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贡国家实验室Adv. Energy Mater.:Li-O2体系中,过电位降低与过氧化锂结构转变的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5
  • 【引言】

    非水溶剂Li-O2电池是基于电极表面锂-氧反应(2Li + O2 ↔ Li2O2,Eθ = 2.96 V vs. Li/Li+)的新型化学电源。其可逆电化学反应伴随固态过氧化锂(Li2O2)的形成与分解,对应氧正极上的ORR和OER过程。因此其充放电过电位主要与Li2O2的形成和分解过程有关。通常,ORR的过电位约为0.3 V,OER的过电位大于1.0 V。尽管之前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固态Li2O2较低的电导率、较慢的动力学、严重的粒子团聚以及复杂的副反应产物等都会导致产生高的过电位。但是目前尚未有关于和Li2O2结构演变相关的电化学反应过程与过电位之间关系的详细研究。此外,OER的充电机制也仍不明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Pt修饰策略来调整氧正极结构,以优化电极的电催化和电输运性能。通过采用表面溅射包覆和本体体相掺杂两种不同的改性方法,显著降低了Li-O2电池的充放电过电位。另外,利用电池原位表征结合理论计算探究了电化学反应过程中Li2O2的生长与分解机制,揭示了过电位与Li2O2结构转化之间的联系。

    【成果简介】

    近日,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陆俊、Cong Liu 和Khalil Amine(共同通讯作者)等研究学者,通过对正极结构的修饰改性显著降低了Li-O2电池的过电位(0.4V)。他们通过体相掺杂成功在氮掺杂钴@石墨烯异质结构中引入了高度均匀的Pt和Pt3Co纳米组分。该结构设计能同时提高电极的电催化与电输运性能,因此电池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本文同时揭示了不同的过电位是由Li2O2的不同结构演变引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t的改性方式。这种依赖性主要归因于Pt纳米组分及其分散性对Li2O2的形成与分解机理的影响。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提供了Pt和Pt3Co对电池过电位降低的促进作用的机制见解。最后,本文总结了电池过电位与电化学反应动力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成果以“Insights into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Lithium Peroxides with Reduced Charge Overpotential in Li−O2 System”为题发表在Advance Energy Materials上。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179583.html
相关报告
  • 《《Adv. Energy Mater.》报道一种新型铝-石墨双离子电池》

    • 来源专题: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级服务
    • 编译者: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4-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唐永炳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李振声(Chun-Sing Lee)经过长时间努力,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高效、低成本储能电池。相关论文“A Novel Aluminum–Graphite Dual-Ion Battery”(《一种新型铝-石墨双离子电池》)于3月15日在线发表于《先进能源材料》期刊上(Adv. Energy Mater., 2016, DOI: 10.1002/aenm.201502588),并已申请2项PCT专利(PCT/CN2015/096887;PCT/CN2015/099967)和1项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510856238.9)。 为突破现有锂离子电池技术瓶颈,唐永炳及其团队成员张小龙、张帆经过长期研发,成功研制出一种全新的铝—石墨双离子电池(AGDIB)。这种新型AGDIB电池采用廉价且易得的石墨替代传统锂电中高成本且含重金属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或磷酸铁锂作为电池正极材料;采用铝箔同时作为电池负极材料和负极集流体;以常规锂盐和碳酸脂溶剂为电解液。该电池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正极石墨发生阴离子插层反应,而铝负极发生铝-锂合金化反应,放电过程则相反。这种新型反应机理不仅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工作电压(3.8-4.6V),同时大幅降低电池的质量、体积及制造成本,从而全面提升了全电池的能量密度。 新型铝-石墨双离子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图来源:www.siat.ac.cn 研究团队表示,初步估算该类型电池的全电池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将高达约222 Wh/kg。500 Kg重量的AGDIB电池的续航里程可达到约550公里。与传统的锂电技术相比,这种电池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生产成本降低约40-50%,同时能量密度提高至少1.3-2.0倍。若这种铝-石墨电池成功实现产业化,将大幅提升现有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以及新能源储能系统的使用性能。不过,目前该电池技术还有待优化,比如需要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等。 (摘自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Nature Energy】氧化锂升华技术为更便宜、更快速地制造电池打开了大门》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4-16
    • 【研究机构】美国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 【研究人员】Jie Xiao(PNNL/华盛顿大学教授,论文共同作者) 【核心发现】 利用氧化锂(Li?O)升华现象(固体直接气化),在常压条件下成功合成镍基锂离子电池单晶正极材料。该工艺可简化生产流程,降低30%能耗与时间成本,单晶结构使电池循环寿命显著提升。 【技术突破】升华反应机理:Li?O在850℃常压下直接气化,与富镍前驱体反应形成均质单晶结构(对比传统多晶材料的"巧克力碎饼干"式结构)性能优势:单晶材料消除晶界开裂问题,经测试循环稳定性提升40%以上成本优势:镍含量提高可降低钴依赖,原材料成本预计减少25%【产业影响】 与Albemarle公司合作验证工艺可行性,为量产高镍(>90%)锂电池提供新路径,有望推动电动汽车电池成本降至$70/kWh以下。 【原文链接】 Bingbin Wu et al, Unusual Li2O sublimation promotes single-crystal growth and sintering, Nature Energy (2025). DOI: 10.1038/s41560-025-01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