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综合利用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及新型储能模式》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11
  • 近日,濮阳县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濮阳县因地制宜发展设施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推广绿色模式。综合利用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及新型储能模式,发展农光互补项目,探索绿色低碳能源模式。加快温室大棚节能改造,对全县老旧设施农业大棚进行改造,推广节水节能技术。鼓励现代设施种植示范园区推进种养结合生产模式,试点建设立体种植、鱼菜共生等循环农业模式,培育壮大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主体,推进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确保畜禽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 原文来源: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454267.shtml
相关报告
  • 《河南濮阳绘制2023年氢能发展“作战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15
    • 2023年是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濮阳市氢能产业提质增效、蓄势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换道领跑战略,构建良好氢能产业生态,加快推进中原油城向中原氢城转变,近日,濮阳市制定了《2023年濮阳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要点》,明确了2023年全市氢能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要点》指出,濮阳市将抢抓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机遇,围绕打造“一中心、四基地、多场景”氢能产业发展格局,统筹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装备制造等产业,完善“制储运用研”全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产业集群,打造特色化、多元化示范应用基地。计划到2023年底,集聚10家以上氢能产业链装备制造企业,新推广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200辆,新建成加氢站4座,开通氢燃料电池汽车公交线路4条,初步形成制氢、氢气瓶及加注机、电堆及关键零部件、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专用车制造等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条;力争全年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 《要点》谋划提出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建设氢能供给基地 实施中氢能源实业氢气纯化综合利用、中原石化PSA装置提质改造及供氢中心等5个项目,持续增加工业副产氢和“蓝氢”产能。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规模,推进中原油田兆瓦级质子膜电解水制氢项目达产达效,启动二期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开展富裕谷电制氢,试点开展生物质制氢,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绿氢生产基地。发展长管拖车输氢等多元化氢气运输力式,推广各类氢气运输车辆30辆左右,构建氢气综合运输网络体系。 二是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氢燃料电池系统,建成河南国鸿年产5000套电堆生产线、风氢扬生产研发基地一期、上海攀业中小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等项目。提升氢能装备制造能力,推进海林特种装备等本土企业向氢气储运领域转型发展,引进质子膜电解水制氢、高压气态储氢、压缩机、高压智能阀门等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氢燃料电池整车产业,做大做强中原总机、中原特车、路科威等骨干企业,推动河南国鸿与郑州宇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三是拓展多元示范应用 拓展交通领域应用示范,加快推广氢燃料电池在重型车辆的应用,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环卫车优先采用氢燃料电池车辆。拓展能源领域应用示范,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综合梯级利用。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出台加氢站管理办法,明确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在既有加油(气、电)站基础上增加加氢功能,建设“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 四是提升创新引领能力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建河南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建成华龙区氢能研究院,推动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创新发展。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充分利用“离岸”创新资源,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取相结合,重点在大规模低成本制氢、储氢井、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等领域开展研发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强人才智库建设,落实“1+14”一揽子人才政策,引进高层次氢能领域创新型团队。深化与PGO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定期在濮组织高水平产业交流活动。 五是加强开放协同合作 加强与郑汴洛濮氢走廊、山东“鲁氢经济带”、河北“沿海氢能应用示范带”城市产业衔接,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推广、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深化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大型央企合作,在濮布局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争取在储氢碳纤维材料、加氢系统装备等项目布局时优先落地濮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氢气储运装备、加氢站设备、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等领域引进一批头部企业。 六是强化政策支持 规范氢能产业发展全过程管理,在项目规划、立项、建设等方面优化审批流程。落实《濮阳市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等资金支持。 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要求,濮阳市还制定了2023年濮阳市氢能领域重点项目(事项)清单,逐一明确了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强项目支撑。同时,绘制了氢能产业链及头部企业图谱,进一步明晰了产业链条,明确了头部企业名单,为精准招商、集群招商提供了科学指引。 来源:濮阳日报
  • 《综合智慧能源科普系列:生物质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30
    • 一、生物质能定义 生物质能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提供的能量,这些植物以生物质作为媒介储存太阳能,属再生能源。据计算,生物质储存的能量比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大2倍。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是生物质能。19世纪后半期以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以薪柴为主。生物质能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生物质能发电是将生物质能源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农林废物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发电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民间的拥护。 二、发电原理 生物质发电的原理是将生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高温高压蒸汽的内能,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转动形成机械能,最终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生物质能的发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直接燃烧发电;2)将生物质气化,产出可燃性气体发电;3)经过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发电;4)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具体如下: (一)直接燃烧发电技术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是一种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但是由于生物燃料密度较低,其燃料效率和发热量都不如化石燃料,因此通常应用于大量工、农、林业生物废弃物需要处理的场所,并且大多与化石燃料混合或互补燃烧。显热,为了提高热效率,也可以采取各种回热、再热措施和各种联合循环方式。 目前,在发达国家,生物质燃烧发电占可再生能源(不含水电)发电量的70%。我国生物质发电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许多糖厂利用甘蔗渣发电。例如,广东和广西两省共有小型发电机组300余台,总装机容量800MW,云南省也有一些甘蔗渣发电厂。 (二)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 生物质燃气发电系统主要由气化炉、冷却过滤装置、煤气发动机、发电机四大主机构成,其工作流程为:首先将生物燃气冷却过滤送入煤气发动机,将燃气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带动发电机法发电。 (三)沼气发电技术 沼气发电系统分为纯沼气电站和沼气-柴油混烧发电站。按规模沼气发电站可分为50kW以下的小型沼气电站、50~500kW的中型沼气电站和500kW以上的大型沼气电站。沼气发电系统主要由消化池、气水分离器、脱硫化氢及二氧化碳塔(脱硫塔)、储气柜、稳压箱、发电机组(即沼气发动机和沼气发电机)、废热回收装置、控制输配电系统等部分构成。沼气发电系统的工艺流程首先是消化池产生的沼气经气水分离器、脱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的塔(脱硫塔)净化后,进入储气柜,再经稳压箱进入沼气发动机驱动沼气发电机发电。发电机所排出的废水和冷却水所携带的废热经热交换器回收,作为消化池料液加温热源或其他热源再加以利用。发电机所产生的电流经控制输配电系统送往用户。 (四)城市垃圾发电技术 当今世界,城市垃圾的处理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垃圾焚烧发电最符合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例如,1992年加拿大建成第一座下水道淤泥处理工厂,把干燥后的淤泥无氧条件下加热到450℃,使50%的淤泥气化,并与水蒸气混合转变成为饱和碳氢化合物,作为燃料供低速发动机、锅炉、电厂使用。 三、生物质发电产业链 生物质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原料及设备,其中有生物质原料及相关的发电设备,焚烧炉则是垃圾焚烧处理系统最核心的设备;中游则是生物质能发电的方式;下游则是用电渠道。 四、生物质能的优点与缺点 (一)优点 1.可再生能源:枯死的植物、垃圾和粪便随手可得,使其成为可再生能源。 2.碳中和: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一旦植物腐烂,碳就会被释放回大气中。这导致释放的生物质和被吸收回的量之间达到平衡。当一些植物腐烂时,会种植其他新植物以中和生物质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碳量。 3.多种用途:生物质可用于家庭烹饪和取暖,用于干燥农作物和生产沼气。 4.减少空气污染:多年来,生物质已取代化石燃料,减少了环境中的空气污染。 (二)缺点 1.氮氧化物污染:生物质提取过程会产生乙醇,从而增加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 2.环境破坏:生物质比太阳能和风能产生更多的能量。使用生物质能源会释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从而导致空气污染。这种气体也会导致全球变暖。 3.设施不足:在季节性供应期间,生物质能源厂面临空间短缺,无法储存来自不同生物质供应源的各种成分。 4.效率低下:一些生物质最终产品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例如,对于完整的发动机燃烧,乙醇与汽油结合。 五、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鉴》,当前,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主要为生物质发电、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液体燃料、热解气化等,其中发电仍是最主要的利用形式。 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看来,多元化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是我国生物质能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王大鹏指出,在发电利用方面,要继续挖潜,将生物质能发电纳入绿色电力证书的合法范围,推动生物质发电项目利用其灵活、可控的特性参与深度调峰等电力辅助服务,同时,鼓励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在非电利用方面,更要积极稳妥推动生物质天然气、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等试点示范,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培育发展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新型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指出,生物质能既可以用于发电,又有丰富的非电利用场景,而且是唯一一种可以通过固、液、气多种形态进行利用的非化石能源,要充分利用这一特质对生物质能采用多元全产业链的模式进行开发。杜祥琬指出,以瑞典为例,当前,瑞典生物质能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约34%,通过“生物柴油+生物气+发电”的方式,生物质能在瑞典的碳减排贡献度达到25%左右。“相比而言,我国生物质能仍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 六、发展前景 生物质发电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垃圾焚烧发电建设格局向县域延伸,中部等人口密集县级地区将成为投资重点。农林生物质发电受成本高制约明显,新增投资将放缓。沼气发电碳资产开发潜力大,碳减排交易收益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保障世界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预计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达到33%,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36%以上。“十四五”期间,电力装机增量超过一半来自风电和光伏,“十五五”前期,新能源装机将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生物质能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乃至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由于生物质能发电补贴,政策支持等因素,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处置项目运营艰难,经济状况欠佳,急需通过碳市场、碳交易获得额外收入,改善经营状况。推进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区域协调,完善林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集运制度,通过引导生物质能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使行业逐年加大供热收入占比,减少对发电补贴的需求。未来,生物质能将在2030年和2060年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做出巨大贡献,不仅促进农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而且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