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PAHs)这种物质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土壤中存在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受到非生物条件的直接影响和生物分解群落变化的间接影响。相比之下,间接影响仍然没有研究透彻。本研究使用14C示踪法和Miseq测序法在三个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对菲和苯并[a]芘以及相应的细菌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苯并[a]芘(60.4%-78.2%)在经过60天的孵化后可以持续用二氯甲烷(DCM)萃取,而菲(40.4%-58.7%)在30天孵化期间主要矿化成了二氧化碳。取自广州(GZ)的土壤显示出14C-PAHs的不同分布模式,例如低矿化和形成不同的结合残留物。取自沈阳(SY)和南京(NJ)土壤中PAH的变化相近,但异于广州(GZ)土壤中PAH的变化。虽然广州土壤中多环芳烃可能与独特的土壤性质比如有机物质的含量有关,然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可能影响了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革兰氏阳性RHDα基因的拷贝数的独特变化以及孵化期间细菌群落组成的明显变化反映了微生物的这种潜在作用。在广州土壤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发现了细菌群落非常不同的变化,这可能影响PAH的矿化和不可提取残留物(NER)的形成。