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创新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的基石,新材料究竟要如何助力医学进步、并进一步实现落地和应用?
政策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203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16万亿,对比2020年的7.23万亿,年复合增长率8.3%。而在患者端,人们对创新药与器械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针对癌症肿瘤、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等的需求量不断攀升。
在庞大的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研发的速度、质量成为产业、资本关注的重点。一批企业正积极转型升级,推动产品自主创新的能力,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前沿水准的差距。
在这一方面,从新材料角度切入,采用“材料组合式解决方案”,可以从稳定、安全、高效的技术源头出发,更迅速地为药械创新带来巨大价值。
生物材料推动骨科临床治疗技术发展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运动普及后运动损伤的增多,脊柱疾病、关节损伤、骨科创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当前,骨科创伤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使患者能够最快得到结构修复、功能恢复。
作为一种主要的骨科治疗产品,骨科植入式医疗器械因此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353亿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404亿元,2024年将进一步达至607亿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骨科植入物市场渗透率不足5%,远低于美国的40%~70%。
另一方面,随着创伤、脊柱和关节等领域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结果尘埃落定,产品单一、市场份额较小、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生存挑战。骨科植入物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就要加速产品创新和新技术开发应用,进行差异化竞争。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骨科植入物中游产品生产企业约350家,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业内人士也表示,更具创新价值的可降解生物植入物已成为一些国内医疗器械领军企业的研发重点,类型包括螺钉、固定板等。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何以聚焦可降解生物植入物?发展空间究竟还有多大?
骨科植入物的材料分为金属材料(比如钛、钴、铬、钼等)、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等医用生物材料)、陶瓷材料等。其中,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在体内可经过一系列酶或化学反应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患者不需要经历二次手术将其取出的生理痛苦,因此正被逐步用于生产骨固定物来替代早先使用较多的钢质或钛合金产品。
可吸收高分子材料的材料特性,包括强度、韧性、导热导热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将影响植入物的产品性能。因此,业内正不断探索并优化此类材料,其中的代表便是来自全球特种化工巨头赢创的药用聚合物RESOMER®。
“第一代聚乳酸强度略低,降解后无菌性炎症风险较高;而RESOMER®在经过与其他单体共聚或其他无机物共混及工艺改良后,具有与类骨模量,减少炎症反应风险,且有更好的骨结合和诱导骨细胞增长。此外,由于其降解速度可调,因而能更好地与骨组织的再生速率进行匹配,从而实现完全降解吸收。”赢创中国医药健康业务线高级业务经理邓怡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