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压电材料开发可穿戴设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21
  • 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声音,我们到底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原来可听见的声音是作为轻微的压力波在空气中传播,当这些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三维器官(鼓膜或耳膜)使用圆形纤维层将压力波转化为机械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小骨头进入内耳,耳蜗将这些波转换为由大脑感知和处理的电信号。

     

    受人类听觉系统的启发,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Yoel Fink教授团队试图创造一种柔软、耐用、舒适且能够检测声音的织物“耳朵”。如何才能做到呢?实际上通过压电纤维编织而成的织物可能会使该想法成为现实,压电纤维会响应机械应力而发电。


    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使用压电材料开发可穿戴设备的潜力,但到目前为止,性能一直受到材料特性的限制。压电材料家族包括在机械振动时产生电信号的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聚合物,这些材料长期以来一直用于测量应力或压力。大多数压电无机材料显示出高压电性,但它们通常是刚性的、易碎的并且难以制造成纤维。相比之下,柔性聚合物很容易加工成纤维,其形状和尺寸可以调整,但通常具有比无机化合物低得多的压电性能——比无机化合物低200倍(压电系数超过2100皮库仑/牛顿)。科学家和工程师试图开发结合无机颗粒和聚合物的压电复合材料,以利用它们的优势并克服它们的局限性。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些混合材料的压电性能仍远低于预期。“混合物规则”通常用于预测理想复合材料的性能,但似乎在功能性压电混合材料的设计和开发中,这一规则已被打破,压电性或柔韧性以及纤维可加工性都会受到影响。

     

    大多数由聚合物或复合材料制成的柔性压电声学传感器都可以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输出,但它们的性能对于真正的可穿戴电子产品来说是有限的。制造具有最佳压电性能的聚合物纤维的一种简单有效的策略称为热拉伸。在这个过程中,材料先被加热至柔软状态,然后以恒定的速度拉伸,最后伸长成直径均匀的纤维。拉伸和极化的结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使大分子链及其晶体结构在形成时沿着纤维的轴定向,以及诱导电偶极子。这导致响应于机械刺激的电荷流量增加。

     

    鉴于此,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Yoel Fink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织物,该织物可用作灵敏的可听麦克风,同时保留织物的传统品质,例如可机洗性和悬垂性。织物介质由棉经纬纱中的高杨氏模量纺织纱线组成,将可听频率的107个大气压的微弱压力波转换为低阶机械振动模式。织入织物的是热拉伸复合压电纤维,它与织物贴合并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光纤灵敏度的关键是弹性包层,它将机械应力集中在压电复合材料层中,压电电荷系数约为46 皮库仑/牛顿。由于纤维占织物体积的比例不到0.1%,单根纤维拉丝可实现数十平方米的织物麦克风。三种不同的应用体现了这项研究的实用性:具有双声学纤维的机织衬衫测量声脉冲的精确方向,在用作声音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两种织物之间建立双向通信,以及听诊心脏声音信号的衬衫。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Single fibre enables acoustic fabrics via nanometre-scale vibrations”发表在最新一期《Nature》上。中国留学生Wei Yan为第一作者。

相关报告
  •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为可穿戴设备供电的“液态电子”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9
    • CINNO Research 产业资讯,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NIMS)旗下的国际材料纳米建筑研究中心(WPI-MAN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为新一代可穿戴电子移动设备供电的“液态电子”材料。 根据外媒Wearable Technologies报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设计人员在一些自供电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上集成柔性机电器件(包括诸如起搏器,手术工具,肌肉驱动的能量采集器,通信设备和智能纺织品等的医疗传感器)。 这种新型“液态驻极体”材料具有机电和电声性能,同时它还具有非常好的柔韧性和拉伸性,这些特性对于电子设备可靠持久的电源设计至关重要。 驻极体是为机电设备供电的关键部件,它在工作时就像电池或和永磁体对应的“永电体”一样。 在这种装置中使用的驻极体通常是一些由绝缘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固态膜。不过现在来看,液态驻极体材料应该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它具有柔韧性和拉伸性,这种方案可以极大地提高其所供电设备的可用性。此外,液态材料还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优势,比如分子的快速扩散性能,易于加工、没有缺陷和高可变形性,这些都是柔性/可拉伸设备技术的迫切需求。 MANA的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生产驻极体的新方法,他们使用带电荷的液态卟啉的π屏蔽单元(Shielded Pi-unit)来制作驻极体。实际上,研究人员制作这种液态驻极体是为了确认其机电和电声性能。他们用疏水和绝缘的大体积烷基侧链屏蔽了其π核,这样可以让液体卟啉存储电荷。
  • 《新科技和新材料赋予柔性可穿戴设备新的发展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18
    • 由于5G技术的商用化影响下,以虚拟现实、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迎来了全新阶段,整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对当前可穿戴电子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具科技感和实用性。于是,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应运而生。 在很多人眼中,可穿戴设备似乎只能应用在家居休闲、影视娱乐等场景,与其它领域似乎没有关联。事实上,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功能的完善,可穿戴设备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可能性凸显出来。厂商若想进一步发展,还得考虑产品形态和使用功能性。 目前,智能移动端对于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大手机厂商也加紧该方面的研究工程,争取早日推出柔性手机。现在的手机还是以刚性材料为主,而未来人们想象的可穿戴手机是直接粘在身体或衣服的某个位置,使用时需要说出开机指令即可,操作流程更为简便。 以当前的科学技术远远无法满足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要求,特别是电池技术。柔性电子设备需要电池能随意变换弯曲,发展一种新的柔性电池技术是重中之重。尽管电池技术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仍然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新科技与新材料赋予柔性电池技术新的发展机遇。 业界人士公认的“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应用在电池技术领域是被人们所看好的。石墨烯是目前发现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柔性电池技术的突破也是石墨烯材料的一大进步。目前,石墨烯在电池领域的研究已有多项技术突破了。 石墨烯材料的出现是未来科技革命的重点,让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成为一种现实,还有一段路要走。相信在未来,我们能感受智能科技带来的健康、安全、舒适、新潮的生活方式。科技的发展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