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空间用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及预浸料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9
  • 为了应对欧洲卫星子系统所需的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均为非欧洲公司生产的现状,同时提升欧洲本土公司太空用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及其预浸料技术和产品水平,欧洲启动了“欧洲空间技术用合格碳纤维和预浸料(European Space Qualified Carbon Fibres and Pre-Impregnated Based Materials,简写EUCARBON )”项目。

    通过本项目实施,目前欧洲本土公司西格里碳素收购的Fisipe公司初步具备了高模量级碳纤维(拉伸模量348GPa,拉伸强度4300MPa)的生产能力,开发出该款高模量碳纤维预浸料产品,并成功设计并制造了太空结构件,Fisipe公司下一步将开展超高模量碳纤维用6k原丝的攻关。

    1.EUCARBON项目背景及组织形式

    1.1 项目研究背景

    目前欧洲卫星及其子系统应用的高模量和超高模量碳纤维及其相关预浸料均是由日本东丽、日本东邦、美国赫氏等非欧洲公司提供(图1),由于PAN基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及其预浸料是空间研究中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其核心技术已成为影响欧洲空间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关键技术。

    图1 欧洲本土代表公司西格里产品以工业用大丝束碳纤维为主,不具备太空级碳纤维及其预浸料供应资格

    鉴于满足航空航天标准的碳纤维要么在欧洲以外国家生产,要么在外国的监督下在欧洲分公司生产,因此,极大削弱了欧洲在空间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同时也涉及到交货周期和不可预知的成本增加等因素,欧洲希望为了能够自由、不受限制地获得这些材料,为此启动了“欧洲空间技术用合格碳纤维和预浸料(European Space Qualified Carbon Fibres and Pre-Impregnated Based Materials,简写EUCARBON )”项目。

    本项目由欧盟委员会资助,项目起止时间分别为2011年12月-2015年11月,项目总经费3.19亿欧元,其中欧盟财政拨款1.99亿欧元。

    1.2 项目研究目标

    该项目主要目的是在欧洲建立一个PAN基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生产基地,来生产空间技术用碳纤维,并开发有关预浸料制备的专门技术;在该项目中也进一步探讨了以碳纳米管改性树脂为基础,制备新型预浸料的方法,为高性能预浸料的制备提供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能。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

    1、在欧洲本土公司开发用于人造卫星组件等性能要求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

    2、短期内目标为开发拉伸模量约350GPa的高模量碳纤维,中期目标约为开发拉伸模量500GPa以上的超高模量碳纤维;

    3、开发基于自主生产的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的预浸料工艺和预浸料体系;

    4、利用自主生产的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预浸料,进行设计、制造和测试卫星用部件;

    5、利用碳纳米管掺杂树脂基体来开发具有改善电学和热学性能的预浸料。

    1.3 项目组织形式

    为了实现EUCARBON项目的目标,结合不同参与单位的优势,因此将项目分为四个子项目进行实施,分别为:空间应用设计、制造和测试(由EADS CASA Espacio牵头)、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生产(由Fisipe牵头)、预浸料和CFRP层压板的制造(由INEGI牵头)、复合材料特性研究(由CTL牵头)。

    图2显示了为项目建立的工作流程逻辑,其中包括首先明确卫星子系统具体应用,然后确定此类应用的材料要求,碳纤维的制造,预浸料制备的使用,预浸料转化为层压板,以及最终的设计,最后根据项目内开发的材料制造和测试空间展示器。

    图2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详细任务分解

    2.项目进展情况

    2.1 第一阶段代表性成果

    该项目的前18个月产生了以下主要结果:

    初步确定了两个卫星子系统结构件作为目标产品,制定了高模量碳纤维研发计划,根据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所需的前驱体纤维的配方进行设计,初步生产出拉伸模量246GPa,拉伸强度4360MPa,断裂伸长率1.66%,密度1.78g/cm3的碳纤维。

    制定了预浸料研发计划,参照日本东丽M40J高模量碳纤维产品制定预浸料加工工艺,以42%的纤维含量生产预浸料,并对所制预浸料生产的层压板进行首次试验。

    2.2 第二阶段代表性成果

    碳纤维的研发工作成果:研制的超高温石墨化炉成功地实施了生产工艺,前驱体纤维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到工业级水平,而碳纤维的生产技术逐步从大丝束转向小丝束碳纤维的生产(50k,24k,12k),其中12k高模量碳纤维的最佳性能:拉伸模量348GPa,拉伸强度4300MPa,断裂伸长率1.2%,密度1.72g/cm3,目前已经启动针对超高模量碳纤维的6k纤维原丝的生产。

    图3 葡萄牙Fisipe负责项目中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研发

    预浸料研发成果:通过使用日本东丽M55J超高模量碳纤维加工预浸料,并根据工艺参数的控制调整预浸料工艺,如张力水平、树脂粘度、温度分布、树脂挤压、加工/停留时间、目标产品面质量、表面质量和预浸料厚度等;成功开发出Fisipe公司高模量碳纤维预浸料产品(图4);采用掺杂碳纳米管的环氧树脂预浸渍高模量碳纤维(以环氧重量计含量高达1.5%)(图5),评估了碳纳米管的表面功能性、负载率和其他物理/化学分散技术对固化动力学、流变特性的影响,以及碳纳米管的分散与分布规律等对预浸处理和CFRP最终性能的影响。

    图4 以葡萄牙Fisipe高模量碳纤维为原料加工的预浸料

    图5 碳纳米管改性的环氧树脂基体

    在项目第二阶段,考虑到目标空间卫星子系统的应用和所需材料的特性,用高模量碳纤维预浸料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两个空间结构组件(演示用):一个支柱(作为管制造)和一个天线副反射器。这些演示器按照通常用于空间组件性能的标准程序进行了进一步的测试评估,表明良好的性能符合在材料水平(碳纤维和预浸料)确定的性能预期,并适合在工业环境中制造。

    图6 自主研发的高模量碳纤维为原料制造的空间结构件

    2.3 未来预期成效

    通过本项目两个阶段实施,预期在葡萄牙Fisipe菲西伯建立一个空间领域用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的生产基地,有可能在短期内为空间应用提供高模量碳纤维,并在中期提供超高模量碳纤维;在高模量碳纤维制造工艺中,从前驱体配方到最终纤维结构转化,将有力支持欧洲在高性能碳纤维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并提高欧洲部门在高性能碳纤维产品方面的竞争力。

    开发用于高模量/超高模量碳纤维和定制树脂配方的预浸材料的既定技术诀窍有望提高欧洲预浸料产品的创新能力。而实现高模量碳纤维和相关预浸料的工业生产和开发能力,预计将提高欧洲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新材料供应方面的技术能力;在整个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如树脂、预浸料、增强织物、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系统设计生产方面,将在欧洲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并最终成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商和集成商。

    2.4 项目其他成果

    在本项目中除了碳纤维制造商、空间结构验证的欧洲空客公司等以外,波尔图大学主要负责了碳纳米管改性环氧树脂基体研究,通过本项目实施该大学培养博士1名、硕士3名,发表了数篇学术和会议论文,毕业生情况如下:

    Susana Silva(波尔图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用于太空领域的具有增强性能的CNT/CFRP复合配方,2016年。

    Ana Isabel Moreira(波尔图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用于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碳纳米管填充高性能环氧基配方,2015年7月。

    JoãoSottomayor(波尔图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开发具有碳纳米管和纳米纤维的高性能结构–多功能复合材料的性能模型,2015年7月.

    JoãoSottomayor论文(波尔图大学机械工程硕士),论文题目:开发具有碳纳米管和纳米纤维的高性能结构–确定用于RTM工艺的纳米复合材料配方的化学流变行为,2015年7月。

相关报告
  • 《揭密欧洲最新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开发项目MAI Skelett》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德国碳纤维复合材料联盟(Carbon Composites e.V.,CCeV)是一家由企业和研究所组成的联合机构,其成员遍布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整条产业链。该联盟下设多个分支机构,MAI Carbon是其中之一。2012年1月19日经独立评审团评审,MAI Carbon通过了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前沿技术产业集群的第三轮选拔,成为五大前沿技术产业集群之一,位于慕尼黑、奥格斯堡和英戈尔施塔特三角区,计划到2020年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规模化产业集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MAI Carbon成员企业开展的联合研发项目围绕复合材料部件全生命周期,内容涉及树脂纤维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及材料回收等全产业链各环节。 MAI Carbon机构由奥迪、宝马、Premium Aerotec、空客直升机、Voith、SGL,以及IHK Swabia、德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所(LCC)、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创立,目前拥有超过120家会员单位。2012年以来,该机构成员间的联合研发项目多达39项,资助金额从几十万欧元到几百万欧元不等。 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一下MAI Carbon一项名为“MAI Skelett”的示范项目。该项目是复合材料制造商在寻求降低部件成本道路上的一次全新尝试。研究者通过不断努力,混合使用多种材料,将“合适的材料用于合适的部位”,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规模生产对自动化和功能一体化的需求。 项目简介 MAI Skelett项目获得了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190万欧元的资助,为期17个月,由宝马公司主持实施,合作企业包括P+Z Engineering公司、SGL Automotive Carbon Fibers公司、CirComp公司和Eckerle公司。该项目针对挡风玻璃上方、两个A柱之间的挡风玻璃横向框架结构开展研发工作,并形成产品和工艺示范。其设计以现有的宝马i3车型为基础,遵从该车型设计的所有功能和结构要求。目标部件不仅是车顶横向框架结构件,提供了良好的刚度(能够有效降低NVH:噪音、振动和粗糙度)、强度(帮助车顶件在压缩实验中满足撞击要求),同时可用于遮阳板、装饰件、照明线等内饰件的固定,以及为挡风玻璃、天窗和车顶外面板提供连接支持。 该项目首次提出“骨架”设计理念,采用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拉挤成型工艺,经热成型-复合模塑(overmolding)两步法,在75秒内生产出结构件,超越了前期各版本部件的工艺要求,实现了热塑性复合材料在白车身结构中的规模化应用。另外,该项目提高了白车身部件的残余应力,将其断裂方式从脆性断裂变为韧性断裂,从而改善了部件的碰撞行为。采用“骨架”设计的挡风玻璃框架弯折处有4根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棒,经复合模压工艺封装于部件内。4根拉挤棒中 ,两根靠近零件底部,两根靠近顶部,不在同一平面内,便于为部件提供扭转刚度和复杂形状的功能附件。 材料选择 项目采用价格相对较低的大丝束碳纤维为增强材料。由于50k大丝束碳纤维单丝排列紧密,树脂浸润非常困难。因此,需要结合纤维展宽技术对纤维导向进行优化,才能达到理想的预浸效果,同时保证了50%左右的高纤维体积含量。SGL掌握了这一技术,并将拉挤型材列入了其“热塑性产品备选箱”。 除了增强纤维,项目同样考察了不同种类的PA6树脂,以确保其粘度和流变特性能够对拉挤速率和产品质量进行优化。SGL的“热塑性产品备选箱”为项目提供了多种备选材料,包括碳纤维单向带、有机板、不同长度的短切纤维,以及单向碳纤维增强拉挤件。以上材料均采用SIGRAFIL 50k 碳纤维,以及适用于聚丙烯、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基体的上浆剂。而聚酰胺类热塑性树脂的种类很多,包括PA6、PA66、PA12以及PPA中的部分类型都可以作为候选材料。有些PA6甚至可以在模压过程中通过反应原位获得。 热成型和复合模塑工艺 MAI Skelett项目最初选用的材料体系为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随后,研究人员对材料组分进行了调整,使材料能够适应部件形状及不同部位承载载荷的需要。选择热成型工艺主要考虑了碳纤维需在尽量直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高强度和高刚度,因此,拉挤棒材在树脂基体流动方向上被拉伸,其端头则进行弯折和展宽处理。 第二步,需将热成型后的拉挤棒材置于红外加热器之下,并在50秒内将其加热至指定温度,随后用机械臂将其转移至注塑模具中。短切纤维树脂糊经复合模塑工艺注塑于型材之上或其周围。复合模塑环节对模具和工艺过程的精度要求极高,这样方能确保热压后的拉挤棒材位置保持不变。 拉挤棒材热成型和复合模塑两步工艺的总周期约为75秒。由于热塑性树脂基体能够在复合模塑工艺之前重熔,因此,热压处理后的拉挤棒材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部件的最终塑形 ,并与二次注塑材料连接为一体。热塑性树脂的这一特点甚至可使其与金属部件形成连接。同时,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热成型和注塑工艺同样能够获得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工艺过程的可控性,这对于规模化生产至关重要。 韧性断裂 能与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树脂糊相容的PPA和PA6树脂基拉挤型材部件韧性更佳,断裂模式也为韧性断裂。尽管韧性断裂模式的获得损失了挡风玻璃框架所能传递的部分载荷,但这却显著提高了白车身的结构完整性和综合使用性能。 尽管在项目结题报告中,宝马公司并未具体指出其倾向的材料组合,但报告总结称,最终的模拟和测试结果表明,“骨架”结构超越了单纯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部件除扭转刚度以外所有的性能指标,而扭转刚度对于挡风玻璃框架来说并非关键数据。与普通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相比,“骨架”结构部件碰撞过程的载荷水平和能量吸收水平都更为优异。同时,该部件具有韧性断裂模式,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结构的碰撞断裂性能,还明确了其断裂行为与白车身整体结构间的关系。 “骨架”设计的未来应用 在结题报告中,宝马公司称将“骨架”设计理念应用于另外6个汽车部件时,同样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和工装成本。SGL公司也建议将该技术应用于汽车及航空座椅、仪表盘、机器手臂、X光工作台等领域。 对“骨架”设计理念的研究并未止步,在随后开展的研发项目MAI Multiskelett中,该设计方法被扩展到了多轴向应力部件,重点研究了轴承部件和拉挤型材的连接部分,特别是有多条载荷路径交叉的大型结构件。此处暂不赘述。 “骨架”理念设计的挡风玻璃横向框架结构件,采用拉挤工艺和复合模塑工艺,有效缩短了工艺周期、减少了材料浪费,诠释了碳纤维在单向载荷结构件上的有效利用方式,是下一代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设计和规模化生产的典型示范。同时,将其他部件产生的碳纤维边角料用于制作复合模塑工艺所需的树脂糊,能够有效提高部件的功能性和使用性能,是提高复合材料可持续性的有效方法。
  • 《国产高强高模碳纤维拉伸模量稳定突破610GPa》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13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高性能碳纤维中试线上传来好消息,实现了拉伸强度3.70GPa、拉伸模量610GPa的PAN基超高模量碳纤维连续稳定制备,在国产高强高模碳纤维领域再次实现重大突破。 对于PAN基高强高模碳纤维,目前拉伸模量最高的两款型号产品分别是日本东丽M65J碳纤维拉伸模量为640GPa(强度3.50GPa)和日本帝人公司(原东邦)UM68纤维拉伸模量650GPa(强度3.33GPa)。 M65J和UM68两款碳纤维代表了PAN基高强高模碳纤维技术的最高水平,但是并未形成商业化产品。目前已商业化的具有最高模量的PAN基碳纤维为日本东丽M60J碳纤维(模量588GPa)。 2018年3月,宁波材料所在国内率先实现国产M60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突破,关键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近两年不懈努力,宁波材料所已经实现国产M60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小批量稳定制备。 在此基础上,宁波材料所科研人员向拉伸模量600GPa以上的更高等级超高模量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开展攻关,终于在近日实现了拉伸模量高达610GPa的PAN基超高模量碳纤维的连续稳定制备,而在线抽样产品经国内专业结构检测显示,纤维拉伸强度3.70GPa、拉伸模量高达610GPa。 截止目前,宁波材料所特种纤维事业部高性能碳纤维中试线连续化稳定的高模碳纤维产品中最高模量已达到624GPa(强度4.36GPa),该型产品的研制成功为下一步冲击国外最高技术产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