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noscale Horizons》期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系统回顾了微针(Microneedles, MNs)与微流控(Microfluidics)技术在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中的融合进展,并展望了其在慢性病管理、创面治疗和远程诊断等场景的应用前景。
文章详细介绍了微针技术的类型,包括空心、孔状、仿生和多层复合型微针,分析了这些微针在提高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响应性给药和智能感知中的关键作用。同时,研究团队梳理了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在微针制造中的性能表现及其与微流控系统的适配性,并探讨了3D打印和微铣加工等先进制备技术。
文章指出,将微针作为微流控系统的“接口”,不仅显著提升了体液采集的效率与精准度,还为闭环治疗(如葡萄糖监测与胰岛素释放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强调了仿生微针在药物释放调控、组织贴合性及摩擦电驱动中的创新设计,为构建具备自适应反馈调控能力的智能治疗平台奠定了基础。此外,文中还归纳了多项在智能创伤愈合、皮肤传感、神经接口等方向的最新成果,提出通过集成AI算法、可穿戴通讯模块与生物兼容能源系统,有望实现从“诊断-决策-干预”一体化的全闭环精准医疗。
本综述为微针与微流控系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促进了多学科交叉协同,为开发下一代智能医疗可穿戴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