如甘薯等的研究中。”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编译 潘淑春)

相关报告
  • 《牵牛花除草剂抗性的提高有助于保存自身优质基因》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在美国,用于4亿英亩农田中的40%的农药都是除草剂,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超过200种植物种群已经对除草剂产生了抗性。草甘膦是除草剂中的一种活性成分,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广泛种植抗草甘膦作物后,农田中的牵牛花一直都暴露在草甘膦环境中。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植物生态遗传学家贾纳·布考姆(Regina Baucom)研究团队先前研究已证实,这种生长在北美地区色彩斑斓的开花类杂草已经对草甘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牵牛花是一种混合授粉植物,这意味着单株花能通过自花授粉及异花传粉两种方式进行繁殖。近日,贾纳·布考姆团队又再次研究证实,农业杂草牵牛花的授粉系统与除草剂抗性程度存在相关性,即抗性越高,自花授粉的几率越大,这种进化帮助牵牛花保存了优异的基因,使其在同其他植物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11月30日在《生态快报》(Ecology Letters)在线出版。 为了探究农药的使用对牵牛花的授粉系统及其生长进化产生的影响,研究团队收集了32种生长在美国中西部及东南部的玉米、大豆农田的牵牛花样本,采用实验室研究和温室研究两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最终研究发现,对除草剂具有抗性的牵牛花种更多依赖于自花授粉,而与易染病植物相比,自花授粉率的增加可使其免受外来易致病基因的侵入,从而保持抗除草剂的长效性。这一结果证实抗草甘膦作物(Roundup Ready crops)的广泛种植可能对野草等野生植物带来未知潜在影响,即野生作物经过基因变异而对除草剂产生抗性。 另外,该研究项目还揭示,在最具除草剂抗性的牵牛花种群中,花粉囊和柱头之间的距离是最短的,该特征会提高物种的自花授粉率。自花授粉依赖度的增加以及花粉囊与柱头间距离的不断缩小,均会导致抗病基因更加持久,因为自花授粉会阻止其他植物的易感基因侵入。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由生物学家詹尼斯·安东诺威克(Janis Antonovics)进行的一项传统研究证明:适应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草被植物比未适应的植物自花授粉的比例更高。安东诺威克和他的同事进行的理论研究则表明,适应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草被植物具有更高的自花授粉比率,这会逐渐减少未适应植物的易感基因的侵入,这一发现被他们称之为“基因流动阻止假说”。布考姆和她的同事的研究发现支持了这一假说,并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因为他们找到了使得自花授粉概率提高的物理机制:缩短花粉囊和柱头之间的距离。 (编译 李楠)
  • 《牦牛(Bos grunniens)在高海拔地区适应营养吸收的基因组见解》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4-04-21
    • 高海拔环境对生存和繁殖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生物体面临着有限的氧气供应和稀缺的营养资源。牦牛(Bos grunniens)原产于青藏高原,已经特别适应了这些极端条件。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牦牛适应的基因组基础,重点关注作用于营养同化途径中涉及的基因的正选择。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中的技术,我们选择了牦牛中显示出与营养代谢、吸收和运输相关的正选择迹象的基因。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与营养代谢相关的特定遗传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能量代谢、氧气运输和体温调节的基因表现出正选择的迹象,表明它们在牦牛成功定居高海拔地区中起着关键作用。该研究还揭示了牦牛的免疫系统适应,强调了与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的各种压力相关的基因。对牦牛基因组构成的深入了解为理解高海拔适应对哺乳动物进化的更广泛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它们可能有助于提高牲畜对环境挑战的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