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巨头裁员“换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4
  • 在汽车业奔向“新四化”的当下,全球车企都在争抢汽车人才。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汽车巨头却在不断加大裁员的力度。汽车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才,而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与新势力车企“轻装上阵”不同,传统汽车巨头更显“船大难调头”的窘迫:百年来的技术与人才积淀在如此急速的转型中却成了包袱,“换血”在所难免。在这次代价巨大、速度缓慢的艰难转型中,支撑这些全球汽车巨头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无可限量的想象空间。

    在由内燃机向电动化和自动驾驶转型的大背景下,汽车制造商不可避免地进行大量裁员;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技术人才缺口也在不断扩大。汽车人才结构正在加速迭代升级。

    传统车企裁员不可避免

    目前,全球各大传统汽车厂商都在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在这个过渡阶段,汽车厂商重组不可避免,生产流程的简化和电气化战略的实施,使得一部分汽车从业人员失去工作岗位。

    11月4日,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迪斯在大众举办的员工会议上表示,大众未来的工作岗位会再次减少,汽车应该是电动化和数字化。有分析指出,加速向电动化转型成为大众未来最重要的战略方向,而裁员则成为实现目标不得不施行的举措。

    早在今年3月份,大众集团就针对德国工厂进行裁员,涉及4000多名员工,引发部分员工不满。今年第三季度(Q3)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迪斯强调希望旗下主要工厂加速电动化改造,如果转型进度太慢,公司可能将削减多达3万个工作岗位。

    裁员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以奔驰为例,2020年年底奔驰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超过10000人,占全球员工总数的3.3%,而这波裁员为奔驰节省14亿欧元,更为奔驰转战新能源汽车领域“输血”。

    与生硬的裁员相比,“主动退休”看起来似乎更温和一些。近日,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标致雪铁龙合并而成的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表示,公司将向符合退休金条件的美国受薪员工提供自愿买断工龄计划,即自愿提前退休。符合条件的员工必须至少55岁,并已经在公司工作了30年;或者至少58岁,并为公司工作了至少10年。

    今年8月,福特就向部分美国受薪员工提供买断,这是该公司削减大约1000个就业岗位的部分举措,福特希望根据所需技能更好地调整人员编制。

    福特没有具体说明有资格参与最新一轮买断的员工数量,仅表示该计划只对“特定部门中符合条件的美国受薪员工”开放,并且“目标是通过自愿计划实现所需的效率。”

    此外,福特没有透露该计划的起止日期,但表示将为接受买断的员工提供一次性现金遣散费,并且将“延续部分福利”。遣散费和福利最长可提供六个月,具体时间取决于员工在公司的服务年限。

    福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已经向特定技能团队中符合条件的美国受薪员工提供了自愿离职计划,这一行动是为了进一步让业务人员的能力与扭转汽车业务所需的关键技能、Ford+计划相匹配。”此前,福特也曾向大约1.5万名受薪员工提供了买断。

    通用汽车为了加速电动化转型,也于2018年向1.8万名员工提供了买断,该举措属于公司长达一年的劳动力改革的一部分。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田汽车为了加速向纯电动汽车转型,正在推进员工换代计划,本田汽车在55岁以上64岁以下员工范围内,征集到了2000多名提前退休人员,约占本田日本国内正式员工的5%。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本田汽车近10年来首次征集提前退休人员。

    据本田汽车透露,该计划征集的人员中,有一半左右的报名者不满60岁,其中有些员工已从7月底开始退休。本田汽车预计,2021财年(截至2022年3月)将计入数百亿日元退休金增加费用。此外,本田汽车在2022年度以后还将继续执行提前退休优待制度,征集对象为不满59岁的员工。

    2019年,日产汽车也曾宣布全球裁员约1万人的计划,且这一轮裁员将持续到2022年。

    业界分析指出,“买断计划”曾是汽车企业重组或衰退的象征,但在汽车行业变革之际,减少员工数量以缩减成本并面向未来投资,成为汽车制造商们共同的选择。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预计,汽车电动化可能会在未来三至五年内使汽车行业失去300万个工作岗位。

    新技术人才需求高涨

    一边是车企们大举裁员,另一边是智能电动汽车风口下车企对造车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软件、算法、智能座舱等成为车企人才“争夺战”中的热门岗位。

    以本田为例,该公司的裁员计划旨在调整目前中老年员工比例较高的员工结构,推进录用年轻人的进度,加快向新技术转换的步伐。今年4月,本田汽车公布了2040年之前实现新车销售仅限于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的目标。

    今年5月,福特发布了Ford+增长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电动化、数字化互联和商用车型。当前,福特正试图转向新的商业模式,强调与客户的定期互动。在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的带领下,福特正寻求从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服务中挖掘新的经常性收入来源。

    因此,福特的Blue Oval业务一直在软件开发等关键领域扩充人才队伍。今年早些时候,福特一位高管曾表示,该公司在过去一年间增加了大约600名软件设计师和数据科学家。

    在践行Ford+计划的过程中,吉姆·法利及其团队确定了公司需要改进的领域,包括政策、客户体验和软件。此外,该公司还将重点放在了现有劳动力的现代化、提升内部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让员工为电动化过渡做好准备方面。福特还在大力推进电动化进程,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宣布在2025年之前,针对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投资将增加到300亿美元。

    雷诺公司日前宣布将招聘2500人,新职位主要来自数据科学和电池化学领域。与之相对应的,今年9月中旬,雷诺公司在法国削减2000个工作岗位。这家陷入困境的车企正在努力重塑其在法国的业务,并向电动汽车领域转型。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与法国工会进行谈判,在2022年至2024年间削减1600个工程岗位和400个支持性岗位。

    过去几年间,多家车企都在尝试重组劳动力结构。这些车企围绕电动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一转型不仅需要大规模投资,也需要员工具备新的技能。

    汽车智能化领域研发人才紧缺从招聘大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国内某招聘网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超1.8倍。猎聘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发职位同比上升94.54%,平均招聘年薪也从2020年的17.47万元上升到2021年上半年的18.96万元。

    分析指出,预计到2025年,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净缺口为3.7万,为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存量的近70%。

    转型升级势不可挡

    当前,全球汽车业正在经历大洗牌,只有做好在未来接纳和投入新技术的准备,才能避免成为转型过程中被“优化”的对象。

    目前,裁员降薪、减少人力资源开支成为全球主流车企控制成本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轮人事变革中,“变相裁员”绝不仅是上述几家车企的专属,从全球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速度来看,输入“新鲜血液”将成为匹配电动化转型的途径。

    8月5日,美国白宫官网发布公告称,设定2030年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达到50%的目标,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同时提出,燃油车平均油耗需要在2026年时由目前的每加仑汽油行驶43.3英里提高至52英里。

    随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福特、Stellantis),以及大众、宝马、本田、沃尔沃等非美汽车厂商发布联合声明称,将支持政府实现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目标。专家分析称,这将对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并且再次证明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势不可挡。

    早前,奥迪宣布将于2033年停止燃油发动机的研发制造;紧接着,奔驰也表示将在2030年年末基本淘汰内燃机。福特今年早些时候表示,到2030年在欧洲将只销售电动汽车,并计划投资10亿美元将其在德国科隆的工厂改造成电动汽车生产线。本田汽车也宣布,计划2040年前逐步淘汰汽油动力汽车。通用汽车计划2035年之前停止生产内燃机汽车,捷豹路虎对于停止生产燃油车也已经有目标和计划。

    业界人士指出,目前全球汽车产业处于激烈震荡时期,汽车产业新的岗位正在诞生,因此每名从业者都需要进行知识结构和视野的转换。新时代的来临总是伴随着残酷的汰旧迎新,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只有快速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创新学习,才能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1/12/03/detail_20211203112463.html
相关报告
  • 《伦敦电动汽车公司裁员150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02
    • 据外媒报道,负责生产伦敦纯电动黑色出租车的伦敦电动汽车公司(LEVC)计划在英国裁减多达140个职位,作为该公司提升效率计划的一部分。 中国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LEVC表示,本次自愿裁员计划是其一系列措施中的一部分,目的是在疫情大流行和供应链中断的影响下恢复“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增长”。吉利同时也是沃尔沃、路特斯和极星等品牌的母公司。 图片来源:LEVC 截至2021年底,LEVC的员工数量约为550人,如果这一员工数量此前没有发生变化的话,这意味着本次裁员将约占其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该公司发言人拒绝透露其当前的员工总数。LEVC在英国考文垂(Coventry)运营着一个生产设施。 LEVC的裁员计划对英国汽车行业来说是一次新的打击。几天前,电动厢式车初创企业Arrival表示,其将生产转移到美国的计划将对其英国员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10月31日早些时候,电池初创企业Britishvolt表示,在有报道称其可能进入资产管理后,该公司正在权衡几种选择以提高“稳定性”。 LEVC的文件显示,在截至2021年12月的一年中,该公司损失了1.18亿英镑(约1.35亿美元)。该公司在2020年曾预计将在2021年实现盈利。
  • 《全球汽车巨头押注中国氢能产业机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4
    •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到约5万辆,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体系,到2035年,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氢能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包含有序推进“双碳”工作,推动能源革命,以及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等内容。加之近期油价持续上涨,人们对氢能等新能源的需求愈加强烈。这些都成为推动氢能产业迎来新一轮飞速发展的动力。而面对中国日益拓展的氢能市场,众多国际巨头也开始在中国加速布局氢能产业。 氢能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氢能产业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氢能成为“绿色办奥”理念的重要体现,“飞扬”火炬采用清洁低碳氢能作为燃料;冬奥赛区共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配套建设加氢站30余座,全面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用能。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一次氢燃料电池车示范。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氢能源仍然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30多名代表委员就氢能产业提交了议案和提案,包括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推进氢储运技术、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等。 从2019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点名推进,再到2021年正式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近年来氢能产业持续火热。如果说前几年氢能产业尚处于摸索阶段,今年以来,氢能产业的政策重点开始由发展方向转向发展质量等方面。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氢能产业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 各地也加快了氢能产业布局。到目前为止,氢能产业已经出现在众多省区市的“十四五”规划中,有10多个省、50多个城市陆续发布了氢能产业专项规划。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已初步形成氢能产业集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居于世界首位,在清洁低碳氢能源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在部分区域开展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未来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际汽车企业布局加速 面对氢能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众多国际汽车企业也开始加速布局。例如,宝马集团计划今年生产100辆X5氢燃料电池汽车、大众集团加速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工作、沃尔沃卡车公司推进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商用车上的运用等。 作为全球最早研发氢燃料电池车的车企之一,现代汽车集团在中国氢能产业的布局更快、更大。2021年3月,现代汽车集团全球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和销售基地——“HTWO广州”正式动工,占地20.7万平方米,预计2022年年底正式竣工投产。届时将建成包含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工厂、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在内的综合型基地,规划年产6500套氢燃料电池系统,并将视中国市场和政策需求适时扩大生产供应能力。 现代汽车集团(中国)总裁李赫埈表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已经在纯电动车领域拥有领先全球市场的经验,因此有望引领未来氢能社会转型。而这或许也是现代汽车集团更早布局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 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仅为9000辆,而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超过50%,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左右。其中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汽车企业加力氢燃料电池车在中国市场的研发和推广。 2021年11月,现代汽车集团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首次推出了中国版氢燃料电池车NEXO。该款车型严格遵循中国相关法规要求,是为中国市场开发的、可商业化运营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据介绍,基于在全球其他市场取得的成功经验,现代汽车集团已经于2020年和长三角、京津冀***氢能示范地区的合作伙伴就氢燃料电池技术达成深度合作意向。 不仅是现代汽车,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国际汽车巨头也一直寻求在氢燃料电池车领域取得突破。除了整车企业,博世、大陆、佛吉亚等燃料电池及零部件企业以及杜邦、戈尔、庄信万丰等核心材料企业,也在加大对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投入。 李赫埈表示,中国在电动化、智能网联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先发地位,并向世界证明了实力。在氢能领域,现代汽车集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期待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这些先行经验,推进包括氢能行业标准国际化、氢燃料电池车运营等多维度合作,共同助力中国提前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合力推进氢能源加速落地 氢燃料电池车利用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动力,排放物只有水,真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但过高的技术门槛和高昂的成本成为一直影响氢燃料电池车普及的重要障碍。近年来,经过中外企业、研究机构的共同推进,氢燃料电池车正在加速落地和普及。 现代汽车集团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携手成立了1亿美元规模的氢能产业基金,专门孵化中国氢能产业优秀创业公司。同时,现代汽车集团深度参与全球氢能产业链构建,与全球优秀企业联合,牵头成立了国际氢能委员会,目前成员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00家。 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义宣于2019年就任国际氢能委员会的联合主席,致力推动和探索工业、政府和国际组织实现零排放氢能社会的可能性。 经过不断研发,现代汽车集团已经将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降低了近98%。在现代汽车集团2021年发布的“氢能愿景2040”中,计划到2030年,实现氢燃料电池车的价格与纯电动汽车相当。计划到2040年,氢能将不仅适用于交通运输,还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 与此同时,丰田汽车也在大力推进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的降低,上汽、北汽、广汽、长安等中国汽车企业也在深耕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现代汽车集团表示,将始终把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并不断加深与中国本土企业协同合作,逐步向汽车、发电机、船舶、火车等行业拓展供应全球领先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同时,积极参与中国氢能技术标准的制定,在构建氢能生态体系方面发挥作用,助力中国向氢能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