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多地下水道污泥测出含放射性物质_中国环境新闻网》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4-13

  •  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核废水将排入大海,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焚烧放射性废物产生的焚烧灰也被存放在城市下水道中。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关东地区枥木、千叶、群马、神奈川、茨城等5县内下水道产生的污泥中曾被检测出含有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
      原来,从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不断增加的核污染水中,清除出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泥(泥浆)越来越多,用于储存污泥的设备已经接近容纳极限。
      而日本东电将这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泥进行焚烧处理。截至目前,共产生了约3.42万吨焚烧灰。由于未能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无法在港湾或山林填埋处理,只能在一些城市下水道设施内暂时保管。
      据日本媒体1月下旬的相关报道,存储用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对核污染水进行净化时产生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泥状废弃物被存放在“废旧吸附塔暂时保管设施”。这个设施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4号机组南侧高地。东电员工在采访中介绍说:“设施里有高性能容器(HIC),里面装的是泥浆。在决定处理方法之前,将暂时存放在这里。”
      这个临时保管设施外面是一堵大坝般的巨大水泥墙,高达7.7米,宽近30米,据称进深有100米以上。
      据东电称,净化核污染水后产生的泥浆表面含有平均每小时超过10毫西弗的放射物,5个小时左右就能让核电站工作人员达到一年核辐射量的上限,因此泥浆需要保管在能屏蔽放射线的混凝土罐中。
      据报道,最近一年,HIC平均2天就会增加1个。截至今年3月2日,HIC有4143个,达到了总容量(4192个)的98%以上。今年春天就有可能达到极限。为此,东电决定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泥浆进行焚烧处理。
      业内一些专家表达了对这种处理方式的担忧:在焚烧这些污泥的过程中,放射性物质会被释放到空气中,形成一种称为飞灰的物质。这种物质富含放射性同位素,并且可以在大气中传播很远的距离,从而使周围地区的人们暴露在放射性污染之中。此外,其中的铀、钚等元素还具有极长的半衰期,这意味着它们会持续辐射数十年或数百年,对环境和人体造成长期的危害。
      许多国家已经限制了焚烧放射性污泥的行为。例如,在欧洲,一些国家规定将这些污泥封存在特殊容器中,以防止其进入环境。
      然而,这些污泥又无法被安全地填埋,因为它们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于是,东电将这些污泥焚烧处理,焚烧产生的3.42万吨焚烧灰被暂时保存在下水道中,造成这些地区的下水道污泥检测出放射性物质。
      4月5日,日本民众在东电总部前集会抗议反对核污染水排放入海,要求东京电力公司承担核事故责任。

  • 原文来源:http://www.cfej.net/lvse/gjhjxw/202304/t20230411_1025958.shtml
相关报告
  • 《资深核专家:日本政府故意扭曲福岛核污水中放射性氚所存在的风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19
    • 由日本担任轮值主席国的七国集团(G7)峰会即将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老家广岛召开。然而饱尝核灾害痛苦的日本并未吸取教训,执意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来自日本国内外的反对声与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日本议员和国际核问题专家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反对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排海”并非唯一处理方式,用地球的未来做实验的行为无法接受。民众公开发出反对声音、诉诸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途径可视为阻止日本政府执意“排海”的有效方法。 “我反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日本茨城县议会议员玉造顺一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称,他所在的茨城县及其周边曾发生过两起核事故。第一次是1999年9月东海村JCO核燃料制备厂发生的临界事故;第二次则是2011年3月发生的福岛核事故。这两起事故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因担心茨城县生产的食物含有有害健康的放射性物质,选购的消费者大幅减少。还有人因担心茨城县境内的安全问题,不再来此旅游。 “为挽回两起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多年来当地各界人士一直在积极努力。”玉造顺一说,“这次如果把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可以想见茨城县的渔业、农林业、工商业、观光业等诸多行业必将受到影响。” 图为渔民在福岛县磐城市小名滨渔港作业。邢晓婧/摄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组织日本办公室资深核专家肖恩·伯尼(Shaun Burnie)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东电”)至今未能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无视福岛当地民众、尤其是渔业团体的反对意见,执意将大量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此举令人担忧。福岛核污染水中所含的钚、锶、碘等放射性元素和同位素有害于环境和生命,其中碳-14的半衰期长达5700年。这意味着即便今后历经200多代人,依然可以检测出来自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碳-14。他说,“这种利用地球的未来进行实验的行为,让人无法接受。” 玉造顺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日本政府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决定,当地渔业、观光业等相关产业的人士深表担忧。茨城县北茨城市的大津渔港与福岛县磐城市南部地区接壤,在市场流通时,福岛水产品和茨城水产品被统称为“常盘水产”(注:日本东海岸福岛县和茨城县的部分地区统称为“常盘”),在外界看来,茨城县水产和福岛县水产几乎没有差别。 大津渔业协会则表示,海洋没有界限,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必将导致茨城县的产品遭受“风评被害”(指因谣言使相关焦点人物或团体受到名誉、经济等损失),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茨城县渔民表示,这里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仅有70公里,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也将阻断茨城县水产品的销路。 图为福岛县磐城市的“常盘水产”卖场,海产品却来自俄罗斯、美国等国。邢晓婧/摄 “日本政府和东电故意扭曲了放射性氚所存在的风险。”肖恩·伯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只关注于氚可能带来的外部伤害,可实际上,当氚进入植物、动物、海藻、鱼贝类以及人类体内时,才是问题所在。”正如科学文献所示,有机结合的氚有可能进行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氚在细胞内可以反复破坏DNA结构,其危险性远高于日本政府和东电口中所说的那样。而且,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放时间也会比预计的30年更长。 肖恩·伯尼解释说,福岛核电站的地下水每天都在累积,按照目前日均100吨计算,一年就是3.65万吨,到2053年或将增加100万吨含有放射性核素的核污染水。日本政府和东电没有解释将如何处理这些地下水,但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仍会提议排海。“这一根本性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场危机就没有尽头。”这位资深核专家说,“福岛第一核电站及其周边有能力建造更多储水罐,核污染水可以长期储存,‘排海’并非福岛核污染水的唯一处理方式。” 肖恩·伯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将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性的严重影响,而更大的辐射危险则来自于核燃料碎片。这些总量为600至1100吨的放射性物质对太平洋构成了巨大威胁。 他认为,日本政府和东电制定的废炉计划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没有可靠的技术可以将核燃料碎片从反应堆中移除,因此这些碎片将残留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福岛第一核电站多年来不时出现问题,让公众意识到核灾仍在继续,这让人们对本来就缺乏信赖的废炉计划进一步产生质疑。 那么,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缘何不顾国内外强烈反对,执意排海计划?肖恩·伯尼说,日本政府和东电希望民众相信,福岛的核灾难已经结束,废炉工作正在推进。这么做的原因之一在于,日本希望尽可能多地重启核反应堆,争取在2030年达到全国电力需求的20%至22%。 日本政府和福岛县之间达成协议,承诺在2051年之前拆除福岛第一核电站并将其从福岛县内移除。“这是不可能的。”肖恩·伯尼说,“可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然坚持向外界传达一种信息——相信这一切会发生,但却没有可靠的技术或工程计划来证明这些事情究竟会如何完成。”他进一步表示,“这实际上是日本政府给本国国民和亚太地区民众传达的危险错觉。” 玉造顺一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排海”虽然是综合考虑做出的决定,但财政负担轻、成本低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强调称,为了让当地人安心地生活和工作,今后他将坚持反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立场,在茨城县议会上继续向日本政府发问,同时还会积极参加反对排海的市民抗议活动。 肖恩·伯尼从事核问题研究已有近40年,在谈及针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应对方案时,肖恩·伯尼坦言,当务之急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认识到核污染水的真正危害,以科学为基础,准确普及相关知识。民众和民间团体敢于公开并持续地发出反对声音至关重要。此外,诉诸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法律途径也可能是迫使日本政府放弃“排海”的有效方法。
  • 《全球低碳能源转型“危机并存”_中国环境新闻网》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lhy
    • 发布时间:2020-05-09
    •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响,全球按下“暂停键”。经济活动的大幅减少,虽然暂时明显减少了碳排放,却也给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加之近期化石能源市场、金融市场出现的剧烈波动,更令诸多低碳能源产业再次承压。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正面临着新的考验。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全球各国逐步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低碳能源业在其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有业界人士分析指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低碳能源转型或许能够“化危为机”,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活动几近停滞,进而导致碳排放量明显下降。以欧盟为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减少了58%。不过,业界分析认为,当前碳排放量的大幅下滑是“短暂而不可持续的”,全球减排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去年底分别发布的报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已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已经达到了工业化前水平的147%。第二大长寿命温室气体甲烷,在大气中的含量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工业化前水平的259%。  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同时显示,2015—2019年间,由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速明显高于2015年以前,全球的平均气温也不断上升,使得2015—2019年期间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  能源基金会中国总裁邹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上,近5年间,全球的减排发展进程是比较平缓的。相较《巴黎协定》达成前,并没有明显变化。全球碳排放的绝对值仍然在增长,只是增速不断放缓。  从几个主要经济体来看,欧盟仍然按照原有的进程推进减排,排放总趋势也处于下行通道。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也在持续下降。但美国却因为废除了奥巴马时期两个减排最重要的政策——清洁电力计划和燃油经济性的CAFE标准,导致减排力度大打折扣。  邹骥表示:“总体而言,过去5年间,世界经济形势绝大部分都处于下行压力之下,所以对化石能源的需求相对宽松。在这种情况下,排放增长乏力,尽管排放绝对量继续上升,但增长率趋缓。”  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9年底发布的报告警告,如果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2020—2030年不能以每年7.6%的水平下降,世界将无法实现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  低碳能源危中有机  在减排压力不减的同时,今年以来,低碳能源产业发展却因疫情影响出现了放缓的态势。  包括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全球风能理事会在内的多家行业组织和分析机构均预计,受疫情影响,今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很难“复制”过去几年的新增装机规模。其中,市场研究机构雷斯塔能源将对今年光伏、风电的新增装机规模预测,下调至与去年持平。还有咨询机构预计,受今年新增投资减少“拖累”,明年风电和光伏项目的投产量将减少10%左右。另据伍德麦肯兹的预计,今年全球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可能也将下降19%左右。  不过,在邹骥看来,今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全球持续推进减排造成了一定困扰,但也有可能“化危为机”。  “当前阶段,受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等影响,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处于需求缓和的宽松状态 ,且这一趋势很有可能会持续1—3年。这对推进低碳能源转型其实是个机会窗口。”他表示,“这就有条件加速非化石能源转型,加大对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各国而言,可以有效引导和利用经济刺激计划,在其中加入更多低碳、绿色的元素,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降低排放,推进能源转型。”  据了解,近日,欧洲的商界领袖、工会和民间组织人员等数百人已联名呼吁欧盟,希望将绿色投资作为今后重振经济的重点。而我国已经展开了相关行动。其中,国家电网宣布其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811亿元,将重点解决部分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问题。  中国低碳转型前景可期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低碳能源转型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根据国家能源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已达2.1亿千瓦,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2.04亿千瓦。  而今年以来,我国的率先复工复产,也极大缓解了太阳能电池板、风机、储能电池等重要清洁能源设备供应的压力,并被业界普遍看好,有望带动未来几个季度的市场增长。  另外,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虽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2000—2018年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仍在增长,但2018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已提前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邹骥指出,经历了今年的巨大变化,全球各国的低碳能源转型进程可能会拉开差距。“不过现在做结论还为时过早。未来还要看哪个国家的决策、计划更智慧,更富有远见,执行能力也更强。”  针对未来我国进一步推进低碳能源转型,邹骥建议,首先,应加速电网、电源建设,持续深化电改,突破隔墙售电,有效增强可在生能源电力的竞争力,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创造新机遇。其次,加速直流特高压输电建设,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优先上网,优先输送三北地区远途的可再生能源。三是推动新型绿色低碳城镇化发展,吸引劳动力进入,结合城市圈安居工程拉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同时,鼓励广大农村地区安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站,推广微电网、多能互补系统的应用,以可再生能源扶贫、改善低收入农村居民的用能。  邹骥表示:“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仍有提升潜力。要真正贯彻生态文明的战略布局,就必须得有紧迫性。未来5—10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可再生能源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