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科院香饮所绘制了胡椒染色体级别精细基因组图谱》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胡椒(Piper nigrum)是热带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属于胡椒目(Piperales)胡椒科(Piperaceae),该科是胡椒目中最大的一个类群。胡椒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香料之一,被誉为“香料之王”,其在香料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黑色黄金”的美誉,胡椒的生产、运输和消费从经济和文化上影响了各国及其人民的命运。胡椒起源于印度南部的热带常绿森林,现已在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小农的重要经济作物,并已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媒介作物。近几十年来,胡椒的植物化学和药理特性受到了新的关注,但对于控制其生物合成途径和积累的遗传机制了解很少,其遗传资源也相对较少。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马来西亚科学院等7家单位,结合PacBio三代测序、10X Genomics、基于直接标记和染色(DLS)的BioNano单分子光学图谱和Hi-C染色体交互捕获四种测序技术实现了胡椒染色体级别的组装,这是木兰亚纲胡椒目首次报道基因组组装的物种,基于21个典型物种的比较基因组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胡椒及其所在木兰亚纲的系统发育位置,即木兰亚纲与整个单子叶-双子叶互为姐妹关系,胡椒目与木兰目-樟目互为姐妹关系,且大约在175-187 MYA(95% HPD)发生分歧。同时,进一步通过基因家族扩增、比较转录组和序列进化分析,揭示了胡椒最主要的功能物质胡椒碱生物合成的特异性,初步阐述胡椒碱生物合成分子机理,研究结果为被子植物演化及胡椒碱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16日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相关报告
  • 《我国获得首个染色体级别的橡胶树参考基因组图谱》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19
    •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及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6年,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和Hi-C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达到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巴西橡胶树优良品种GT1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并揭示大戟植物基因组的染色体进化、胶乳生物合成与橡胶树的驯化。 橡胶树是大戟科植物,原产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历史记载其驯化始于1896年,然后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家传播。在植物界大约2500种产胶植物中,橡胶树产生的以聚异戊二烯为主要功能成分的天然胶乳,约占全球天然橡胶的98%以上。中国的橡胶种植面积达114万公顷,居亚洲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但天然橡胶年产量不足年消费量的2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保障线(30%)。从二十一世纪初起,云南的橡胶树种植总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中国首位。 科研人员介绍,巴西橡胶树的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研究是国际上竞争激烈的热点领域。在2013-2016年期间,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的研究团队利用二代或者二代与三代测序杂合组装技术共发表了4张橡胶树的基因组草图。然而,大戟科植物基因组的染色体如何进化、为什么橡胶树能高产胶乳以及橡胶树在近一个世纪如何被驯化等问题,仍是产胶植物研究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橡胶树的高产、抗病、抗旱、抗寒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组选择育种与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也亟需获得达到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橡胶树参考基因组图谱。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云南省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立志带领的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华南农业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6年,与华大基因、美国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组测序与组装的基础上,进一步克服了橡胶树基因组庞大、高杂合与高重复等困难,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和Hi-C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达到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巴西橡胶树优良品种GT1的参考基因组序列。 与以前发表的基因组草图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该研究获得的基因组图谱在组装准确性与完整性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将组装获得的约1.47Gb的基因组序列挂载到了18条假染色体上。同时,研究进一步证实,在木薯属与橡胶属分化之前二者共同的祖先发生过古多倍化事件;通过染色体水平上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次构建了大戟植物的染色体演化模型;通过对该高质量的橡胶树参考基因组序列的分析发现,在与木薯分化之后,橡胶树基因组在最近的一千万年以来有三个LTR逆转录转座子家族发生了快速爆发,使得橡胶树基因组增大了890Mbp(约60.44%);该研究鉴定得到与整个胶乳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家族,并解析了胶乳生物合成途径及重要基因的表达式样,发现与基础代谢过程、乙烯生物合成以及与乳胶停排相关的多糖和糖蛋白凝集素活动相关基因的显着扩张。 此外,该研究还构建了第一张代表性野生和栽培橡胶树的基因组变异精准图谱,获得约1570万个高质量的SNPs。尽管橡胶树仅有一个多世纪的的驯化历史,该研究鉴定到数百个与驯化相关的候选基因,它们在栽培橡胶树中比起野生橡胶树具有极低的基因组多样性,其中有些基因与胶乳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 巴西橡胶树这一重要参考基因组的获得、胶乳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的解析、栽培和野生橡胶树基因组变异精准图谱的构建以及栽培橡胶树驯化的认识,对中国未来橡胶优异种质资源的保护、发掘与育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以“The Chromosome-based Rubber Tree Genome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Spurge Genome Evolution and Rubber Biosynthesis ” 为题发表在国际植物学顶尖刊物Molecular Plant。
  • 《农科院作科所牵头绘制出小麦D基因组精细图》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1-23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贾继增研究员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小麦D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又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转座子(TE)在小麦基因组中的重要功能,研究成果将极大加速小麦重要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研究。相关研究论文于2017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期刊上。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基因组巨大而且复杂,和其它作物相比转座子含量特别高,基因组超大,这使得小麦基因组测序组装异常困难。粗山羊草是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对小麦品种改良非常重要。该研究团队在2013年完成了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研究成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该文发表后在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4年多来已被引用412次,成为小麦研究领域的高引论文之一。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组装的水平有限,因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入与基因组信息的利用。 近年来,该团队利用二代、三代等测序技术与最新的组装技术,对D基因组重新测序与组装,将组装质量提高210 倍,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利用高质量的组装结果,准确地进行了基因注释,构建了基因分布图、基因表达图、假基因分布图、重复序列分布图、甲基化分布图、重组率分布图和smallRNA分布图。研究发现,粗山羊草基因组中有一批基因在近期发生了复制。研究还重点分析了转座子对基因组结构、基因复制、假基因形成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有近1/2的基因中携带有TE,是已测序基因组中携带TE基因最多的物种,也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假基因数量最多的物种。TE通常还抑制基因的表达。该研究还首次把近30年来三代分子标记和之前检测到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和QTL定位到小麦D基因组上,获得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1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启动资金等项目资助。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赵光耀副研究员、邹枨副研究员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贾继增研究员、孔秀英研究员、毛龙研究员等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17-0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