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锌矿纳米流体包裹体—关键金属富集新机制》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16
  • 我国西南地区蕴藏丰富的稀散金属资源,包括锗、镓、铊、硒等八种关键金属。云南大学周家喜研究团队在该地区发现了这些金属的超常富集现象,为揭示其富集机制提供了重要实例。研究发现,胶状闪锌矿中存在10-20纳米的纳米流体包裹体,这些包裹体富含碱金属、卤素及其他金属元素,特别是镓和锗的含量异常高。通过多尺度分析手段,研究团队提出了纳米流体包裹体形成的新机制,分为致密液体微滴生成、纳米微滴捕获与包裹、纳米微滴内部分异与固相沉淀三个阶段。 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成矿理论,表明纳米尺度过程在成矿元素富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揭示了纳米过程的关键作用。此外,研究还表明纳米包裹体对地球化学指标(如GGIMFis温度计和硫逸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支持了传统地球化学指标在胶状闪锌矿研究中的适用性。该研究发表于国际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由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罗开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周家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联合资助。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Y1NDY0NA==&mid=2247580597&idx=1&sn=72278ae78adda804f9afd49c046ecb77&chksm=cfa3da6bf882e7cb7815d46b2c308e789f7409f25345194bcf992121093671fb26f1423cba92#rd
相关报告
  • 《闪锌矿:关键元素的宝库》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5-14
    • 闪锌矿(Sphalerite)是一种重要的锌硫化物矿石,它不仅包含锌,还富含其他关键元素如锰、镉、汞、铟、铊、镓、锗、锑、锡、铅、银和钴。尽管目前澳大利亚尚未将锌列为关键矿物,但在美国锌已是重要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镀锌钢材、太阳能光伏板和电池储能等领域。 闪锌矿形成于多种矿床类型中,从沉积矿床到古老的火山区域,甚至现代海底新形成的矿石,它还存在于源自太阳星云的陨石中。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闪锌矿具有丰富的颜色,从无色到深棕色不等,这些颜色反映了其晶体结构中的其他元素。 当前对闪锌矿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地质学家更好地理解矿液形成过程,还为开发矿产资源中的关键材料提供了新思路。过去,矿产加工和提取主要关注一两种有经济价值的元素,忽视了矿石中其他潜在的有价值成分。这导致许多重要的战略和关键元素可能仍存在于低品位资源中,如尾矿和废石堆中。 因此,充分挖掘闪锌矿的潜力可以解锁更多有价值的矿产资源,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岩浆热液矿床成矿机制及金属富集规律研究综述》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7-21
    • 岩浆热液矿床是多种重要金属和稀有金属的来源,其成矿金属的富集过程是在母岩浆源区、岩浆演化阶段还是出溶后的流体过程中发生,尚存争议。通过分析全球已报道的岩浆热液流体成分,发现金属Cu、Sn和W在成矿流体中含量显著偏高,表明在流体出溶前岩浆中已发生金属富集。这种富集可能源于岩浆源区的预富集与岩浆演化的再富集。相反,金属Mo在不同岩浆热液中的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其在岩浆源区和演化阶段未发生显著富集,成矿关键在于母岩浆的体量及流体阶段的矿质汇聚和沉淀效率。金属Zn-Pb和Fe在大多数岩浆热液中含量高,但仅部分能形成有效矿化,反映了热液演化过程对金属选择性成矿的控制作用。 此外,初始流体组成对于评估金属矿化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初始流体中高Cu(或W/Sn)含量意味着这些金属具有较高的成矿潜力。不同金属在岩浆热液系统中的富集和矿化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岩浆体量、侵位深度、岩体形貌、区域构造等。即便在流体阶段,富含某种金属的岩浆热液也可能未必最终成矿,这与含矿流体总量、流体汇集程度、围岩作用等因素有关。未来研究应关注物理过程的影响,以更全面地理解矿体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