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谷歌2020学术指标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20
  • 一年一度的谷歌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响力TOP 100榜单出炉了!

    虽然谷歌学术每年都会出这样一期榜单,但今年的榜单,对AI学界和业界尤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2020年,可以说是AI顶会的丰收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无法开展线下会议,专家学者们缺失了面对面进行交流探讨的机会,但今年的AI顶会的规模基本上都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水平。无论是参与的人数、投稿的论文数、评审团成员数、影响力等等,都大有提升。

    这样的结果,也带动了AI顶会在顶级学术会议地位的提升。这一点,从谷歌学术发布的2020最新学术期刊、会议影响力榜单上,得到了非常显著的体现,无疑为AI学界和业界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人工智能顶会黑马迭出,Cell和Nature子刊也被甩在身后。

    总榜单上,万年四兄弟Nature、NEJM、Science和柳叶刀依旧把持着顶级期刊的冠军、亚军和季军和第四的位置,并且这4家的h5-指数和h5-中位数相比去年均有提升。

    虽然前四名没有变化,但接下来,黑马出现了!

    CVPR从去年的第10位,一跃升到TOP 5,将Nature Communication和Cell都踩在脚下。h5-指数差一点儿就超越了柳叶刀,而h5-中位数更是直接超越柳叶刀、直逼第三名Science。如果按照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不仅柳叶刀第四名的位置不保,甚至连季军宝座恐怕也要易主。

    本届榜单还有一匹黑马,那就是ICLR。虽然在总榜单上的位置不算很高,并没有进入TOP 10,却是进步最大的AI顶会!总榜从42直接进入TOP 20,连跳15级;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子榜单TOP 20里,也是从13名直接进入第三!

    从榜单上可以看到,CVPR、ICLR、NeurIPS、ICCV等几大AI顶会均表现不俗,排名相比去年均出现了大幅的提升,只有ECCV排名略微下降。

    此外,今年的榜单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AI顶会ACL以及AAAI首次上榜,分别位列72以及96。

相关报告
  • 《独家发布!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系列:学科水平排名 》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23
    • 双一流建设以来,众多高校摩拳擦掌,大力建设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推动学科整体实力提升。2020年是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收官之年,中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成效如何?基于5月15日发布的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本文从中提取了学科水平模块的排名。 排名方法 学科水平是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十大模块之一,2020软科中国大学学科水平排名包含14项指标,包括学科规模、学科实力、学科精度3个维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榜单纳入的排名对象,是被纳入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且有学术型硕士点的高校(不含艺术类)。 学科水平排名前30名的大学均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可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绝对代表了中国高校学科水平的最高成就。其中北京大学凭借学科精度维度的优势稳居榜首;而今年首次跻身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十强的武汉大学,则凭借学科规模和学科实力两个维度的优秀得分,名列学科水平排名的第5名;此外四川大学在学科水平方面的表现亦可圈可点,尤其是学科规模维度的得分仅次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最终名列学科水平第9名!川大的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均为国内一流学科。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师范类最高学府,学科水平亦不可小视,尤其学科精度维度的得分仅次于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和人大,最终以学科水平第11名的成绩拿下师范类院校冠军。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科水平排名也颇有可道之处。排名最靠前的是江南名校——苏州大学。苏大历来重视学科建设,其设计学、软件工程、基础医学、化学、物理学、法学均为国内一流学科,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苏大力压群雄拿下了“最强地方高校”的称号。 排名35的西南大学则是一流学科高校中排名最靠前的西部院校,西南大学由西南农学院(袁隆平院士的母校)和西南师范大学合并而来,其校史可追溯到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西南大学拥有可观的学科规模和强大的学科实力,有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国内一流学科,其中教育学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力压众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名第3。在农学类和师范类方面,西南大学可以说聚集了整个西南地区的精华,堪称西部地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一张王牌。 排名38的北京交通大学拥有非常突出的学科优势。北交大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其系统科学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多次蝉联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冠军,可谓江湖地位稳固!此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实力也不俗。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理工类院校中,北京交通大学一骑绝尘,学科精度非常高。 中国矿业大学以百强榜单排名44的成绩摘得一流学科建设理工类高校的榜眼。矿大素来以矿业工程等工科类学科闻名,其矿业工程在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连续2年蝉联第一。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也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另外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也进入学科评估A类行列。 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流学科高校中师范类的翘楚,在本榜名列第39位。建校百余年来,南京师范大学践行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的光荣使命,陶行知、江谦等著名教育学者曾在此深耕。目前南师大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地理学,而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五大学科均同时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行列和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 单科性大学中的学科水平王者 单科性大学在学科水平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为方便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比对,软科再从学科水平的排名当中提取了医药类、财经类和语言类三大类单科性高校的学科水平五强。 我国医药类大学整体的学科实力较强,在本次排名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均进入学科水平百强之列。上海中医药大学凭借在学科精度维度遥遥领先的优势,在医药类院校的学科水平排名中位居第1。 上海中医药大学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三大国内一流学科,其中中医学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中西医结合位列全国第2。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拥有4名两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9名上海市名中医,学科实力在不断壮大。 一直以来受关注度颇高的财经类高校在学科水平排名中表现也颇为不俗,五强高校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进入榜单百强,此外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五所大学联合构筑了中国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实力巅峰。 拔得头筹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素有中国国际贸易“黄埔军校”之称,拥有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4个国内一流学科,其中应用经济学在中国最好学科水平排名中位列国内第三,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 语言类高校通常学科门类比较集中,学科规模维度不占优势。但传统语言类名校在学科实力和学科精度维度上仍有非常不错的得分。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是语言类大学中学科水平排名的前三甲。为首的中国传媒大学,其新闻传播学长期稳居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1,艺术学理论和戏剧与影视学亦为国内A类学科;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均为国内一流学科,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该学科排名为全国第1。 一流学科造就一流大学,学科水平与大学水平密切关联。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学科水平模块的排名,能为判断高校的学科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权威发布: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15
    • (2020年5月15日)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今日正式发布“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占据主榜(即综合性大学排名)前三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位列医药类大学排名第一,上海财经大学位居财经类大学排名榜首,北京外国语大学名列语言类大学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位列政法类大学排名榜首,中央民族大学占据民族类大学排名首位,上海体育学院领跑体育类大学排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中国合作办学大学排名中夺冠。 “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对象是中国1200多所本科层次的高校,为恰当反映高校在学校性质和学校类型上的差异、确保排名的公平性,软科首次将1200多所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大学、7类单科性大学、3类非公办大学,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分别排名。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源自软科自主研发的大学可视化评价分析专利技术,依托“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数据支持,设置了十大评价模块,细分30个评价维度,内嵌上百项评价指标,涉及数百个评价变量,是对中国大学办学水平的立体化监测评价。软科创始人程莹介绍:“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导向是反映当前中国高校的核心使命,回应外部群体对大学的价值期待,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突出强调服务国家是软科排名指标体系的两个最重要特点。” 传统名校地位稳固,85所双一流高校位列百强 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的上榜高校共有567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占据前三,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四,南京大学凭借在人才培养模块的卓越表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五。其他位列全国前十名的大学依次为复旦大学(第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华中科技大学(第八)、武汉大学(第九)、中山大学(第十)。 “双一流”高校在排名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百强高校中有85所为“双一流”高校。领先的三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33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5名)、南京理工大学(36名)。排名最高的地方高校是苏州大学(38名)和上海大学(45名)。15所非“双一流”高校凭借强劲的综合实力跻身百强,表现最好的三所为南方科技大学(46名)、上海科技大学(62名)、深圳大学(6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