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提速 成都打造城市水循环系统》

  • 来源专题:生活污水治理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3
  • 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因水而兴的城市却面临着枯水期补水不足的难题。为了让中心城区河道“四季有活水”,成都市明确了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的目标。据介绍,成都正在全面建造海绵城市,打造水系大循环系统,预计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2025年将达到50%。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同时,成都也面临着枯水期河道补水需求大,中心城区河道补水不足的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让成都中心城区中小河流“四季有活水”,让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边?不久前出台的“成都治水十条”明确,要推进雨污分流全覆盖,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力度,加快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

      去年,成都市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工程如期实现通水运行。工程完成后,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由每日40万立方米扩容至每日75万立方米,每日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35万吨,出水水质由一级A标提升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不计总氮)。如果按照锦城湖133万立方米的容积来算,现在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每天可以处理超过半个锦城湖容量的污水。而这正是成都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力度的一个缩影。

      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纲要》中明确,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2020年达到40%,至2025年达到50%。同时,至2025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50万吨/日。那么,按照《规划》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来计算,届时每天将产生125万吨再生水,假设将这些再生水回灌到河流或湖泊用于景观用水,按照锦城湖133万立方米的容积来算,一天就可灌满近1个锦城湖。

      据了解,再生水补水河道工程,将实现中心城区河道水量充足,水质提升。目前成都市正逐步完善城区雨污分流,建立起“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改造理念,完善污染防治和治理的长效监管与机制。

      “为保证再生水利用安全、高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发展,市水务局编制了《成都市污水处理回用规划》,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实施方案》。”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实施方案》成都市中心城区再生水补水河道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三期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提出锦城湖补水方案,即将第九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的出水作为锦城湖补水水源,建设一座再生水处理站深度处理后,沿绕城高速内由东向西布置压力管道,将再生水引至锦城湖,对锦城湖实施补水。

      现场直击

      打造景观水系大循环系统

      踏着曲径通幽的小径,走过傍湖而建的亭台,在武侯祠博物馆,人们可以参观了解其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景观水系大循环系统。

      武侯祠博物馆分为文化遗产区、西区园林区、锦里三部分,博物馆在整个水循环系统中改造、新建了一些沟渠,使三部分的水系统实现贯通,形成了一个内部连通的水系,使域内水景观、绿化等需要用水的部分实现全线水循环。据了解,自从武侯祠应用了景观水系大循环系统,只有自然蒸发、园林绿化会消耗部分水,而这部分水只需适时补充,无需大规模换水或靠天下雨来补水。

      专家说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建熙:

      雨污分流是支撑城市运行的基本条件

      成都为何要推进雨污分流全覆盖?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黄建熙表示,雨污分流是指接收和排放城市雨水和污水的排水设施或污雨水排水系统工程,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从经济和安全角度考虑,雨水收集后原则上应就近排入排洪河道;污水应全部收集后通过污水管道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水体。”在黄建熙看来,雨污分流的排水管设施,是确保城市排涝安全和维持城市良好水环境的保障条件。雨污水设施建设覆盖面越广,受益区域越大,服务人口越多。

相关报告
  • 《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提速 成都打造城市水循环系统》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3
    • 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因水而兴的城市却面临着枯水期补水不足的难题。为了让中心城区河道“四季有活水”,成都市明确了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的目标。据介绍,成都正在全面建造海绵城市,打造水系大循环系统,预计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2025年将达到50%。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同时,成都也面临着枯水期河道补水需求大,中心城区河道补水不足的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让成都中心城区中小河流“四季有活水”,让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边?不久前出台的“成都治水十条”明确,要推进雨污分流全覆盖,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力度,加快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   去年,成都市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工程如期实现通水运行。工程完成后,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由每日40万立方米扩容至每日75万立方米,每日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35万吨,出水水质由一级A标提升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不计总氮)。如果按照锦城湖133万立方米的容积来算,现在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每天可以处理超过半个锦城湖容量的污水。而这正是成都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力度的一个缩影。   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纲要》中明确,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2020年达到40%,至2025年达到50%。同时,至2025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50万吨/日。那么,按照《规划》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来计算,届时每天将产生125万吨再生水,假设将这些再生水回灌到河流或湖泊用于景观用水,按照锦城湖133万立方米的容积来算,一天就可灌满近1个锦城湖。   据了解,再生水补水河道工程,将实现中心城区河道水量充足,水质提升。目前成都市正逐步完善城区雨污分流,建立起“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改造理念,完善污染防治和治理的长效监管与机制。   “为保证再生水利用安全、高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发展,市水务局编制了《成都市污水处理回用规划》,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实施方案》。”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实施方案》成都市中心城区再生水补水河道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三期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提出锦城湖补水方案,即将第九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的出水作为锦城湖补水水源,建设一座再生水处理站深度处理后,沿绕城高速内由东向西布置压力管道,将再生水引至锦城湖,对锦城湖实施补水。   现场直击   打造景观水系大循环系统   踏着曲径通幽的小径,走过傍湖而建的亭台,在武侯祠博物馆,人们可以参观了解其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景观水系大循环系统。   武侯祠博物馆分为文化遗产区、西区园林区、锦里三部分,博物馆在整个水循环系统中改造、新建了一些沟渠,使三部分的水系统实现贯通,形成了一个内部连通的水系,使域内水景观、绿化等需要用水的部分实现全线水循环。据了解,自从武侯祠应用了景观水系大循环系统,只有自然蒸发、园林绿化会消耗部分水,而这部分水只需适时补充,无需大规模换水或靠天下雨来补水。   专家说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建熙:   雨污分流是支撑城市运行的基本条件   成都为何要推进雨污分流全覆盖?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黄建熙表示,雨污分流是指接收和排放城市雨水和污水的排水设施或污雨水排水系统工程,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从经济和安全角度考虑,雨水收集后原则上应就近排入排洪河道;污水应全部收集后通过污水管道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水体。”在黄建熙看来,雨污分流的排水管设施,是确保城市排涝安全和维持城市良好水环境的保障条件。雨污水设施建设覆盖面越广,受益区域越大,服务人口越多。
  • 《利用一种新型可再生联合循环系统对生物质转化为生物柴油的实验分析》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0-09-29
    • 本研究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可再生混合动力系统,通过多种方法高效地生产生物柴油。首先,抛物线槽太阳能集热器(PTC)被用作可再生能源,在太阳能蒸馏釜中生产脱盐水。然后利用PTC散发的热量和太阳能蒸馏器产生的水来生产生物柴油。最后,采用PTC/脱盐/生物柴油联合循环来产生热量和稳定功率。包含泵、混合工具等的混合系统所需的电力由光伏板提供。在启动混合系统并在棕榈和小球藻生物能源载体上进行生物柴油生产实验后,两种不同方式下的生物柴油产量百分比为:碱催化酯交换反应(79.17,81.46),酸催化酯交换反应(79.1,81.43),两步法酯交换反应(78.07,81.42),超临界酯交换反应(75.16,80.68),微乳液(76.3,81.4),电解(50.25,58.87),热解(13.677,14.833)。碱催化酯交换反应的价格最低,棕榈/小球藻的价格为0.65/0.972。在大多数方法中,棕榈基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更高(∼58)。因此,与基于小球藻的生物柴油相比,它具有更好的燃烧质量(∼44)。本研究还模拟了生物能源载体转换的各种过程。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