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omwise达成两项合作,利用AI加快药物发现速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 李丹丹
  • 发布时间:2019-09-29
  • 9月10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药物设计公司Atomwise宣布,通过分别与SEngine Precision Medicine和OncoStatyx公司合作,创立了两家合资企业。与SEngine Precision Medicine的合作将使用从患者体内获得的细胞培养的活体肿瘤类器官(organoid)模型,检测个体化药物分子的疗效。与OncoStatyx的合作将开发三阴性乳腺癌相关蛋白的靶向抑制剂。

    Atomwise的AI技术可以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从而识别和预测那些以高亲和力结合的化学结构,让药物的研发不再受到化合物数量,以及创造和筛选这些化合物所需资源的限制。通过AI平台对更多的分子进行评估,研究人员得以发现新的治疗机会和全新的疗法。在使用Atomwise的技术和协作工作流程后,在理论上可以将过去需要数年时间的药物发现流程压缩到数周或数月。

    与SEngine Precision Medicine的合作旨在通过“体外临床试验”开创建癌症靶向新疗法,即利用从个体患者的肿瘤细胞繁衍并生长成的类器官来筛选数百种潜在的候选药物以及药物组合。SEngine将提供与癌症生长相关的基因靶点,Atomwise将使用其AI程序开发个体化的小分子抑制剂,最后这些抑制剂将在类器官模型中进行测试。

    与OncoStatyx的合作将开发针对KDM5B的小分子抑制剂。KDM5B是一种与三阴性乳腺癌相关的表观遗传调节蛋白。抑制KDM5B将重新激活肿瘤抑制蛋白HEXIM1的表达。在多种类型的实体瘤癌症(包括三阴性乳腺癌)中,HEXIM1对关闭癌症状态起到重要作用。Atomwise将使用其专有的AI技术迭代模拟药物靶点KDM5B与潜在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atomwise.com/2019/09/10/atomwise-and-oncostatyx-announce-joint-venture-to-develop-small-molecule-inhibitors-of-oncology-target-kdm5b/
相关报告
  • 《美国研究人员使用基于AI的筛选方法,提高药物发现的速度和准确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0-19
    • 据ScienceDaily网9月23日消息,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出基于AI的筛选模型AttentionSiteDTI,可加快药物发现进程,并在识别有希望的候选药物方面具有97%的准确性。该技术通过每个蛋白质结合点的语言来表示药物-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并使用深度学习来提取支配两者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特征,可帮助药物设计者确定关键的蛋白质结合位点及其功能特性,这是确定药物是否有效的关键。该模型在预先筛选潜在有效药物化合物以及加速探索新药和重新利用现有药物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期刊。
  • 《结构药剂学:从结构发现到创新设计,探索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15
    •   2023年8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与临港实验室殷宪振研究员、江西中医药大学Abid Naeem博士等合作,受邀在ACS Molecular Pharmaceutics上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Structure Pharmaceutics from Discovery to Evaluation and Design”的综述当期封面文章。   对制剂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限于常规方法多为外部观察、宏观观察,而同步辐射光源成像等先进技术为制剂研究提供了的强大的3D结构研究工具,特别是张继稳、肖体乔、Peter York等团队基于上海光源开展了10多年的研究,形成、丰富了结构药剂学理论和方法。其初期主要开展制剂结构的表征研究,“见所未见”,利用先进的三维原位成像技术,“窥见”制剂内部丰富多彩的复杂结构。同步辐射光源显微断层扫描成像具有成像精度高、成像速度快、能进行相衬成像、可实现原位无损成像等优点,是进行制剂结构最有力的方法之一,利用该方法开展了片剂、微丸、微球、粉体、纳米制剂等多种给药系统的三维结构研究,从3D结构、定量结构出发,重新认识药物制剂(图1)。   随着对制剂结构的深入研究及经验积累,结构药剂学的研究重点由制剂结构的发现,逐步转向探究制剂结构对药物的释放、靶向特征的影响及其与生物体内复杂结构的相互作用,“知其所见”,通过药物递送系统的内部结构、定量结构,加深对结构化的释药机制的理解。例如,通过观测渗透泵片释放过程中结构演变,提出了双层渗透泵片药物释放新模型——“地下河”药物释放模型,提出了符合渗透泵片由结构决定的释药机制(图2 A)。利用同步辐射光源显微断层扫描成像,凝胶骨架片释放过程中结构的演变清晰可见,整体呈现出溶蚀层、扩散层和溶胀层的典型结构(图2 B)。此外,生物体内复杂的组织生理结构、病理结构也影响着药物递送系统的体内命运。例如,由于呼吸系统气管树结构复杂,经口吸入药物微粒在肺内的沉积也受其影响,研究表明干粉吸入微粒在小鼠肺内的沉积呈现出显著的分布差异,右肺下叶药物沉积量多于其他肺叶(图2 C)。   利用前期研究成果与经验,现阶段结构药剂学研究正着力于制剂的评价与开发,设计新剂型,构建以制剂结构为基础的药品监管方法,“知以致用”。评估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体外溶出试验是最常用的评价制剂释放行为的方法,但很少关注制剂在体内溶出时的结构变化。研究者尝试从制剂结构出发,提出基于制剂结构的体内外相关性评价,并依据此策略,研究结构在动物体内的结构特征与其在体外释放度测定介质中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提供新策略(图3 A-B)。基于制剂结构的评价策略也可以用于检测片剂中的裂缝,相比于其他评价方法在此类检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图3 C)。   主要贡献者与致谢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许慧鹏、伍丽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薛艳玲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本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张继稳研究员、临港实验室殷宪振研究员和江西中医药大学Abid Naeem博士共同指导。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olpharmaceut.3c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