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紧凑型太赫兹激光器可产生 120 个频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17
  • 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紧凑型太赫兹激光器,在室温下工作,可以产生 120个单独频率,跨越 0.25 至 1.3 太赫兹范围,比以前的太赫兹光源宽得多,该设备是同类产品中的第一款,将之前难以到达的电磁频谱区域引入日常应用。该研究发表在 APL Photonics上。

    这是一项产生太赫兹辐射的领先技术,由于其紧凑、高效、宽调谐范围和室温操作,这种激光器有潜力成为弥合太赫兹差距的关键技术,用于成像、安全或通信。

    图注,实验装置的示意图。镀金硅片用作分束器,将一小部分泵浦光反射到参考气体电池中,而其余部分则进入太赫兹腔

    太赫兹频率范围位于微波和红外光之间,目前大多数太赫兹光源要么非常笨重,效率低下,要么依赖低温设备来产生这些难以捉摸的调谐有限的频率。2019 年,卡帕索集团与麻省理工学院,美国陆军合作,开发了一个原型,证明太赫兹频率源可以是紧凑的、室温下操作且可广泛调谐。这项合作结合了 QCL 泵和一氧化二氮分子激光器的功能。目前的工作使该原型的调谐范围增加了三倍多。除其他进展外,这种新型激光器用甲基氟化物取代了一氧化二氮,甲基氟化物是一种与光场发生强烈反应的分子。

    “这种化合物非常擅长吸收红外线和发射太赫兹,”SEAS 的研究生、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Arman Amirzhan 说。 “通过使用无毒的甲基氟,我们提高了激光的效率和调谐范围。”

    “甲基氟作为太赫兹激光器已经使用了近 50 年,但当它被体积庞大的二氧化碳激光器泵浦时,它只会产生几个激光频率,”美国陆军光学科学高级技术专家 Henry Everitt 说。“我们报告的两项创新,一个由量子级联激光器泵浦的紧凑型激光腔,结合起来使甲基氟能够在数百条线上产生激光。”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激光器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设计的最紧凑的太赫兹激光器之一。该团队的目标是使其更加紧凑。

    SEAS 的研究助理兼首席研究员 Paul Chevalier 说:“太赫兹频率范围内,体积不到一个立方英尺的设备,将在短程通信、短程雷达、生物医学和成像方面有更多的应用。” DRS Daylight Solutions 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该论文的合著者 Timothy Day 说,“成熟、紧凑的量子级联激光器与分子激光增益介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太赫兹激光平台,其应用从基础研究到太赫兹分子检测和成像、太赫兹通信和安全等等”。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研究团队提出紧凑型太赫兹三光梳光源实现方案》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8-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黎华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和平团队合作,在太赫兹(THz)三光梳光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提出了紧凑型太赫兹三光梳光源的实现方案,构建了由三个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组成的三光梳系统,提升了信息获取能力与测量精度。研究采用片上集成的双光梳(Comb-1和Comb-2)与独立单光梳器件(Comb-3)相结合的三光梳架构,在实现样品探测功能的同时提升了系统的热稳定性。研究显示,通过自探测技术,可获得任意两组光频梳多外差混频产生的三光梳信号。 该团队采用三维和二维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了三光梳间的耦合机制。三维模拟仿真显示,对于单面金属波导THz QCL光频梳来说,光场有很大部分存在于衬底中,因此Comb-1和Comb-2通过衬底实现有效耦合。针对Comb-1(或Comb-2)与Comb-3的耦合,由于器件纳米级尺寸与厘米级间距的尺度不匹配,研究采用二维有限元仿真证实其主要通过自由空间实现耦合。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产生信噪比超过30 dB的稳定三光梳信号,具有11个梳齿模式。该太赫兹三光梳系统展现了灵活的光谱获取能力:当Comb-3作为快速探测器时,可同步获取Dual-Comb 13和Dual-Comb 23射频谱;当Comb-2作为探测器时,可获得Dual-Comb 12和Dual-Comb 23射频谱。相位噪声谱分析证实,这一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上述研究为太赫兹光谱学和精密测量等领域提供了高性能光源解决方案,并为太赫兹多光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7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激光与光子学评论》(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DOI:10.1002/lpor.202501255)。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
  • 《探索 | 混合芯片实现太赫兹波与光信号双向转换》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8-08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和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合作,研制出一款新型集成芯片,实现了太赫兹波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有助推动超高速通信、测距、高分辨光谱以及超快计算等领域的发展。 太赫兹波与光在频率范围和产生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 太赫兹波指频率在0.1太赫兹(1012赫兹)至10太赫兹之间的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中位于微波(用于WiFi等电信技术)与红外线(用于激光器和光纤)之间。光是指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部分。虽然太赫兹波在6G通信、无损检测、医疗成像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如何让其与现有光通信技术无缝衔接,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 2023年,该研究团队曾利用超薄铌酸锂光子芯片,实现了激光调控太赫兹波的突破。如今,他们更进一步:新型集成芯片就像为两种电磁波打造了“双语翻译器”,不仅能让光“说”出太赫兹波,还能把太赫兹波“译”回光信号。这种双向转换能力,标志着太赫兹—光融合技术迈上新台阶。 该芯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团队在此前研制出的铌酸锂芯片上,精巧设计了两种微米级结构:形同微型天线的传输线负责引导太赫兹波;相邻的光波导则像光纤般约束光波。二者“比邻而居”,实现了太赫兹波和光以最小的能量损失相互作用和转换。这种设计犹如在芯片上建造了“立体交通网”,让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各行其道又相互连通。 该芯片可用于开发太赫兹基雷达,实现毫米级误差测距。此外,由于“体型”小巧,还可与激光器、光调制器和探测器等光子设备兼容。进一步缩小该芯片尺寸后,可无缝集成到自动驾驶汽车中使用的下一代通信和测距系统,也有望在6G高速通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光子与太赫兹电路集成并测试于单一芯片上。产生的太赫兹辐射被背面的金镜收集,用于不同材料的谱学(或传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