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6
  • 2023年1月1日,新疆电网风电发电量3682万千瓦时、光伏发电量3734万千瓦时,实现“零弃风、零弃光”,风光能源均实现全部上网、全额消纳。

    新疆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作为国家确定的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以及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如何立足实现“双碳”目标,用活资源禀赋优势,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新疆最为迫切的问题。2022年,新疆电力部门通过不断完善和补强电网网架、做好新能源并网、创新新能源消纳模式等为新疆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探寻路径。

    让新能源有“路”可走

    截至2023年1月3日,鄯善(吐哈)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连续安全运行八个半月时间。这是2022年新疆投运的超高压电网建设工程,它打通了鄯善、十三间房地区新能源送出通道,使鄯善新能源接纳能力实现数倍增长,从30万千瓦跃升至200万千瓦。

    翻开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图,能源资源与需求的逆向分布跃然纸上。西部能源基地与东中部负荷中心普遍相距1000—3000公里。作为中国的最西北,新疆在群山峻岭、绿洲戈壁之间,有着大量的“油盆”“气田”“煤海”,更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富矿”。曾几何时,在这里关于能源外送的讨论不绝于耳。修路,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建设“疆电外送”通道,让新疆能源有路可走就是国家电网公司给出的答案。

    自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启动“疆电外送”工作以来,先后已建成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一、第二通道、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交两直”外送通道。与此同时,还持续完善核心骨干网架,加快各级电网建设,在新疆建成750千伏变电站25座,变电容量7300多万千伏安,750千伏输电线路达到8700多千米,750千伏电网覆盖全疆14个地州,全疆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升。至此,新疆形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的主网架格局,疆电外送能力达到2500万千瓦,外送范围覆盖重庆、江苏、四川、湖南等20个省市。截至2022年度,疆电外送电量已累计1256.6亿千瓦时,新能源外送电量占比超过三成,在保障全国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和大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让新能源不再“待岗”

    2022年12月27日,在新疆哈密十三间房,国网哈密供电公司组织人员正在对即将并网的新能源场站进行最后的检查。这里,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在建起,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荒漠因为有纵横林立的风机呈现出无限“生机”。

    经历了修“路”热潮,新疆新能源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截至2022年12月底,新疆电网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065.5万千瓦,占新疆电网总装机的36.09%,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北第一。

    这么庞大的总量,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为积极促进新疆新能源发展,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一方面在充分利用新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负荷高峰时差,增加各地区新能源机组利用小时数,实现新疆东部与西部、南疆与北疆在昼夜、季节上风光互补、电力互济,做到新能源最大限度利用和优化配置。目前,新疆电网新能源利用率已提升至94.6%。另一方面,坚持新能源发电优先调度,全力保障新能源项目“能并尽并”,畅通接网工程绿色通道,推动配套电网工程和新能源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确保新能源项目“建成即并网”,全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此外,更是推出应用人工智能(AI)等10余种算法进行新能源功率预测,让新能源发电有了“天气预报”,随时掌握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出力和电量情况,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落实新疆印发的《完善我区新能源价格机制的方案》,从省内给予补贴政策,为新疆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一剂“强心剂”。

    让新能源内消外送“齐头并进”

    2022年9月26日至27日,新疆参与首批次跨省区绿色电力交易,交易绿电1150万千瓦时,为新疆丰富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打通了消纳“新通道”,也为更大规模的新疆绿色电能进入全国千百万家用电企业按下了“启动键”。

    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国网新疆电力持续扩大疆电外送规模,将丰富的风、光、煤资源转化成电能输送到远方。2022年全年,在1256.6亿千瓦时疆电外送电量中,新能源外送电量占比超过三成。

    既要让新能源上得了“网”,也要让新能源下好“网”。多年来,新疆电力始终立足疆内疆外“两个市场”,持续通过加大电力市场化和深化电能替代开拓新能源消纳空间,新能源内消外送的“齐头并进”。

    在疆内,积极推进疆内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深化风光水火协调控制,探索燃煤自备电厂与新能源绿色替代交易、跨区富余新能源现货交易、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等模式。结合区域和行业发展,稳妥有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应用“电能替代+需求响应”“新能源+电能替代”等组合技术手段服务消费侧节能降碳,促进地区低碳发展。在疆外,在全力保障好“疆电外送”通道新能源占比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白天强、夜间弱”时段性外送特点,充分利用输电通道剩余能力组织“疆电外送”助力外省电力供应,帮助用电企业拓宽碳减排路径,助力其转型升级、实现低碳零碳可持续发展。

    如今,在新疆一批批新能源项目建设正酣,一根根电网银线连接四方,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送往各地。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1918.shtml
相关报告
  • 《新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 风电光伏如何迈向下一个十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4
    • “新能源已经进入全面平价甚至是低价时代,未来10年,中国光伏+风电即将进入年新增双超100GW的高速增长期。”2023年3月2日,在第七届新能源电力发展论坛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在致辞中表示。 回溯2022年,风电光伏已然成为国内新增发电装机的主体力量,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 而在论坛现场与会嘉宾的分享中,记者注意到,业内人士对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前景依旧持乐观态度,同时,开始关注新能源电力渗透率持续提升带来的高消纳水平、电力安全、系统调峰、稳定可靠性等多重挑战的解决方案, “新能源电力发展还需不断地修正自身,持续降本增效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各种方式,参与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绿色发展,以及能源转型,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刘译阳指出。 新阶段 “3060双碳目标”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奠定了我国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的主基调,也标志着新能源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风光产业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开始加速提升。 “到今年底(2023年)光伏累计装机有望突破5亿千瓦,真正成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放眼全球,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也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刘译阳表示。 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不断提速,诸如难消纳、电网安全、系统稳定等多重挑战也开始成为了摆在产业内的一道道难题。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张世殊指出,当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还面临部分地区消纳空间不足,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困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还存在电网等项目、项目等电网和电网等规划的问题,与此同时,新能源关键设备的技术进步针对不同项目应用场景的设备选型与设计方案,均面临着新的挑战。 “例如在光伏方面,极端天气条件下光伏组件支架系统损坏时有发生,光伏组件技术路线尺寸的不同均会影响项目水平,如何通过合理选型,比选经济性从而确定关键设备正越来越重要。”张世殊表示。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亦认为,能源转型既要低碳但也要安全可靠的供应。 华能集团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张晓朝认为,“高比例的新能源需要高质量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必然是对发电侧和负荷侧的分级管理。总体来看,合规经营、‘基因工程’管理、有效的项目或产品策划管理、政策导向、有效运营管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能源巨大的发展机遇带来其技术的不断突破,尤其是在成本方面可能会超过现有的一些判断与预期。”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表示,“风电平均度电成本到2025年可能达到0.24~0.28/度的水平,2023年或到0.27左右;光伏2025年将达0.25左右,2030年基本可以做到0.2以下。” 另外,针对新能源大基地的规划情况,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王霁雪则指出,“新能源大基地规划的规模庞大,但与此同时也面临资源选择以及消纳困难的问题,从资源保障以及送出通道和消纳安排以及配套调峰都要有相应的安排。单打独斗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要走好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的联营、多电源品种一体化开发以及跨界融合等发展路径。” 新技术 对于新能源行业来说,如何降低度电成本、提升发电效率一直是核心议题,也是主要痛点。而针对当下风光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会企业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技术解决方案。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产品及市场总监唐正恺表示,“新能源全面平价后,度电成本降低之外的关注核心更多地转变为与整个电力系统的融合与配合。针对新变化,天合迭代了210N型组件、跟踪支架的创新以及储能安全的进一步管控,在增效降本的同时也通过加严测试以便更好地适应沙戈荒、海洋等极端应用场景。” “全球主流的新型电站系统,安装了光伏电站匹配的跟踪支架后,每天都会跟随太阳来转动,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极端天气,都会主动地调整,发电曲线也会通过AI智能调整,而当光伏电站配上储能之后,电站还拥有了主动调节电力分配以及应用的空间。所以,从这些技术变革看,我们光伏电站在今年可能会产生一个质变,即被动变为主动。”唐正恺如是展望光伏电站未来的技术发展路径。 而在产业上游,针对当下光伏组件的技术迭代形势,通威股份有限公司高效组件产品开发负责人夏正月指出,“PERC技术已经在渐渐退出,N型技术正占据主流,目前主流的N型技术主要为TOPCon、HJT与TBC,通威现在异质结、TOPCon以及TNC都有在做,预计今年年底电池产能达100GW、组件产能达80GW,未来将更好地把电池+组件一体化做好,为行业提供最低LCOE以及品质最优的产品。”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光伏解决方案总监于瀚博亦表示,“N型组件相比PERC,转化效率、双面率更高、功率衰减更低,其度电成本更低的同时,土地、支架、线缆成本节省则带来更低的BOS成本,预计今年晶科的N型产能将达42~50GW。” 隆基绿能中国地区部副总裁李浴辰在分享中透露,“隆基目前已经推出基于HPBC技术Hi-MO6组件,其转换效率相比PERC与TOPCon均有显著提升,无栅线和背面焊接的设计带来了更好弱光性能与更高的安全性。” “隆基始终认为这个无论是何种技术路线最终对用户需要关注的是25年或者30年电站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最优,需要聚焦产品本身的效率跟可靠性本身。而不是笃定任何一种技术路线。”李浴辰表示。 风电方面,远景能源有限公司陆上解决方案负责人翟瑞秀分享了西南地区风电发展的挑战以及综合解决方案。她认为,“我国陆上风电基地主要集中的西南地区,其面临的开发挑战是风速低、地形复杂、海拔落差大等等,针对上述挑战,远景从散热、老化、载荷、防雷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推出了更加可靠更加经济更加安全的风电机组产品。” “从规划和招标上来看整个西南区域的风电开发潜力很大的,另外也是对我们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的补充。”翟瑞秀在分享中进一步指出。 华为智能光伏中国区地面电站解决方案总监霍俊也就如何推动清洁能源大基地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探讨。 他表示,清洁能源基地具有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以及占地大&地处偏远的特征,将带来并网、运维、收益、安全四大挑战。华为大基地解决方案则通过三个融合,打造“自动驾驶”的清洁能源基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他还强调,未来新能源发展将从政策+商业驱动向商业+技术驱动转变。
  • 《我国光伏产业步入发展新阶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17
    • 2013年到2018年,我国的光伏产业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内的光伏市场在这一时期很快就升级成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在消费者思想的不断转变下,一个更有利于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更完整的市场大环境已经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曾经,我国的光伏产业还只是处在一个简单的制造环节,如今,企业更多需要思考的地方是如何将产品打入市场,如何让消费者更好地享受到光伏产品在应用中带来的红利。 政策推进光伏产业发展 我国的光伏产业能有今天这样的高速发展,政策的支持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019年,我国光伏发电建设管理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直接将光伏行业发展从舒适期带入到差异化竞争时代。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表示,我国的光伏产业要从寻求增量变成存量清洗,从拼规模、拼速度、拼价格转向拼质量、拼技术、拼效益。 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行业组织之外,一批与光伏领域相关的企业联盟、分会、中介组织及地方性行业组织不断涌现;与光伏领域相关的专业媒体、专业咨询机构、专业分析人士层出不穷;相关标准制修订速度正在加快,检测测试认证机构逐步健全。越来越多的资源和力量被投入到了我国的光伏产业领域,确保了产业在高速发展的时候能及时得到支持。 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正在经历着升级变革的关键时期,技术的进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掌握了新技术,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我国光伏产业要做好技术储备,需要政企合力。政府积极出台更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提高技术门槛和准入台阶、去除低效落后产能、加快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从融资渠道、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大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以增强中国光伏核心竞争力;支持培育科技型光伏领军企业,同时,加大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有数据表明,全球建筑活动所消耗的能源占总能耗近50%,占自然资源总消耗量的40%。凯盛集团生产的铜铟镓硒太阳能薄膜电池可以广泛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智慧农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特别是在建筑方面能成为实现未来建筑绿色、节能、环保的重要支撑。以发电建材来说,它改变了以往一味强调节能建材的理念,而是赋予了建材自我发电的功能。如今他们可以生产出16种不同颜色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光伏企业更是积极走出国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增强。 赛维集团董事长甘胜泉表示,中国光伏产业之所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世界光伏产业领导者,主要得益于三大要素:一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合,并在短短的数年间迅速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大国;二是中国光伏企业自强不息,努力开创国外市场,积极寻求在国外资本市场上融资,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领先的光伏市场的地位。 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到今年年底,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规模预计可达130GW,与2004年的1GW相比,15年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是世界范围内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面对如此庞大的国际市场,我国光伏企业也不会坐壁上观。目前,我国光伏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舞台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光伏发电也成为我国可同步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9)》中可以发现,我国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已成为全球最大投资者。 王勃华对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现在全球的光伏产业都在蓬勃发展,欧洲市场也是老树发新芽。体量大的市场越来越多了,因此一定要去开拓国外的市场,这方面我们有优势。 面对机会不断增加的国际市场,我国的光伏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甘胜泉表示,质量是企业也是行业的生命线。在日益复杂化的国际竞争下,中国光伏企业应避免粗放型发展、体量竞争的老路,走高质量发展的路线,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取信于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光伏企业在挖掘海外市场时要紧紧跟随国家战略指引,在重点区域布局和市场开拓方面,才有可能规避重大的风险。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产业链布局进行海外拓展,并建立更全面的全球销售网络。通过拓展业务线和多元化市场结构,来平抑单一国家贸易政策变化所带来的行业波动。 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光伏市场,凯盛集团选择要在开放的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用新技术占领创新制高点。 目前,我国的光伏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复杂的海外市场形势,较为分散的海外市场布局,这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机会与风险并存。把握国家政策,了解市场形势,确保产品质量,只要做到这些,企业就能有更多的机会在国际光伏市场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