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系统发展出类人脑特征,会用与人相同的思维来完成任务》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24

  •   20日发表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证明,对人工智能(AI)系统施加物理限制,就像人脑必须在物理和生物限制下发育和运作一样,可让它发展出某些与人脑相似的关键特征和策略,从而解决任务。
      该系统使用计算节点,而不是真正的神经元。神经元和节点在功能上相似,包括接受输入、转换并产生输出,并且单个节点或神经元可能连接到多个其他节点或神经元。
      团队对系统应用了“物理”约束。他们给系统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任务。这是一个迷宫导航任务的简化版本,通常在研究大脑时也会用于老鼠和猕猴等动物,系统必须结合多条信息来决定到达终点的最短路径。
      当系统被要求在物理约束下执行任务时,它使用了与真实人脑相同的技巧来解决任务。例如,为了克服这些限制,人工系统开始形成集线器,这是高度连接的节点,充当跨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
      而且,节点发展出了灵活的编码方案。这意味着在不同时刻,节点可能会因迷宫的混合属性而被触发。例如,同一节点能对迷宫的多个位置进行编码,不需要专门的节点来对特定位置进行编码。这是在复杂生物体的大脑中才能看到的另一个特征。
      团队表示,这一人造大脑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他们能够理解在真实大脑中记录神经元活动时所看到的丰富而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人造大脑还让人们能够注意到在实际生物系统中不可能看到的问题。
      新系统的总体布线成本比典型的人工智能系统低得多,更接近真实的大脑。这意味着,用有限的能量资源处理大量不断变化的信息的机器人,亦可从该类脑结构中受益。
    总编辑圈点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sei.com.cn/xxjscy/rgzn/202311/t20231121_65044.html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系统自我组织,开发出复杂生物大脑的特征》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24
    • 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一项研究中,阿赫特伯格、阿卡尔卡及其同事创建了一个人工系统,旨在模拟一个非常简化的大脑模型,并应用了物理约束。他们发现,他们的系统进而发展出了某些与人类大脑相似的关键特征和策略。 该系统使用的是计算节点,而不是真正的神经元。神经元和节点的功能类似,都是接收输入、转换输入并产生输出,而且单个节点或神经元可能连接多个其他节点或神经元,所有输入的信息都要进行计算。 然而,在他们的系统中,研究人员对系统施加了 "物理 "限制。每个节点在虚拟空间中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两个节点离得越远,它们就越难沟通。这与人脑中神经元的组织方式类似。 研究人员给该系统布置了一个简单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它要完成的是一个简化版的迷宫导航任务,通常是在研究大脑时给大鼠和猕猴等动物布置的任务,它必须结合多种信息来决定到达终点的最短路线。 研究小组选择这项特殊任务的原因之一是,要完成这项任务,系统需要保持一系列要素--起始位置、终点位置和中间步骤--一旦学会可靠地完成任务,就有可能在试验的不同时刻观察到哪些节点是重要的。例如,一个特定的节点集群可能编码终点位置,而其他节点集群则编码可用路线,因此可以跟踪哪些节点在任务的不同阶段处于活动状态。 起初,系统不知道如何完成任务并会犯错。但当系统得到反馈后,它就会逐渐学会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它通过改变节点间连接的强度来学习,这与我们学习时脑细胞间连接强度的变化类似。然后,系统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任务,直到最终学会正确执行任务。 然而,在他们的系统中,物理限制意味着两个节点离得越远,就越难根据反馈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连接。在人脑中,跨越较大物理距离的连接的形成和维持都非常昂贵。 当系统被要求在这些限制条件下执行任务时,它使用了一些与真实人脑相同的技巧来解决任务。例如,为了绕过这些限制,人工系统开始发展集线器--高度连接的节点,作为整个网络传递信息的通道。 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单个节点本身的反应特征也开始发生变化:换句话说,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不再为迷宫任务的某一特定属性(如目标位置或下一个选择)编码,而是发展出一种灵活的编码方案。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时刻,节点可能会对迷宫的各种属性进行编码。例如,同一个节点可以对迷宫的多个位置进行编码,而不需要专门的节点对特定位置进行编码。这是复杂生物大脑的另一个特点。
  • 《科学思维与方法缺失已成科研发展瓶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23
    • 人们经常说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如何体现?怎样激发科学研究内生动力?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团队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方面 科技日报:怎样理解科学精神,它包含哪些内容? 王建国:要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理解科学的内涵。科学,不单单是指科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指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精神,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科学的精神。 所谓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意识,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等。 1996年,我在北京去德国的飞机上碰到的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的邻座是一位60多岁的德国老人,聊天时得知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当他在饭前打完胰岛素后拿出一张很大的记录纸时,我惊呆了。上面密密麻麻但非常清晰地记录着过去几个月来他的血糖值和胰岛素给药数据,还有血糖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记录之详尽、规范让我们有些研究生的实验记录相形见绌。到了德国后我发现,飞机上遇到的情况并非偶然,科学精神已经渗入到了德国大众的意识深层。德国人的厨房里普遍都有带刻度的容器、秤等计量工具,菜谱书籍也都有明确的配方和制作程序,而不像我们的菜谱,这个“少许”,那个“适量”。 科学精神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 耐得住寂寞、求真务实、探索……这些都是科学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除了这些,我认为团队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方面。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 随着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现在搞科研需要一批人、一个团队才能完成。团队成员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主动为了整体而甘当配角,自愿为团队放弃私利。其实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团结协作的过程,我们看到的伟大科学成果背后都是整个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以论文数和期刊评估成果违背科学精神 科技日报:怎样激发科学研究内生动力? 王建国:科学研究,有些可以形成关键技术而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人类造福;有些将来可能转变为生产力;还有一些只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自然的好奇心,但可以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很多,但大部分是把科学研究作为职业,其贡献是积累数据、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这是完全必要的。只有极少部分人是从本质上热爱科学、探求未知,他们就是喜欢科学,不求名利,研究不明白,吃不下睡不着。 现在我们热衷于过早、过度评估评价科学研究成果,早先是看发表了多少SCI论文,后来是看论文刊登在什么杂志上,产生了很多不良后果,从根本上违背了科学精神。其实,发表论文的数目和发表的期刊并不能准确反映研究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很多科研工作在多年后才能体现其价值,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在“很不起眼”的杂志上。我认为,对科学研究应该少评估、少评判、少评价,为科研工作者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如果要评价,也应该更加注重研究成果本身的科学内涵。让科学家们能真正安下心来潜心研究,为一些重大的科学目标或者技术目标去做科研,科研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激发,科研的功利性自然就会减少。 科学思维与方法的缺乏使所得结果更像“偶遇” 科技日报:我们的科研现状如何?突出的问题在哪里? 王建国:我认为,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低下,基础研究薄弱,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性成果乏善可陈,甚至学术造假,浮夸浮躁等现象频发,根本原因不仅在于科学精神缺失,科学思维与方法的缺乏也是重要因素。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拥有了很多“知识”,却没能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方法。我们很多研究工作所采用的方法难免让人联想到“奇技淫巧”,而不是源于基本原理、令人信服的科学方法,所得结果也更像是一种“偶遇”,而不是基于普遍科学原理的一种必然,很多工作甚至是将本来就复杂的现象更加复杂化,而不是简单化、条理化,没有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科学价值不大。 科学思想与方法的缺乏和我们的文化传统与推理方式有关。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学派叫名家,极其善辩,他们讨论概念的形成,追究概念的不同及其相互关系,如“白马非马”“坚白论”等,看起来很枯燥,其实很重要,可惜历来对其评价不高,甚至被认为是诡辩。逻辑推理分两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体现象中发现普遍规律,演绎推理是在普遍规律下分析个体现象。这两种方法我们掌握、应用得都不够好,我们可以从个体现象中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但上升不到科学的层面,如我们的“四大发明”;我们掌握了很多“死知识”,但不能很好地利用普遍规律去分析个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