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倒逼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4
  • 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2.81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53亿千瓦,合计达5.34亿千瓦。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意味着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还将至少增加6.66亿千瓦。为此,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为推动能源电力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相融并进,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安全可靠、清洁经济、智慧开放、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高渗透率的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的电力电子设备、高速增长的直流负荷 “三高”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正在逐步形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碳中和将加速电力增长零碳化进程,发展清洁和循环经济,更需要坚强大电网和智能配电系统协同发展,相得益彰,逐步向综合能源系统演化。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过去粗犷式能源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相对偏低。目前,由于大量可再生能源出现,能源开发将向集中生产与分布式生产并重转变,根据资源的自然禀赋和负荷时空特性,新的能源必须连接到系统,或通过远距离输送,或就地到最终用户,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电网中的主要一次能源来源。优化调整电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清洁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

    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高渗透率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冲击,特别是大量分布式能源聚合体对电网运行能力和调度水平带来严峻考验,因此需加快整体电力系统结构改造,为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有力保障;分散能源资源将大量小规模资产连接到配电网,并出现新的电网参与者,如当地能源社区和消费者;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与弃电率整体呈现正相关关系,降低弃电率成为挑战,也是未来电力系统改造升级和投资布局的重点。为保障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需提升对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出力的预测精度,为机组组合和调度做好预案,也要加强对发电侧、输电侧、用户侧、储能侧的灵活性改造、建设,提升深度调峰和快速响应能力。

    为保证电能供给质量(电压、频率等),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并网发电过程中也需要必要的辅助服务,从而产生消纳成本,导致电价上升。借鉴发达国家电力系统低碳发展的标杆德国的历程,2019年,德国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突破40%,电费比2015年增长约8%。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全系统消纳成本将随着渗透率提升而增加,电力市场、价格、体制机制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将影响电网发展。

    提高现有电力系统的利用率,以达到物尽其用、提质增效是重要工作。同时,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保障可靠供电,也是电力系统面临的一大任务。

    未来电网将成为实现各能源网络有机互联的链接枢纽,以及含有源-网-荷-储的多元、非线性、时空变化、网中网的复杂大系统,是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和核心,应具有先进的人工智能装备、充足的系统灵活性、高标准的系统可靠性。

    具体而言,电网将呈现大电网、局域电网和微电网并存的电网格局:广域大电网可有机整合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时空互补性,并实现资源密集区域的电力向负荷密集区域的大容量远距离输送;局域电网和微电网可就地利用分散资源,将大量小规模资产连接到配电网,并出现新的电网参与者,如当地能源社区和消费者,形成众多的产用储一体化聚合体。

    同时,分布式能量自治单元——就地收集、存储和使用能源的微单元,成为被控制的一个简单可调度负荷,可以在数秒内作出响应,以满足电网系统需要。对于用户,微电网可以成为一个可定制的电源,向用户提供差异化(电能质量、电压等级、交直流供电模式、供电可靠性等)服务。通过能源载体的电力转换,终端用户和电网的耦合加强,反之亦然。此外,对现有电网输配电能力的提升挖潜、精益化资产管理将是重要任务。

    负荷侧:电能是未来最重要的终端能源,终端电气化是大方向,将带来新负载模式,如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其特点是短时内高功率充放电会对电网造成冲击。

    自下而上采用物联网(如电动车等可控负荷)及身联网(如健身环,心脏起博持器等)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负荷的柔性化和优化响应奠定基础。另外,直流已在用户身边,电子设备等直流负荷快速增长,风光储直柔的直流微电网和聚合体将大幅增加,大量并网主体如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电动汽车(V2G)、新型交互式用能设备等多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在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源随荷动”式传统的解决电力系统平衡问题的基本方式将出现 “荷随源动”的趋势。

    因此,应研究出台由各个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有吸引力的价格机制,让具有强大响应能力的用户参与调峰。负荷的柔性处理和主动响应将是能源电力改革的新蓝海。

    储能:储能技术是支撑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战略性技术,也是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

    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越高,调节能力越强,则越能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带来的调峰、调频和备用需求,保障电能供给质量。随着技术发展和材料革命,越来越多不同技术路线的规模化储能,如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调峰电站、氢能、碳捕集与利用技术和储能装置,以及蓄电(机械转换、化学转化等)和蓄热(水/冰蓄冷、热化学存储)等将根据不同需求在源网荷侧安装,参与控制,平衡时空变化的源与荷。因此,要加强对发、输、用侧和储能侧的灵活性建设,提升深度调峰和快速响应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将逐步演变为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交直流混合电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灵活智能控制运营成为重中之重。

    以大电网为“主干网”,以微网、能量自治单元为“局域网”,能够“即插即用”,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提供共享能量和信息平台及协作的机会。此外,大电网和微电网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地制宜成为关键。应从现有系统中唤醒沉睡的资源,实现源网荷储的高效和最大利益化的优化调节利用。

    能源和电力物理信息系统:将产生海量多源、离散的大数据,为数字化能源电力奠定基础,实现信息流、能源流、业务流融合。

    信息化对智能电网的支撑作用,正逐步由以IT技术为核心转变为以数据数字化为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信息服务模式,将由应用建设向数据分析服务模式转变,实现数字赋能。

    大量高新技术集成融合:从技术上向新一代电力系统升级,“大云物移智”等新技术将逐渐成为标配。

    其中,人-机-物高度融合,无人化、芯片传感、数字化等新技术和多功能融合的新设备、材料、新器件将层出不穷,能量的产、输、配、转换和使用均具备一定智能,能源互联网将具备“智慧、能自学习、能进化”的生命体特征。

    理想目标:向着综合能源互联体系演进,逐步实现综合能源体系。

    以电为核心、网为平台,以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结构为基础,信息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朝着低碳化、高效化、数字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清洁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形成以“能源结构生态化、产能用能一体化、资源配置高效化”为特征的全新的能源生态体系。

    回顾人类三次工业革命,都源于重大科学发现和理论突破。传统的能源竞争,就是哪里有资源,就去抢夺,甚至是战争。但是,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其竞争方式不是资源竞争,而是核心技术竞争。

    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应深刻理解“科技独立自强是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开展独立自主的创新,必须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及技术成熟性、可行性、经济性,前瞻未来发展,进而科学理智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群策群力,努力践行。应以清洁、低碳、数字、高效和物联为发展方向,以安全高效、循环可持续为驱动和目标,以研究与创新为支撑、智慧互连共享为核心,孕育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跨界融合,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同时,从基础理论、新材料、关键技术、软硬件设备到真正能复制的工程示范,探索颠覆性技术,实现能源技术自主创新,保障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电力系统理智、健康、有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以数字电网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9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应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扎实推进能源革命,亟需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挥在全社会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能源发展战略落地,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夯实基础。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 新型电力系统强调数字技术进步与用户需求驱动变革,以建设多样互动的用电体系为目标,推动“源网荷储”的互动融合和关键技术应用,更加关注电网数据价值的发现和创造。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一方面将大幅减少化石能源开发和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兼顾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另一方面将提供更加绿色低碳的能源供给,服务人民用上清洁能源,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电力是我国是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单一行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的整体进程。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选项。随着“新电气化”引领终端电能替代加速推进,终端能源绿色消费比重将持续提升,电力转型发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时代需要。能源安全就是国家安全。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步入能源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把能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成果显著,能源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能源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从而促进用能绿色低碳化,助力改善终端用能能效水平,推动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构建能源消费新格局。 数字电网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载体 2019年,南方电网公司研究提出数字电网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数字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新一代数字技术与电网技术、业务、生态融合的新型能源网络。数字电网依托强大的“电力+算力”,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手段,有效贯通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在数字物理电网、数字企业运营、数字客户服务、数字经济产业四大方面承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内大型企业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普遍选择。数字电网作为“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成为了数字技术在电力系统的代名词。新型电力系统在数字电网的支撑下,数字技术与物理系统将深度融合,整个系统表现出设备全面互联感知、系统运行规律和潜在风险精准分析、系统智慧决策、指令快速执行、业务高效协同等特色。以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电网业务、打造现代供电服务体系、开拓能源数字经济市场,是电网企业主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的当下,数字电网将有力推进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成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载体。 以数字电网为基础科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家队”,电网企业必须发挥“引领者”作用,坚持不懈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实现以数字电网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目标。 一是建立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体制机制。推动电力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建设,加快完善电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以数据要素的合规高效流动,推动电力系统中其它生产要素充分融通,实现以数据流优化电力流、业务流,进而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加强对数据资源确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数据基础制度研究,通过研究制定数据资源确权、交易、收益分类等一系列机制,充分调动电力系统数据资源流通活力。 二是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协同规划机制。完善支撑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新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支持广东海上风电积极稳妥发展,推动西南水电加快开发、沿海核电安全发展、气电合理发展。建立跨省跨区通道输送高比例绿色电力保障机制。建立新能源开发与配套电网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建立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核准绿色通道,保障新能源与配套电网项目同步核准。将新型电力系统成本分摊问题在规划阶段予以考虑,专门设立能源规划研究机构开展规划编制,建立跨部门协商工作机制,加强能源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数字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协同规划的应用,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申请、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等全流程线上审批,推动数字电网对电力系统规划建设综合研判,科学规划新能源建设规模、并网时序及空间布局。 三是建立适应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电力市场机制。建立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建立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国家电力市场建设,积极在南方、京津冀、长三角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建设区域电力市场,健全全国、省(区、市)、区域各层次电力市场体系。积极探索区域市场架构和模式。推动数字技术支撑电力现货交易、绿电交易。 四是引导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继续统筹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科学形成、准确释放价格信号,积极引导绿色能源生产消费,推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发现新能源发电上网或差价合约价格。加强研究大数据技术支撑快速、准确测算电网各环节成本应用,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下政府部门厘清电力各环节成本、有序推进电价改革、准确核定输配电价提供技术手段。 五是推动建立电碳市场协同运营和发展机制。电力市场、碳市场在核心产品属性、政策、技术、市场定位等方面联系密切,市场间的协同运营,有利于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综合调控作用。探索电碳产品互认联通机制,加强电碳市场监管模式和治理体系的统筹谋划,构建电碳计量技术体系,利用大数据加强电碳排放核算。 六是支持绿色产业技术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当前,金融服务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相关的绿色产业、节能减排等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亟需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助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拓宽支持绿色产业技术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完善绿色产业技术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强基于电力数据的碳金融体系研究。 七是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相关治理体系。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相关法律和标准体系,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提升能源产业链的监管治理能力,优化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创新环境。 南方电网公司深圳数字电网研究院承担着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重大部署,以数字电网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将通过研发创新、技术平台、软硬集成、实施运营四大体系,深耕互联网、物联网领域,具备全过程的IT服务价值创造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北京: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8
    • 电力,关系国计民生,点亮千家万户。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简称“国网北京电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部署,全力推动首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抓手,打好“开源、引电、强网、降碳、控荷”的组合拳,坚决当好推动首都能源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环球供电服务中心营业厅于2022年底建成投运,屋顶的太阳能光伏板每年可发电18万千瓦时,正常天气下可完全满足营业厅的用电需求,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吨。光伏板储能装置可实现绿电就地消纳,以直流用电场景提高用能效率,以柔性用电系统实现电力系统互联互济。光伏发电装置所发电量自发自用、余电储存,探索出一条绿色建筑领域光伏消纳、零碳运行的解决路径。营业厅投运后,100%采用绿电,用能效率较传统营业厅预计可提高近20%。这是北京市首个“光储直柔”零碳营业厅,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12个新型电力系统重点建设项目中首个竣工的项目,为国网北京电力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开好局。 2023年初,国家电网在北京通州区前疃村建成北京首个社区级“N+1”型交直流混联微电网系统,前疃村成为北京首个数字化微网“零碳”村庄。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以前疃村为试点,创新研发先进的低压柔性交直流混联微电网系统,全面打通能源互联的微循环,预计可以100%消纳“十四五”期间全村新增光伏电量并网,每年光伏并网约144万度电,相当于200户村民一年的用电量,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量约1130吨,有力带动旅游、民宿等相关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将显著提升,探索出一条电力企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之路。 “十四五”期间,国网北京电力将启动“两池两平台”建设,用新型电力系统,有效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车网互动项目,打造新型储能资源池,探索“谷段充绿电、峰段有收益、出行零成本”的电动汽车充电新模式;建设虚拟电厂项目,打造绿电消纳资源池,提升电网灵活调节能力和弹性恢复能力;建设碳监测服务中心,打造首都碳监测服务平台,实现分区域、分行业的碳排放监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能源运营中心,打造能源运营物联平台,实现能源运行状态全息感知、能效管理优质高效。 如今,电网升级、能源更新成为国网北京电力服务首都实现“双碳”目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未来,北京新型能源体系的画卷中,将留下更多“电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