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对英国空间监管政策的启示》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发布时间:2024-05-06
  • 世界各国政府、经济体和社会越来越依赖空间进行定位、导航、定时、卫星通信、地球观测和气象服务。太空部门的规模正在迅速增长,部分原因是主要私人行为者(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蓝色起源公司等)的出现和所谓的新太空经济。竞争和创新的增加降低了每公斤质量的发射成本,同时也促进了卫星及其机载部件的小型化和更好的性能。反过来,这些趋势使从空间技术中释放新的用例和应用在技术和财务上都变得可行。与此同时,空间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对空间领域日益“拥挤、竞争和竞争”的性质表示担忧。

    本报告总结了兰德欧洲公司对关键新兴技术与太空领域交叉点的研究结果,包括现在和2040年。这是为了支持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部以及监管视野委员会对未来空间监管政策的审查。

    该研究考虑了预测的未来技术趋势对上游和下游市场新型空间能力和应用发展的影响,同时承认这种发展的速度、方向和更广泛的外部性也将受到包括监管在内的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本报告调查了人工智能、自主和机器人、电信、量子、工程生物学、半导体、能源和推进、新型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技术的可能使用案例和影响。

    这项研究旨在说明技术可能给未来的太空监管政策带来的各种权衡和困境,因为英国试图在降低风险和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机会之间取得平衡(例如,通过促进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太空部门,提供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支持实现其他政策目标)。

    主要发现

    ·新兴技术和能力有可能改变空间的使用,既可以通过改进现有技术来逐步改变,也可以通过实现全新的能力、用例和市场来从根本上改变。这些技术可以增强决策和分析,改善连通性和数据传输,提高安全性和生产力,同时为太空探索和科学发现释放机会。

    ·新兴技术和能力可能通过推动新的技术用例、经济增长和外交机会,为英国带来机遇。然而,英国航天部门缺乏合格且经验丰富的人员,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可能会限制利益的实现,而太空军事化和碎片扩散的加剧可能会对英国的能力构成威胁。

    ·解决任何监管缺口以及摩擦或混乱领域将有助于鼓励对英国航天部门的投资,并寻求新的任务和收入来源。同时,行业快速行动的愿望需要与安全和环境问题以及其他困境相平衡。

    ·英国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利用监管沙盒等创新机制,以及采用战略前瞻方法和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帮助更灵活地发展适合快速变化行业的监管。

    ·“硬”监管只是英国政府可以用来帮助塑造国内和全球太空治理未来的一系列更广泛的杠杆之一,以获得竞争优势,同时避免监管竞争到底。”软政策杠杆包括指导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团体讨论问题和理想政策,监管机构可以利用这些政策来解决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

    ·如果英国要实现其成为太空监管真正思想领袖的雄心,这意味着监管机构需要获得资金、人才、技术、组织流程和文化,以实现持续学习和适应,并吸收创新。这包括要监管的新型太空能力方面的创新,以及英国用来塑造这一快速发展的行业发展的前沿监管方法。

相关报告
  • 《《创新型人工智能监管》》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发布时间:2023-06-08
    •     2023年3月29日,英国政府发布题为《创新型人工智能监管》(A pro-innovation approach to AI regulation)的白皮书,以建立公众对前沿技术的信任,并使企业更容易创新和成长,从而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     白皮书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原则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供监管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解释和应用人工智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工智能在相关行业中的安全和创新使用。这种协作和迭代的方法可以跟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脚步,从而加强英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的地位。监管机构应该考虑的5条明确原则分别是:(1)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健性:人工智能的应用应该以一种安全、可靠和稳健的方式运行,并警惕管理风险;(2)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开发和部署人工智能的组织应该能够沟通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它,并以适当的详细程度解释系统的决策过程,以匹配人工智能的使用所带来的风险;(3)公平性:人工智能的使用应符合英国现有的法律,例如《2010年平等法案》或英国GDPR,不得歧视个人或产生不公平的商业结果;(4)问责制和治理:需要采取措施以确保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方式进行适当的监督,并对结果进行明确地问责;(5)可争议性和补救:需要有明确的途径来对人工智能产生的有害结果或决定提出异议。
  • 《国外耕地保护实践经验与启示》

    • 来源专题:耕地保护与污染治理
    • 发布时间:2023-04-23
    •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再耕地利用和保护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其在科学规划、法律保障、政府管理和市场运作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结合发达国家耕地保护经验,立足于当前我国国情,应毫不动摇坚守耕地红线,健全和创新耕地补偿机制,构建耕地动态监测机制,积极发挥耕地保护的多元主体作用,保护好、利用好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