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科院香饮所绘制了胡椒染色体级别精细基因组图谱》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胡椒(Piper nigrum)是热带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属于胡椒目(Piperales)胡椒科(Piperaceae),该科是胡椒目中最大的一个类群。胡椒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香料之一,被誉为“香料之王”,其在香料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黑色黄金”的美誉,胡椒的生产、运输和消费从经济和文化上影响了各国及其人民的命运。胡椒起源于印度南部的热带常绿森林,现已在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小农的重要经济作物,并已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媒介作物。近几十年来,胡椒的植物化学和药理特性受到了新的关注,但对于控制其生物合成途径和积累的遗传机制了解很少,其遗传资源也相对较少。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马来西亚科学院等7家单位,结合PacBio三代测序、10X Genomics、基于直接标记和染色(DLS)的BioNano单分子光学图谱和Hi-C染色体交互捕获四种测序技术实现了胡椒染色体级别的组装,这是木兰亚纲胡椒目首次报道基因组组装的物种,基于21个典型物种的比较基因组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胡椒及其所在木兰亚纲的系统发育位置,即木兰亚纲与整个单子叶-双子叶互为姐妹关系,胡椒目与木兰目-樟目互为姐妹关系,且大约在175-187 MYA(95% HPD)发生分歧。同时,进一步通过基因家族扩增、比较转录组和序列进化分析,揭示了胡椒最主要的功能物质胡椒碱生物合成的特异性,初步阐述胡椒碱生物合成分子机理,研究结果为被子植物演化及胡椒碱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16日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相关报告
  •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绘制出小麦D基因组精细图》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小麦D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又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转座子(TE)在小麦基因组中的重要功能,研究成果将极大加速小麦重要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研究。相关研究论文于2017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植物》上。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基因组巨大而且复杂,和其他作物相比转座子含量特别高,基因组超大,这使得小麦基因组测序组装异常困难。粗山羊草是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对小麦品种改良非常重要。该研究团队在2013年完成了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该文发表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4年多来已被引用412次,成为小麦研究领域的高引论文之一。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组装的水平有限,因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入与基因组信息的利用。   近年来,该团队利用二代、三代等测序技术与最新的组装技术,对D基因组重新测序与组装,将组装质量提高210 倍,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利用高质量的组装结果,准确地进行了基因注释,构建了基因分布图、基因表达图、假基因分布图、重复序列分布图、甲基化分布图、重组率分布图和smallRNA分布图。研究发现,粗山羊草基因组中有一批基因在近期发生了复制。研究还重点分析了转座子对基因组结构、基因复制、假基因形成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有近1/2的基因中携带有TE,是已测序基因组中携带TE基因最多的物种,也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假基因数量最多的物种。TE通常还抑制基因的表达。该研究还首次把近30年来三代分子标记和之前检测到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和QTL定位到小麦D基因组上,获得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1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启动资金等项目资助。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赵光耀、邹枨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研究员贾继增、孔秀英、毛龙等为共同通讯作者。
  • 《德国研究人员绘制出欧洲玉米基因组图谱》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玉米的多样性是现代杂种优势模式与杂交育种的基础,现有超过50个玉米栽培种通常可以归为五大类:硬质玉米、马齿玉米、粉质玉米、爆裂玉米和甜玉米。在历史上,美国农民通过利用玉米的这种变异特性,基于马齿和硬质玉米种质混合池建立了现今高产的玉米带自交系。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与亥姆霍兹中心合作于2020年7月27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论文,以4个欧洲硬粒型玉米品种(F7、EP1、DK105、PE0075)为材料,组装了4个高质量的硬粒型玉米参考基因组,大小2.2~2.5Gb,N50范围为6.1~10.4Mb,共注释了46200~48000个基因,并且有43700~45900个基因(每个品种占所有基因的94.7%~98%)至少在另一个品种中具有直系同源或最佳匹配。通过与两个美国玉米带株系马齿型玉米B73和PH207的基因组进行了基因组比较分析及全基因组比对(whole-genome alignments,WGAs)分析,结果发现两种不同种质之间的泛基因组差异并划定了核心基因组和非必需基因组。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了基因组的异染色质纽,发现其位置和强度在马齿型与硬粒型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同,并且与异染色质钮周围的基因具有低表达的趋势。同时研究人员利用上述6个玉米品种并结合已发表的Mo17和W22种质资源的参考基因组进行了长末端重复序列反转录转座子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玉米基因组在不同种质资源间的动态变化。该研究所报道的硬质玉米高质量基因组补充了现有的玉米泛基因组数据库,为从基因组层面的玉米改良研究以及现代杂交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宋琪 编译自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671-9 原文标题:European maize genomes highlight intraspecies variation in repeat and gen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