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经济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03
  • 储能技术可以提高常规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储能电站能够对电力系统起到多重作用,并产生多种复杂的价值流,但是,目前关于电力储能的评价方法仍以成本-效益评价为主,将储能电站孤立出来研究经济性,忽略其多重作用和多种价值的特性。缺少合理的评价方法是导致我国目前储能商业模式不清晰、储能政策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该问题,储能研发中心研究团队开展了我国电力体制下的储能在中长时间尺度的作用、价值和经济性研究,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贡献,为我国储能商业模型的选择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人员采用最优潮流模型构建了电力生产和传输的燃煤消耗、启动与停机、环境保护、旋转备用、热备用、深度调峰、启停调峰和电力传输损耗等各项成本,建立了储能电站的运行和辅助服务能力约束模型,提出了采用对比法分析了储能电站在电力价值链中的分布情况。图1对比了电力储能在典型省份中的贡献分布,由图可见,电力储能的主要贡献在于缩减火电机组的燃料成本和启停成本。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发现,电力储能在广东省的贡献最高,吉林省次之;甘肃省、河北省和湖南省产生的贡献较为相近;在江苏省产生的贡献最小。

      进一步分析了储能电站在国内现行的不同电价机制下的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两部制电价下,储能电站在多数省份都有较好的经济性;而仅采用分时电价下,仅有江苏和湖南两个省份建设的储能电站经济可行。

      综上可见,在当前的调度方法和补偿机制下,中国大多数省份的储能电站收益均低于其带来的真实贡献。因此,基于全部贡献驱动的电价机制,从全电网生产成本缩减的角度来给予电力储能补偿,将储能带来的好处归于储能电站,该电价机制较传统电价机制更加能够促使储能技术在电力生产和传输等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

      研究人员认为,储能在短时间尺度内的作用(如电网频率调节、电压和无功支持等)并未考虑在上述研究中,因此仍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储能贡献评价体系。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上。该项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B0903605)和中国科学院清洁能源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A21070200)等支持。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水系锌离子储能器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联合重庆理工大学周志明教授,采用原位两步活化策略制备了一种分级多孔碳正极材料,基于该材料的水系锌离子杂化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储能性能。相关研究成果In Situ Two-Step Activation Strategy Boosting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Cathode for an Aqueous Zn-Based Hybrid Energy Storage Device with High Capacity and Ultra-Long Cycling Life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Small上(DOI: 10.1002/smll.202003174,IF: 11.459)。 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促使基于储量丰富的非锂碱(土)金属离子的新型储能器件的研究发展。考虑到水系电解液的高安全性、低成本,以及锌具有环境友好、与水溶液良好的兼容性、高的理论比容量等优点,开发水系锌离子杂化储能器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活性碳正极材料的比容量较低,从而限制了水系锌离子杂化储能器件的发展。 鉴于此,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刘齐荣博士、周小燕等考虑到活性碳材料储存离子的能力依赖于其多孔结构,提出了一种原位两步活化策略,设计了一种具有合理微孔/介孔孔径分布的分级多孔碳材料(HPAC)。该策略一方面有效控制了孔结构及孔径分布,另一方面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并且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与锌负极组装成的水系锌离子杂化储能器件表现出高比容量(231 mAh g-1@0.5A g-1)、优异的倍率性能(119 mAh g-1@20 A g-1)以及长循环寿命(180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70%)。该研究工作对开发环境友好、低成本以及高安全的储能器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等科技项目资助。 水系锌离子杂化储能器件工作原理示意图(a)以及对应充放电曲线(b),充放电过程中的原位Raman谱(c),与其它杂化储能器件的倍率性能对比(d),与其它水系锌离子储能器件的性能对比(e)
  • 《大连化物所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3-14
    • 近日,大连化物所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 (DNL1901) 陈萍研究员、吴国涛研究员团队在储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多组分氢化物复合,显著改善了毫克 (NH 2) 2-立储氢材料的吸脱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 实现了 100 ℃ 以下可逆吸脱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 (DOI: 10.1002/aenm.201602456) 上。   氢是一种洁净的能源载体能够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得到有效的储存与利用。但是氢气在凝聚态物质中高效存储目前仍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瓶颈。由该研究团队设计的金属氨基化合物储氢体系中,镁 (NH 2) 2-立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 (5.6wt%) 和较好的可逆性、 被认为是最具车载实用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但是该体系仍需要较高的吸氢温度 (150 ℃) 和放氢温度 (180 ℃) 因此利用燃料电池的废热不足以为加氢及脱氢提供热源。近年来,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对该材料进行研究力图改善材料脱氢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