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研究识别从海洋中喷出的细菌和病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6-22
  • 5月22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报道称,当海浪破碎时,某些特定类群的细菌和病毒很容易被喷射到大气中。

    来自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J. Craig Venter研究所(JCVI)的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利用其开发的独特海洋-大气界面波浪形成设备,在34天内建立了浮游植物水华环境进行了该实验。几天之后,科学家们发现这一“模拟海洋”装置开始喷射出一些特定类群的细菌,如放线菌和棒状杆菌等。这些细菌和病毒表面被蜡质物质或脂质包被, 这些微生物表面的疏水特性使得它们更容易在海水波浪破碎时从海洋中抛出,进而从海洋转移到大气中。这个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小组包括化学家、海洋学家、微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儿科医学专家,他们试图了解这些传染性细菌和病毒可能会传播多远,以及这些从海洋中逃逸的细菌对公众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

    研究人员利用了地球微生物组计划开发的技术,发现海浪喷雾中发现的一些细菌已经在人类皮肤和肠道中找到,因此它们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但目前对人体呼吸富含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物质的海洋空气对健康的影响(好或坏)知之甚少。研究人员报告说,在海水中存在一些不常见的菌株,如军团菌和大肠杆菌的禽流感菌株,这可能是某些沿海水域污染的证据。了解在污染径流中哪些病原体会被雾化,哪些化学成分能够形成气溶胶颗粒,可以帮助提高对居住在海岸附近的人们的暴露途径的理解。

    海洋喷雾为细菌扩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意想不到的机制。接下来,细菌扩散的动力和机理,以及该过程对人类健康和地球气候的影响将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人类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微生物生物圈。

    (刘晓琳 编译)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4409-z

    附图: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在2014年的一次实验中确定了海洋气溶胶中的微生物

    (照片中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

  • 原文来源:https://scripps.ucsd.edu/news/researchers-identify-bacteria-and-viruses-ejected-ocean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报道海洋所弧菌毒力因子研究最新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20
    •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马庆军课题组关于弧菌毒力因子通过结构重塑实现双重宽泛性催化的最新成果,对深入理解酶宽泛性催化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对现有酶催化知识体系的重要扩展。 尽管在教科书中常把催化专一性作为酶的基本特征之一,但近年来发现很多酶可以通过一个活性位点催化多种底物,甚至催化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前者称为酶的底物宽泛性(substrate promiscuity),后者称为酶的催化反应宽泛性(catalytic promiscuity)。 目前,对于酶宽泛性催化的分子基础知之甚少。 弧菌是海洋中一种常见病原菌,包括霍乱、创伤、副溶血和溶藻弧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弧菌双重脂酶/转移酶(Vibrio Dual Lipase/Transferase:VDLT),也称为热不稳定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 TLH),是弧菌分泌的毒力因子,可以催化多种脂类底物,表现出磷脂酶A1/A2、酯酶以及胆固醇转移酶活性,因此该酶既具有底物宽泛性又具有催化反应宽泛性。在前期研究中,该团队解析了第一个VDLT结构(创伤弧菌VvPlpA),不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丝氨酸-组氨酸-氯离子组成的催化三联体(JBC封面文章, 2019),同时发现其氧阴离子洞呈现出失活构象,而且底物结合口袋也处于封闭状态,说明VDLT具有一定的结构柔性并在催化过程中发生构象变化。但由于缺乏底物结合状态的结构信息,VDLT如何实现宽泛性催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晰。 在新的研究中,该团队报道了溶藻弧菌VDLT(ValDLT)单独以及结合多种配体的复合物结构,为VDLT宽泛性催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ValDLT的整体结构与VvPlpA相似,但采用了经典Ser-His-Asp三联体催化装置。无配体结合时,ValDLT的柔性“盖子”覆盖在底物结合口袋上,呈现动态变化的无序构象。非常有趣的是,参与形成催化位点氧阴离子洞的两个氨基酸残基就位于柔性盖子上,因此ValDLT采用了一个独特的柔性氧阴离子洞+刚性Ser-His-Asp三联体的催化装置。而在与脂肪酸配体结合时,活性位点会发生从无序到有序的构象变化,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构象变化呈现出底物依赖性,表明ValDLT可能通过不同的构象变化途径来催化不同底物,而且这种构象变化可能也调制了其脂酶和转移酶活性的平衡。氧阴离子洞的结构微扰实验表明,VDLT的催化位点柔性是其适应宽泛性催化的一个显著结构特征。综合结构与酶学实验证据,作者提出催化位点微调机制(catalytic site tuning mechanism)是VDLT实现双重宽泛性催化的分子基础。 虽然酶利用结构柔性实现宽泛性催化的案例也曾有报道,但柔性变化的部分一般都只限于结合位点,在催化位点发生形变的案例非常罕见。整体上看,该研究为酶在催化位点展现柔性的情形提供了典型案例,指出了催化位点的结构柔性在酶宽泛性催化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酶宽泛性催化的分子基础,对脂酶的工业化改造也有指导作用。该研究成果也为以VDLT为靶标的抗毒力疗法提供了精细的结构信息,对弧菌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崇洋为论文第一作者,马庆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青岛市人才基金等支持,以及中国海洋大学万升标老师的支持。    相关成果: Wan, Y., Liu, C. & Ma, Q.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Vibrio phospholipase reveals an unusual Ser-His-chloride catalytic triad. J Biol Chem 294, 11391-11401 (2019). doi:10.1074/jbc.RA119.008280 Wang, C., Liu, C., Zhu, X. et al. Catalytic site flexibility facilitates the substrate and catalytic promiscuity of Vibrio dual lipase/transferase. Nat Commun 14, 4795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455-y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细菌血清抗性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8-08
    • 补体是宿主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除入侵病原菌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许多病原菌可抵抗补体的杀菌作用,称为血清抗性,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病原性。血清抗性菌往往具有耐药性,故可同时逃避宿主血清补体和抗生素的双重杀菌作用,引起难以控制的感染。虽然血清抗性发现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但如何有效控制血清抗性病原菌尚不知道。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彭博教授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彭宣宪和李惠课题组合作,开展血清抗性细菌代谢组学及其重编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新近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基于前期在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中所创建的重编代谢组学理论和应用(Cell Metabolism,2015,21,249–261;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8,115,E1578-E1587),课题组发现血清抗性菌最重要的代谢特征为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显著下调,采用外源甘氨酸、丝氨酸或苏氨酸重编细菌代谢组,可以大大提高对血清补体的敏感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其主要机制为外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促进三羧酸循环中α-酮戊二酸的积累,以抑制ATP合酶;同时高浓度甘氨酸抑制嘌呤通路合成ATP;使ATP合成的两条主要途径同时受到抑制,导致ATP生成下降;进而下调cAMP/CRP复合物,上调细菌外膜补体结合蛋白HtrE,NfrA和YhcD表达。高浓度的甘氨酸还可以增加质子动力势,促进血清补体与补体结合蛋白的结合,逆转血清抗性,实现血清补体高效杀菌(图1)。甘氨酸促进补体杀菌在人血清、小鼠血清、猪血清、鱼血浆和对虾血浆均获得相似结果,在BALB/c小鼠和Rag1-/-(无T-和B-细胞免疫)细胞缺陷小鼠体内也得到证实。该研究以模式大肠杆菌BW25113 K12为对象进行相关机制研究,对水产养殖重要病原菌弧菌、畜禽病原菌性大肠杆菌和人类病原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超级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具有相似效果。这些发现为控制人类和动物养殖病原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不仅对解决百年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在机制上有2个新发现:1)发现一条新的能量代谢调节通路:甘氨酸依次转化为α-酮戊二酸后,与ATP合酶结合,抑制该酶活性,证明代谢物反馈调节是稳定ATP和膜电位的重要机制。2)发现代谢物可以优于基因调控来主导物质代谢流向:甘氨酸通过GlyA和Kbl转化进入三羧酸循环和通过PurR转化进入嘌呤代谢;尽管此前研究表明purR负调控glyA,但高浓度的甘氨酸可以促进GlyA和Kbl的表达,使甘氨酸代谢流进入中心碳代谢而不进入嘌呤代谢。此外,PurR调节kbl以及glyA调节crp/CRP以及HtrE,NfrA,和YhcD是补体结合蛋白均未曾报道。 这一研究主要在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YFD0900501/4),基金委(U1701235,31822058,31770045,41276145)和“蓝色生命”重大成果培育支持计划的资助下完成。上述研究结果新近发表于Nat Commun2019;10:33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1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